《诗经》中的女性就像春天的群芳,“乱花渐欲迷人眼”,争奇斗艳,让多少痴情男子春心萌动,而《静女》中的“静女”又是什么样的女子呢?

先看诗经静女原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浅析诗经静女(文化解读诗经的)(1)

一、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城隅,指王都外城城墙四角的屏障,也就是加高的女墙。在西周及春秋时期,只有王都能设城隅。周礼规定城隅高度为九雉(高一丈长三丈为一雉),是整个城墙中最高的地方。

在西周时期,只有王都镐京的外城城墙是四周合拢的,称为“周城”;诸侯国的国都城墙不得合拢,必须留南面以受过,称为“轩城”。

“俟我于城隅”应该理解为“我俟于城隅”。根据《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在中国古代,一个年轻女子,不会公然站在王都的城墙最高处等着跟一个男子相会,不要说公然这样做,哪怕是偷偷摸摸的也不会。

这句意思是,那位美丽而且有贞静均壹美德的女子啊,我们在城隅上等待她。

二、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在古代“爱”是看中、选中之意,没有男女情爱的成分,在先秦时期,婚前及婚后的官家女子都有可能到城外去采摘蔬菜以供祭祀之用。

这句意思,因看中她了,却一直不见她从城门中出去或进来,我以手搔头,在城隅上徘徊不定。

浅析诗经静女(文化解读诗经的)(2)

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杆身漆朱的笔,古代女史记事专用。依《周礼》的规定,周朝时期,王宫中有女史八人,每位女史还有两位奚女助手,王后及妃子的所有活动都要被记录下来,孔颖达《毛诗正义》疏:“女史若有不记妃妾之过,其罪则杀之,谓杀此女史。

“贻我彤管”应该理解为“我贻彤管”,否则不合常理。本诗作者的身份是“内宰”,就是负责管理及选拔王宫中女官的事情,笔者在赏析中会详细介绍。

这句意思是,那位美丽而且有贞静均壹美德的女子啊,我送她一支女史记事专用的彤管(笔)。

四、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怿”即“喜悦、赞美”之意,这句意思是说,彤管闪烁着红色的光芒,好像是在赞美你的品德。

五、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自牧,自我修养。出自《易经.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孔颖达疏:“恒以谦卑自养其德也。”荑,音提,音义通“稊”;荑是“荑稗(稊稗)”的省称,在先秦时期,人们以五谷为主食,“荑稗”为副。

这句是说,始终把自己当作荑稗那样谦卑,这样的道德品质才会与众不同。

六、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贻,音义通“遗”,遗留、保留,

这句的意思,不是因为你人长得美,是因为你保留了古人谦卑的品德。

据《周礼.天官塚宰》记载,内宰“以阴礼教六宫,以阴礼教九嫔,以妇职之法教九御。使各有属。”文中所说的“阴礼”是指古代妇女所应该遵循的道德礼仪。

浅析诗经静女(文化解读诗经的)(3)

总结,这首诗讲的是西周时期王都的官员“内宰(下大夫)”选王宫女史官的事情,故事或许是这样的:

我们看中以为有美德的女子,我们在城隅上等她来;因不见她从城门中出去或进来,我以手搔头,在城隅上徘徊不定;终于等到她来了,一番交谈后,我送她女史专用的记事笔;选择女史官主要还是考虑对方有着贞静均壹的美德;人要始终把自己当作荑稗那样,保持谦卑的品德,这样的道德品质才会与众不同;不是因为你人长得美,是因为你能保留了古人谦卑的品德。

国学经典诗经中的《邶风·静女》,大家都以为是一首以热恋男子角度写的爱情诗,其实只是内宰官员叙述选择宫中女史官员的事情,还阐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纯小编个人看法,大家不喜勿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