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修炼七重境界(人生修炼的五层境界)(1)

1

修炼的五层境界: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凡人

由于先天和后天的诸多因素,世上的人不可避免地存在境界的高低。道家认为,人生境界的修炼存在五层境界,分别是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和凡人。那么,这五种境界都有哪些不同呢?我们又应该如何从凡人修到更高一层的境界呢?

下面让我们看鬼谷子是如何论述的。

人生修炼七重境界(人生修炼的五层境界)(2)

原文: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

译文:本性由上天直接授予的人,叫作真人;所谓真人,是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而知道得道的人。

鬼谷子的思想内涵属于道家,所以在这里他用了道家中的“真人”概念。根据道家的观点,真人属于洞悉宇宙和人生真谛的人,属于清醒的觉悟者。如果用佛家来对应的话,就是修成真佛了。真人就是这样一种与天地同生、日月同寿之人。真人的说法还见于《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这里描述的真人睡眠没有梦,梦醒没有忧愁,活得自由而逍遥。关于真人,《洞元自然经诀》言:“真人者,体洞虚无,与道合真,同于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这种深谙天地万物之理的获取方式,后人往往称之为“道知”。

在道家文化系统中,老子是太上道祖,属于道家的至尊创始人,类似于释迦牟尼在佛教的地位。在唐朝的时候,关尹子、文子、列子、庄子都被封为真人,鬼谷子、张三丰、王重阳也是众人公认的真人。在中医养生学上,真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里所谓的真人能够参悟天地阴阳变化,吐故纳新、守住心神,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可以说,如此人生境界是不容易修成的。

人生修炼七重境界(人生修炼的五层境界)(3)

所谓至人,就是拥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同时不同凡俗、和于阴阳而长寿之人。《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至人的豁达和超脱,他们心神统一、顺应自然,笑傲江湖之间,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关于至人,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是,至人畅游天地,达到忘记自己的地步。神人即真人,不追求世俗的成功,成就万物但又不据为己有。圣人不追求名声,只求惠泽万民。

2

原文:所谓圣人,即知行完备、至善之人。

译文: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通过修身养性、假以学习而得道的人,叫作圣人。圣人是以类之的即以同类的事物加以推导而获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

《易经·乾卦》中说:“圣人作而万物睹。”圣的繁体字为“聖”,上左有耳”以表闻听,通达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下边的“王”代表统率万物为王之德,德行遍处施行。要想成为一个圣人,我们必须具备三个能力:倾听学习道理的能力,演说传道的能力,王者风范和超强的领导力。如何才能修炼到这些能力呢?圣人是学习研究、触类旁通而悟道的。圣人距离我们并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我们肯下功夫修炼自己,专注学习、格物致知,就能成为圣人。正因如此,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可成圣。

3

原文: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知类在窍。

译文:人内在本性是一样的,但随着各自出生之后随事物、环境不同而改变,即因积习不同而显得性格各异。人类认识各类事物,都是通过九窍。

人刚生下来,最初的天性都是如素绢一样纯白,后来由于人的九窍感官所接触的世界环境不同,所以导致人的性格纷繁多样。圣人,对世俗的熏染是保持警惕性的,不是被动的随波逐流,而是要主动选择环境。孟母三迁就是例子。西汉刘向《说苑·杂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说的就是,一个人在修炼自我时要注意环境的双向影响。

鬼谷子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九窍的吸收把自我修炼成圣人。圣人的“知”不像真人的“知”那样玄奥,真人的“知”需要顿悟,机缘不到,努力白费。但是圣人的“知”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奋修炼而获取。不过,我们需要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即“以类知之”。先是搜集资料,把世界上各种复杂的事物分类,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再加以演绎归纳而推论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既有独到的创见,又有演说传播能力,众人就会称赞你的学问做得好,你就是这个领域的圣人”。你如果在自己所处的行业是个“圣人”,还愁没有未来吗?

人生修炼七重境界(人生修炼的五层境界)(4)

在养生方面,《黄帝内经》说:“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圣人与民同乐、心情平和,具有轻松处理各项世俗琐事的能力,内在情绪不因胡思乱想而忧虑烦恼,往往能够怡然自得、自我满足,一般比较高寿,即使到了晚年,也将是一个慈眉善目的可爱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