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轻松父母沙龙我和朋友们一起探讨孩子电子产品的使用情况,结果出了两个明显的风向。

对于幼童父母,孩子在幼儿园需要认汉字,数字,背儿歌的父母,觉得手机小程序真是个好东西,可以让他们解放双手和大脑,给孩子丢个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孩子自己跟着小程序就能玩好久。

但是对于小学生的家长、初中生的家长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学生提交作业的小程序(作业做得很好考试就不行)(1)

我闺女小学四年级,需要被单词,他玩某个手机APP背单词的时候,速度很快,一会儿就通关了,但是真的要听写他刚刚背诵的单词,发现还是背不过!

一个初中的家长说,他家孩子喜欢用手机检查作业,写完了手机一扫就知道对错,尤其是不会做的题目,通关手机就能自己找到解题方法,非常方便,只是时间长了,他发现孩子好像离开手机就不会做题了,很多时候孩子一有难题就拿手机,作业做的挺好,考试就不行了!那些曾经做过的题孩子又不会了!

手机小程序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于孩子的学习真的有帮助吗?

为此我找了很多研究资料,也询问了很多班主任老师和家长,得到以下三个观点:

学生提交作业的小程序(作业做得很好考试就不行)(2)

1、对于幼童,尤其只需要认读的学习材料,手机小程序很有效

比如刚入幼儿园的小孩需要认识数字,汉字,背诵古诗和儿歌,通过手机小程序,比如某认字软件,它有动画,图画,汉字,测试共同组成。小朋友先看动画片,然后是图片和对应的象形文字,然后是汉字,这种快速的明暗刺激,可以让孩子很快地记住这个汉字。孩子学完之后,还有小游戏,通关过后有小奖励,极大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一些背诵资料上,我们可以通过反复播放,填鸭式地让孩子记住。更何况现在一些小程序还有动画和讲解,孩子就更容易记住那些儿歌和古诗了。

学生提交作业的小程序(作业做得很好考试就不行)(3)

不过在这里父母需要注意,当孩子过于依赖电子设备的时候,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是有影响的。

孩子花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越多,他的户外活动时间越少,对于幼儿来说,没有足够的运动和光照,影响孩子肢体动作的发展和骨骼的发育。

快速的视觉刺激会让孩子失去耐心,容易愤怒,影响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学生提交作业的小程序(作业做得很好考试就不行)(4)

2、手机小程序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孩子使用手机小程序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注意力不集中,另外一种则是过于集中注意力出现出现超专注状态。

利用电子设备上的APP或者是小程序让孩子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很快会获得一份虚拟证书或者是奖励。可以让孩子获得及时满足和及时奖励,但现实社会中的学习更缓慢更辛苦很少及时奖励和让孩子获得及时满足。

有研究发现每天在屏幕前花费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在教室里出现专注力问题的可能性增加1.5~2倍。这个研究还发现,这些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明显下降,更加容易冲动。

学生提交作业的小程序(作业做得很好考试就不行)(5)

很多时候我们又发现当孩子玩手机的时候,我们怎么叫孩子都不会回应,那是因为他已经进入了一种超专注状态,在这个时候他会屏蔽周围的一切。

好的注意力并非持续地处于超专注状态,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状况。最理想的注意力应当是对手头的事情足够专注,同时保持着对周围环境的警觉。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身边的情况。在洞穴人时代,超专注就意味着你可能被剑齿虎吃掉。到了现代社会,孩子的超专注可能就会导致一边用手机一边过马路的时候被车撞倒,因为玩手机过于专注,掉进水沟,撞电线杆,出车祸的事情几乎每周都在发生。

孩子上课不但需要专注,还需要注意力的转移能力。比如他需要一边认真听老师讲课,又能随时关注到书上的重点词语,这样才不至于导致光听课,没有记笔记。或者记笔记之后,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了!

学生提交作业的小程序(作业做得很好考试就不行)(6)

3破坏孩子的深度学习

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会体验失败并且不断试错,才能真正地学习。以前的孩子是主动寻求知识,一道题不会了,他会想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而现在当他不会了,他只要拿起手机一搜索答案就出来了。

当获取信息,变得快捷,随手可及。孩子却没有建立起研究和评估信息的技能。即便他们对照答案,觉得自己会做了。他们也无法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个难题之后所产生的心流效应。

孩子们很少对找到的答案进行质疑或者评估,他们也不进行交叉参考,很少对知识进行推论。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看着答案好像会了,但是真正到考试的时候又考得一塌糊涂。

不可否认手机APP手机里一些小程序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但是面对学习这件事情,我们还是需要培养孩子脚踏实地,一步一步通过自我探索来获得知识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