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里若能听到夏秋时节的鸣虫声声,可谓是一种惊喜,给寒冷的日子里增添一丝活泼与暖意。其实,“冬畜鸣虫”古人早就尝试。早在清朝时期,民间育虫的方法和冬日欣赏鸣虫的习俗便被引入了紫禁城。如今,随着人工繁殖技术的提高,让冬季玩虫的雅兴变得唾手可得。近期,老蒋就来说说冬季玩赏鸣虫的那些事儿。

怎么样繁育蝈蝈(老蒋玩虫记之蝈蝈的人工培育)(1)

戳下面↓↓↓音频,聆听两段不同风格的蝈蝈鸣叫声

今天老蒋给大家带来的是“蝈蝈的人工培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蝈蝈如何进行人工培育?

北京、天津等北方的鸣虫爱好者每年都在冬天用人工方法培育出大量的蝈蝈投放花鸟虫鱼市场。据介绍,繁殖的方法大体是将细沙筛净,和细土混合,在铁锅中炒烤消毒,然后铺入盆罐等较大的容器中,厚约6~7厘米,压实,用喷雾器喷水以保持一定的湿度,但不宜太潮,否则卵易腐烂。然后选择强壮的蝈蝈,按二雌一雄的比例放入容器内使其交配产卵。

怎么样繁育蝈蝈(老蒋玩虫记之蝈蝈的人工培育)(2)

蝈蝈要选取6~7月成虫的早蝈蝈,否则所产卵当年难以孵化。交配后约半个月,雌虫开始产卵。取其第一、二批产的卵。产下卵后把盆中含卵的土掰碎,用筛子将卵筛出,用清水淘净、晾干,然后再在容器中重新铺消毒沙土,厚约5~6厘米,将蝈蝈卵一只只均匀排开,不能重叠。再用细沙土盖在卵上,土厚3~5厘米。向土中喷水,保持70%左右的湿度。

怎么样繁育蝈蝈(老蒋玩虫记之蝈蝈的人工培育)(3)

这时约7月下旬,要对卵进行加温。方法是在日光下照射,使土温保持在30℃左右。如光线过强,应适当遮阳,否则土温过高,卵就会死亡。每天向盆中喷水,保持湿度。晚上放在室外,不必搬入室内。当9月中旬夜间气温低于22℃时就要移入暖房继续加温。也就是从7月下旬开始,温度要保持在28℃左右(白天可能超过30℃,夜晚25℃)。1个月后,卵的中部两侧出现一对黑色眼点。

怎么样繁育蝈蝈(老蒋玩虫记之蝈蝈的人工培育)(4)

2个月后,卵明显膨胀变粗,眼点逐渐移向卵的一端,两眼点间的距离也随之缩小。这一端将发育为头部。同时,另一端由黄褐色逐渐变绿,这一端则是蝈蝈的尾部。2个半月后,发育快的卵已全部变成浅绿色,幼虫背部的腹节与六肢也隐约可见。

3个月后,有的幼虫破壳而爬出土来。也就是说,7月下旬开始加温的蝈蝈卵,10月下旬可部分孵出幼虫,11月即可大批孵出若虫。刚孵出的若虫是翠绿色的,十分好看。这时就可将它们移入饲养罐中,分罐饲养。饲养罐内要码放洗净并煮过的树皮,以榆树皮为好。树皮凹面向下,一层横放,另一层竖放。用软刷将刚出的若虫扫入罐中,温度控制在28℃左右,不能超过30℃和低于22℃,否则就会死亡。昼夜可以略有温差,温差约5℃,不能太大。温度太高时可适当喷水,但蝈蝈喜干燥,一般不用喷水。食物以黄豆、羊肝、胡萝卜按2:2:1的比例调和粉碎成泥状,将其涂在新鲜的白菜梗上,两面都涂,上下都有,不要除得太厚,造成浪费。一天1次即可,2次更好。

怎么样繁育蝈蝈(老蒋玩虫记之蝈蝈的人工培育)(5)

随着幼虫的不断蜕皮长大,还要及时分盆,虫体密度不能太大,3龄(即蜕过三次皮)后最好能单独饲养,盛放在小型容器内,里面交叉放些树枝,供其栖息。最后一次蜕皮,俗称“头鞘”。“鞘”即壳,这次蜕皮尤其重要。

蝈蝈蜕皮是倒挂式的,以六足抓住笼子,当它的身体大部分蜕出时,容易发生攀抓不牢而掉下来的情况。此时蝈蝈身体各部分十分柔软,掉下后易使肢体,特别是大腿弯曲畸形,如不及时处理,此虫就会成为残废。因此,供最后蜕皮的容器内应放一些高粱秆,空间应大一些。高粱秆松软,蝈蝈容易牢牢爬在秆上,不易掉下。

蝈蝈蜕皮时不能惊动打扰。如万一发现掉下者,应立即帮其复位抓紧,并可拉直其后肢,不使其致残。蜕皮几天后就可以移入葫芦或纸盆中饲养,成为1只可爱的冬蝈蝈。据了解,在南京、上海或者京津花鸟市场上,1只人工孵养的上品冬蝈蝈,其价格往往在百元以上,有的甚至更高。

关于蝈蝈的人工培育内容,就先说这么多了。其他关于蝈蝈的挑选、捕捉和饲养等,可以参见老蒋之前发布的文章,点击链接:#秋天到鸣虫叫#老蒋的玩虫记之蝈蝈1:怎样让她的叫声更动听?、#秋天到,鸣虫叫#老蒋的玩虫记之蝈蝈2:如何挑选蝈蝈?、#秋天到,鸣虫叫#老蒋的玩虫记之蝈蝈3:如何捕捉和饲养蝈蝈?

(注:来源本人2000年1月《鸣虫欣赏饲养300答》•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你有花鸟鱼虫方面的疑惑吗?欢迎留言,一起探讨。如果你有高见,也恭候交流分享。今日头条搜索“老蒋究了”,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感受更多精彩和乐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