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琰:川西冕宁-德昌伟晶岩-热液阶段矿物与矿床形成机制

全球分布约530个碳酸岩岩体,但是仅有约4%的能成为稀土矿床。

这些稀土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一系列的构造、岩浆和流体的事件并出现各种类型的矿化模式。

目前还不清楚,在不同矿化样式中稀土的来源和成矿模式及其与稀土成矿的规模之间的关系是否有一种相同模式。

下图分别为A.B大陆槽矿床中的隐爆角砾岩型矿石、C.牦牛坪矿床隐爆角砾岩型矿石、D.牦牛坪矿床大脉型矿石、E.里庄细脉浸染状矿石、 F.木落寨细脉浸染状矿石,为我们解决稀土来源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对象。

稀土矿是怎么提升的 稀土矿是这么找到的(1)

冕宁-德昌稀土矿带中不同矿化类型的矿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琰研究员团队发现不同矿化类型的矿石中有相似的矿物共生组合和流体演化过程。

鉴于氟碳铈矿中含有大量的Sr、Nd元素,对氟碳铈矿直接进行Sr-Nd同位素分析将会直接解决稀土来源问题。氟碳铈矿及其共生的脉石矿物与所在矿床中的碳酸岩-正长岩杂岩体具有相似的Sr-Nd-Pb同位素组成,表明整个矿带成矿物质来源相同,均来自碳酸岩-正长岩杂岩体,并未有围岩等其他物质加入。

萤石、方解石、重晶石和氟碳铈矿这些稳定的矿物组合(富含F-、SO42-、Cl-、CO32-等络阴离子)反映了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迁移和沉淀稀土元素。

同时,每个矿床的控矿构造特征发现,它们导致不同稀土矿化式样的主导机制:牦牛坪稀土矿床,强烈反复的断裂作用使大孤岛矿体形成大量的矿脉;大陆槽矿床同时出现角砾岩状和风化状矿石;然而,在里庄,强度较低的构造活动导致浸染状矿石的形成。

控矿构造活动不仅为稀土的成矿提供了空间,而且迅速降低了成矿的压力和温度。

研究发现,除岩体和矿床范围和体积宏大外,伟晶岩阶段的发育和高级的霓长岩化有利于形成大规模的稀土矿化。

下图为(A)氟碳铈矿、热液方解石Sr-Nd同位素组成;含矿碳酸岩(白云鄂博、莱芜、北美、巴西和印度等)、无矿碳酸岩(东非EACL)、海洋沉积物、中国西南相关的中生代-新生代的火成岩数据对比(Hou et al., 2006, 2015; Liu and Hou, 2017)。DM-亏损地幔,HIMU-高μ地幔,EMI-富集地幔I,EMII-富集地幔II;(B)氟碳铈矿、热液方解石207Pb/204Pb-206Pb/204Pb图解,区别于中国西南的新生代钾质岩石、东非裂谷碳酸岩,碳酸岩和岩浆方解石集合体数据和底图据Hou et al.,2015。

稀土矿是怎么提升的 稀土矿是这么找到的(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