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经常写一些咏史诗,而且常见新意,传唱度都很高,比如他咏项羽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歌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所以当诗人经过赤鼻矶这个地方的时候,想起三国时期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自然也会感慨万千。于是杜牧以地名“赤壁”为题,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咏史诗《赤壁》。

杜牧最好看的一首诗(杜牧最著名的咏史诗之一)(1)

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决定性战役,也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战役之一,其结果是孙、刘联军胜利,曹操失败。在这次著名的战役中,年纪不过三十出头的统帅周瑜,可以说是出尽了风头,堪称一号人物。

我们来看这首传唱千古,同时也是备受争议的诗作,诗不长,只有四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小注:(1)铜雀:即铜雀台,曹操曾在打败袁绍后经营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铜雀台顶有大铜雀,据说是曹操暮年享乐的地方;(2)二乔:指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嫁给了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合称“二乔”。

一、赏析

首二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借助古物来兴起对历史人物和遗迹的感慨。在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断戟,沉在水中,经历了几百年,居然还没有被销蚀殆尽,现在被后人发现了,经过了一番洗磨之后,发现居然是赤壁之战的残留物。杜牧不禁想起了东汉末年那个纷乱的时代,以及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场,遂感慨万千。

杜牧最好看的一首诗(杜牧最著名的咏史诗之一)(2)

后两句是诗人所引发的议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作者认为,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能够胜利的关键是采用了火攻,火攻的关键在于恰好决战的时刻刮起了强劲的东风,火借风势,才将数倍于己的敌人打败。所以杜牧只抓住了他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来写。

但是,新奇的是,杜牧却不从正面来写,而是从反面着笔,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假如东风没有刮起,那么胜败双方就会反过来了吧?到时候,曹操肯定就是胜利者,就能将东吴的“大小二乔”收入铜雀宫中,供其享乐了吧。

二、对此诗的争议

杜牧这一大胆的评论,引起了后世极大的争议,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

比如宋代许顗[yǐ]的《彦周诗话》说:“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这个评价,可以说是十分蔑视了,连“措大”这种词都用上了,所谓措大,类似于现在我们说的死穷酸,辱骂读书人再合适不过了。

杜牧最好看的一首诗(杜牧最著名的咏史诗之一)(3)

不过这个批评,有更多的人不买账,比如在《四库提要》中便专门针对许顗的话,提出了反驳:“(许)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这里他们替杜牧进行了辩解,说大小乔可以代表江东的存亡,因为她们俩一个是孙策的夫人,一个是周瑜的夫人,他们的身份地位,足以代表江东,杜牧用诗化的语言,自然不能明说江东,以大小乔被锁铜雀台而隐喻之,更显情致而已。

杜牧最好看的一首诗(杜牧最著名的咏史诗之一)(4)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评论家,对杜牧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也表示了不同意,比如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说:“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认为杜牧既然深谙兵法,怎么能过分强调东风的偶然性呢?

三、评价

首先,这首诗的立意便十分新奇,不直接写赤壁之战的史事,而是从一个大胆的假设入手,反映出了诗人的创新性。杜牧以“假设”来入诗,并不是只有这一个,他在《题乌江亭》中便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杜牧对史事的一种看法和评论,只不过没有明说,而是以诗化的语言来表明态度而已。

第二,杜牧确实深知兵法,但正因为深知兵法,知道历史上很多战争,都是存在偶然性的,但是杜牧还不至于把偶然性看的这样重,我想,他之所以这样写,是有深层含意的。周瑜年纪虽轻,却被东吴委以重任,有才之人需要伯乐,所以东风,就不仅仅只是气候上的那个东风了,而是指东吴君主对他的信任,以及东吴军士对他的言听计从。反观杜牧,有才而不被重用,只能作诗发发牢骚而已。

杜牧最好看的一首诗(杜牧最著名的咏史诗之一)(5)

第三,这首诗中提出的“铜雀春深锁二乔”,无论是表面意思,还是以大小乔暗喻江东地区,影响都非常深远,比如,罗贯中似乎就受到了影响,在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孔明智激周瑜的一段,便是直接更改了曹植的《铜雀台赋》中“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的句子,改成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气的周瑜直接与曹操势不两立。

所以,杜牧的这首诗,在咏史诗上来说,是非常具有创新性的,仔细品味,更是能够体味出多重内涵,这或许也是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