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昶逸?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昶逸的意思。单从词语上看,或许有些费解,但如果拆开来说,就会比较明了。

chang

“昶”在古籍中主要有两种意思,一则明久,一则通达。窃认为,两种意思亦是两个层面,明久为具象,通达乃升华,先有明久而后通达,方得“昶”之奥秘。

《玉篇·日部》:“昶,明久。”

“昶”的意思是白天时间长,可引为光明、磊落,代表的是个人自身的修养。

《文选·嵇康·琴赋》:“雅昶唐尧,终咏微子。”又唐代李善注解:“达则兼善天下,无不通畅,故谓之畅。昶与畅同。”

这里“昶”的意思则是舒张、通达,通 “畅”。

其实,不论是哪一层面的意思,儒家都已经对“昶”做过很深的解读,并运用到他们的学术主张中。

《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而又能深入细致精妙之处,洞察一切而又能奉行中庸之道。

闲居雅赏亦是一种生活的姿态(昶逸昶自通明逸法自然)(1)

诚然,德是实现“昶”的基本要求,是君子一生行事的准则。有德者,方能光明磊落,才可称“昶”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闲居雅赏亦是一种生活的姿态(昶逸昶自通明逸法自然)(2)

因此,实现“昶”,还得突破“德”,上升到兼善天下的通达。光有德行而不作为是不够的,要有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yi

较“昶”而言,“逸”的解释就多了,但不外乎闲适、隐逸、散亡与美好等意思

唐皎然《诗式·辨体》:“体格闲放曰逸。”

“逸”的意思是超逸、闲放。

谢灵运《会吟行》:“东方就旅逸,梁鸿去桑梓。”

“逸”的意思是隐遁、隐居。

曹植《七启》:“忽蹑景而轻骛,逸奔骥而超遗风。”

“逸”的意思是超过、超越。

唐柳宗元《武功县丞厅壁记》:“凡官署旧记壁坏文逸,而未克继之者。”

“逸”的意思是散失。

《汉书·扬雄传上》:“初累弃彼虙妃兮,更思瑶台之逸女。”

“逸”的意思是美丽的,喻指美好。

很明显,“逸”与“昶”不太一样,它更偏向道家,从上面的释义中可见一斑。

“逸”是一种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满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就像道家主张的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

闲居雅赏亦是一种生活的姿态(昶逸昶自通明逸法自然)(3)

“逸”还是一种清静无为的人生态度,或闲放,或隐逸,或逍遥。

是愿化身为鹏,扶摇直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游无穷。” 庄子在《逍遥游》中借助鲲鹏表明了他对万物“无为”的超然态度。但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以逸待劳

闲居雅赏亦是一种生活的姿态(昶逸昶自通明逸法自然)(4)

无为可能会面临着暂时失去,但失去是为了更好地有为,更好地作为。这不仅是潇洒旷达,更是一种智慧。

诚然,“逸”者,有着更宽广高远的眼光,高瞻远瞩,由近及远。虽然他们追求自然无为,但他们不是消极避世的一类人,他们懂得享受生活,懂得如何追求更远大的理想,追求更深层的价值。

读懂了道家的主张,我们大致也就读懂了“逸”。

昶逸

chang yi

现在,我们就可以来总结开头的那个问题。要给昶逸下一个什么样的定义?

昶自通明,逸法自然

昶逸既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理念。儒法之昶贵在提供了一套入世准则,指明人何以修身齐家。道家之逸则阐述了如何追求目标,强调实现更大成功的必要过程和方式。

闲居雅赏亦是一种生活的姿态(昶逸昶自通明逸法自然)(5)

行儒昶,履道逸。昶逸者,明德通达,逍遥知世,不仅尊崇道德修养,追求知识学问,还有一种有别俗世的旷达和远见,一种知足向上,一种智慧。

昶逸是一个过程,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拥有昶逸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