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战国时期的名人,都不会忽略“战国四公子”,他们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讲战国四公子,就不得不提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战国时期,我们的华夏大地诸侯国林立,而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国与国之间人口的流动非常的大,那么人才的流动也是如此。举个例子,如果哪位有志之士怀揣着一身本领,或是有自己自成一派的学说,他到了A国来展示自己的本事,可是A国的国君对他的理念或是才能并不感兴趣,这个人是可以去到B国“应聘”,继续施展才能和抱负。

战国四公子与养士文化(谈谈战国四公子)(1)

战国时代初期的地图:各个诸侯国林立

所以在那个时代,各个诸侯国的王室成员或者贵族很喜欢招揽这些有志之士,把他们邀请到家里,好吃好喝供养着,尊敬着,当遇到一些关乎国家上面的大事,或是需要人献上计策的时候,这些人就派上了用场,在战国时代,这种行为被称为“养士”,这个“士”指的就是这些有才能有智慧,或是一身好武艺的人,或文或武,都有着不同的特长或本领,也称作“门客”,相当于我们现代国家的、或是一些企业的“智囊团”。

战国四公子与养士文化(谈谈战国四公子)(2)

而这鼎鼎大名的“战国四公子”,他们在自己所属的国家中,无一不是君王的后人、兄弟或是国中的大官,身份都非常高贵。他们喜欢结交人才,广招贤能,用来扩充自己的势力,留下了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

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是魏国魏昭王的儿子,后来他的哥哥做了国君,他被封为信陵君,魏无忌是一个谦和懂礼的人,很重视人才,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份而看不起别人,也不会因为对方的职业低下而忽略人家的本领,而与他有关的最经典的历史故事,便是“窃符救赵”。

有这么一个人,他的名字叫侯嬴,职业呢?只是一名看守城门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到了七十多岁仍旧穷困潦倒,可是魏无忌却看中了他的智慧,想要结交他,甚至邀请他一起坐自己的马车,还把马车靠左边的位置让给他(在古代,左代表尊贵,让侯嬴坐在左边,这真的是妥妥的"C位"了!)。

后来秦国要攻打赵国,在此之前,魏无忌的姐姐嫁到了赵国,嫁的人也是“四公子”中的一个——平原君赵胜,赵胜跟魏无忌也是非常好的朋友,魏无忌看到赵国有难,决心带着追随自己的门客去支援赵国,不想却被侯嬴劝说拦了下来,侯嬴向魏无忌献策,成功取得了魏国国君手中的虎符(在古代,虎符是可以号令军队的信物),动用了魏国的军队,大破秦军,赵国才得以保全。

平原君赵胜

赵胜,与魏无忌一样,都是国君的后人,身边也同样聚集了一批有智慧的人,他是赵国赵武灵王的儿子(说到赵武灵王,他为了壮大自己国家的军事实力,勇于改革,让赵国人身穿胡服,练习骑射,留下了“胡服骑射”的事迹)。

有关赵胜的历史故事,总离不开“纸上谈兵”的背景和“毛遂自荐”的勇敢。

当时,在战国时期著名战役“长平之战”中,赵王受反间计挑唆,出了一个大昏招——让年轻的赵括代替战国时期的名将廉颇,坐上了主将的位置,赵括的父亲也是一位名将,可是赵括本人却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仅是从兵书上学到了一些作战的知识,便生硬的套用书本上的战略,与强悍的秦军打仗,结果被秦国的大将白起打得几乎全军覆没,而赵括也被秦军射死。这便是“纸上谈兵”成语的由来。

赵括惹了大麻烦后,眼看秦军就要攻入赵国的国都邯郸城,在这个危机的时刻,赵胜门下的食客,有一位很不起眼的人物叫毛遂,他推荐自己,要跟赵胜一起出使楚国寻求救援,到了楚国,毛遂向楚王晓之以情,分析了这几个国家之间的利害关系,终于说动了楚王出兵救赵,帮助平原君完成了出使的任务,在楚国、魏国的联合援军帮助下,解除了邯郸的危机。

春申君黄歇

黄歇,是楚国的大臣,并担任过楚国的国相,掌握大权,他被楚王封为春申君,还赐予了他很多土地。而为何楚王会如此的厚待黄歇呢?是因为当时的秦国准备联合另外两个国家去攻打楚国,而恰巧黄歇受楚王的委托,在秦国收集情报,当他听说秦国准备攻打楚国后,他找上了当时秦国的国君秦昭王,一番劝说辩论后,秦国不仅中止了攻打楚国的计划,还跟楚国结为联盟。

秦国与楚国结盟后,黄歇又接受了一个新的命令:就是陪同当时楚国的太子,一起前往秦国,他们到了秦国可不是简单的友好往来,而是秦国为了制约楚国,需要握住楚国的关键人物作为人质。后来,黄歇听说楚王年老即将去世,便让太子假装成平民百姓跑回了楚国。这位太子回到楚国后,继承了国君的位置,这便是楚国的考列王,他为了感谢黄歇,所以给了他很大的权力和很多的土地。

除了与其他几位公子一样喜欢养士,黄歇自己本身也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才。在上面的“毛遂自荐”故事中我们知道,楚国最终派兵帮助了赵国,而带兵的领头人,就是黄歇。

孟尝君田文

田文是齐国的贵族,是齐威王的孙子,“养士”同样是他的爱好,据说他门下“食客三千”,而且对待这些人,他给的待遇特别优厚,所以他门下的人都对他非常忠心。

田文是个有意思的人,他曾经在秦国、齐国、魏国都担任过国相,身份自由切换,不得不让人佩服,但是事实上并没有那么风光,而他离开秦国、齐国,也都是遭受国君猜忌的无奈之举。

与孟尝君有关的典故,最有名的便是“鸡鸣狗盗”,当时,田文出使秦国,被秦昭王赏识,留下做了国相,可是不久,秦昭王因为他齐国人的身份,又开始怀疑他,于是总想找个机会除掉田文,田文感觉到了危险,他想到了秦昭王有一个最宠爱的妃子,便去求那名妃子来说动秦昭王放过自己,但是那名妃子提出:帮他可以,但是自己要得到齐国的一件白狐皮做的很珍贵的皮衣,可是在之前,这件皮衣已经被田文送给了秦昭王。

这时,田文手下的门客派上了用场,有两个门客,一个身形灵活,善于钻狗洞偷东西,另一个模仿公鸡打鸣,能够以假乱真。第一位门客趁着夜色摸索到了秦昭王收藏珍宝的储藏室,偷出了那件皮衣,那名妃子得到皮衣后,眉开眼笑的答应田文,最终说服了秦昭王。

为了防止事情发生变化,田文急匆匆的要离开危险的秦国,于是趁着夜色,带着自己的门客骑马飞奔逃离,可是到了函谷关,由于守卫函谷关的将士只有听到了破晓时分的公鸡叫声才会开门,田文急的不得了,在这个关键时刻,第二位门客学起了鸡叫,他的叫声发出后,公鸡也都跟着一起叫,函谷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是仍旧按照之前的命令打开了门,于是田文一行人一路狂奔,向齐国逃去,等到秦昭王反应过来后,再派人去追,已经来不及啦,田文已经平安的回到了齐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