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起初为朝歌三监之一,武王灭商之后,为了稳定商朝遗民的心,确保商朝故地不再掀起更大的风波,所以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商朝故都朝歌。但是周武王为了防止武庚带领商朝遗民反叛,于是在周边设置了三个负责监视武庚的小国,在朝歌周围设邶、鄘、卫三国,卫国由管叔代管。

之后,武王英年早逝,成王年幼,周公辅政,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政当国。四面诸侯都流言纷纷,三监也是如此,形成了诸侯人人自危的局面。正巧,武庚蓄意谋反,与三监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然后武庚以东夷列国为外援,然后以三监为内应,掀起了武装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三监之乱声势颇为浩大,给新兴的周王朝带来巨大的冲击。于是周公团结忠诚于周王室的队伍,然后亲征中原,耗时三年,才平定了三监之乱。

战国卫国历史(小小的卫国出了哪些顶尖人才)(1)

三监之乱

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后,将商朝遗民重新安排到了南边的宋国,然后将武王的弟弟康叔封在了卫国,因为康叔在周王朝有重要职位,所以卫国实际上由康叔之子庸伯,而卫国在庸伯治理下,发展很不错。卫国的崛起是在东周初年,卫武公因为帮助周平王平定戎族的入侵,所以被周王室恩遇。卫武公一度成为了诸侯的领袖,但是自此之后,卫国渐渐走向没落,直到战国时期,成为了在列强间鱼肉的墙头草,最后被魏国所灭。

关于卫国,占据着一块风水宝地,卫国的疆域,大约就是今天河南北部,山东西部和河北南部的这块地方,也就是说在今天的安阳、邺城、菏泽一带。在当时,可以算是全天下最富饶的一块地方。作为风水宝地,卫国历来就是钟灵毓秀且人杰地灵。因为水土丰茂,所以这里滋养了大量人才,学风浓郁。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在卫国待了十年,可见卫国的学风,当然,孔子游历路上的停留,不排除有南子夫人的挽留。

战国卫国历史(小小的卫国出了哪些顶尖人才)(2)

卫国

后来,吴国宗室大学者季札在游历卫国之后,也下了“卫多君子,其国无患”这样一个定义,然而这两大学者却都没有料准卫国在战国之后的一步步衰落,卫国因为人才太多,所以内部也会发生严重内卷。

但是更重要的是卫国多乱,主要矛盾集中在传承上,所以得天独厚的卫国没有发展起来,在东周初年,甚至因为国力衰退,前661年,被赤狄攻破,近乎亡国。仅剩下五千遗民在宋国和郑国的资助下,得以寄居曹国。后来有幸赶上齐桓公崛起,带领诸侯击败了赤狄,帮助卫国复国成功。因为卫国多乱,所以国家发展不行,不符合很多人才的人生理想,这就导致卫国有大量人才外流。而这些外流人才中,很多人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甚至有几位顶级人才,成为左右天下局势的关键人物。

盘点魏国人才,主要有四大顶尖人才,和四位传奇人物,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了解下,卫国的这些顶尖人才。

战国卫国历史(小小的卫国出了哪些顶尖人才)(3)

李悝

1、李悝

李悝,战国历史上的变法第一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变法成功且寿终正寝还留有威名于后世的一代人杰。李悝乃是濮阳人,也就是卫国历史上的第三个都城,濮阳历史上有帝丘之称,乃是千古以来的风水宝地。

李悝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很早就在魏国生活,作过中山相和上地守。在魏国做官时,李悝曾任职河西,多次与秦国交战,所以对边境百姓和国家军事战斗有着很深的感悟,直到后来,李悝得到了魏文侯的赏识,在一个明君手下,找到了所谓的共同理想。于是魏国在李悝的主持下,开始了战国时代第一场变法。

李悝改革,首要重视的就是人才,李悝选贤任能,重用人才,比如重用西门豹,将邺城治理为河北重镇。然后重用吴起,打造了一支强悍无比的魏武卒,为之后魏国称霸天下奠定了基础。

同时,加强经济改革,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兴修水利,开发农业生产,打破井田制。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另外就是,改革法治,限制贵族,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将法治概念在全国得以实现。

李悝,可以称得上是战国初期第一人才,即使放在整个战国历史上,也能名列前茅。在战国初期,列国都不算强的情况下,卫国有机会成为强国的,但是卫国没能留住这样的人才治理国家,只能说是一个巨大的悲哀。

战国卫国历史(小小的卫国出了哪些顶尖人才)(4)

吴起

2、吴起

名列战国四大名将榜首的战国超级名将吴起,是一位可以与战国中后期战神白起并肩而坐的人物,自古以来,都是武庙十哲级别的人物。吴起出生于卫国东部的左氏,也就是今天的菏泽市定陶区,因为左氏乃是全国的工商业重镇,吴起家里特别殷实。

因为故土离齐国和鲁国较近,所以吴起在早年便前往鲁国求学,与李悝当年一样,拜在了儒家古圣先贤曾参第二子曾申门下,后来,因为没有在母丧时赶回家奔丧,被曾申所不齿,吴起便弃儒从兵,在鲁国时,博得了鲁国上下的赏识,正逢齐宣公大军来袭,鲁君想要起用吴起,但是因为吴起妻子乃是齐国人,于是不敢信任。然后,就有了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好在吴起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大败齐军,以此名闻天下。

随后,吴起来到了当时发展最好的魏国,得到了魏文侯的重用,指挥魏国大军多次击败秦军,创建了魏武卒,并且以此天下精兵,创下了阴晋之战的神话,之后,吴起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者不分胜负。

战国卫国历史(小小的卫国出了哪些顶尖人才)(5)

吴起领兵

后来,吴起被魏武侯猜忌,于是转而投奔楚国,被楚悼王重用,任为令尹,在楚国主持变法,吴起效仿李悝,对楚国进行了变法和军事改革。在短时间内成功增强了楚国国力,使楚国出现“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一度大败魏国,将触手伸到了黄河沿线。不过吴起变法得罪了大量楚国贵族,以至于在楚悼王去世之后,便被楚国贵族清算。

吴起一生出仕鲁、魏、楚三国,精通儒、法、兵,这样的人才足以主持一国变法图强,足以抵御外敌入侵,而卫国流失这种等级的人才,实在是可叹可惜。

战国卫国历史(小小的卫国出了哪些顶尖人才)(6)

商鞅

3、商鞅

商鞅,因在秦国被封在商地,所以后世称为商鞅。但其本是卫国贵族,称卫鞅,因为出身公族,乃是卫国早期君王的后代,所以乃是卫国最应该留住的人才。但是彼时,正值魏国巅峰期,卫国受魏国的挤压,形同魏国的傀儡,这时期的卫国,已经完全失去了发展空间,人才外流,已经成为必然。

出生于卫国帝丘的商鞅青年时便投身魏国,拜在了丞相公叔痤门下,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文王推荐商鞅,却被魏惠文王拒绝了,最终公叔痤不知为何昏聩,转而建议商鞅离开魏国。

商鞅离开魏国之后,带着法经投奔了当时穷得叮当响的秦国,被秦孝公重用,在秦国主持变法,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对秦国实行了彻头彻尾的改革,将法治全面强行推广在秦国,重视农业生产而易风移俗,重拾国家信誉做到令行禁止。商鞅强推变法得罪了很多贵族,同时也在秦国造成了很多杀戮。最终在变法支持者秦孝公去世后,也遭受到了秦国贵族的清算。

商鞅的能力和功绩都是有目共睹的,其打造的秦国在日后逐渐强大起来,并最终完成了天下一统。而作为卫国公室贵族的人才却成就了其他国家的崛起根基,对于卫国来说,也只能是叹息。

战国卫国历史(小小的卫国出了哪些顶尖人才)(7)

吕不韦

4、吕不韦

吕不韦,卫国濮阳人,早年在韩国都城阳翟经商,利用信息差,玩商业手段,操控市场,通过在各地之间往来,低价购入商品,再转运到其他地方高价卖出,很快就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就是吕不韦奇货可居的经商策略。在掌握了财富之后,吕不韦就开始投资政治。

吕不韦作为一位走南闯北的大商人,自然是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所以,选择了将自己的政治理想押注在秦国,投资秦异人。并且通过结识华阳夫人,将秦异人推上了秦国世子之位,后秦异人承接秦王。

之后,吕不韦凭借在秦异人身上投资也获得了巨大的回报,吕不韦一跃成为秦国丞相,庄襄王子楚(秦异人)即位三年后便去世了,当时嬴政年龄还小,吕不韦成了秦国实际的掌权人,从秦异人时代开始,吕不韦实际掌握秦国大权长达十余年,被尊为相邦,期间还主持文人修订了吕氏春秋。

以上四人,乃是出自卫国的顶级人才,每一人都能搅动天下风云,每一人都有通天才华,可惜都出走卫国,只能在他国展现人生抱负。接下来,我们看看,卫国历史上的四位传奇人物。

5、苟变

卫国名将苟变,战国时期左氏人,也就是今菏泽人。其出名主要是因为一个典故,名曰“苟变食人二鸡子”。这里主要是讲苟变在卫国很出名,颇有将才,有人向国君举荐他,但是国君因为其少年时候白吃了百姓的两个鸡蛋,所以国君认为其人品不行,所以不打算重用苟变为将。后来卫国臣属劝说:圣人用才,犹如工匠选择木材,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卫军决定起用苟变,因此而有了这个典故,以彰显后世的用人之道。

战国卫国历史(小小的卫国出了哪些顶尖人才)(8)

子路

6、子路

有儒家猛士之称的子路本来是鲁国和卫国边境附近的人,很难说是鲁国人还是卫国人,但是其曾在卫国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且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因为早年随孔子周游列国,成为孔子的侍卫,因此被后人敬仰,乃是孔门十哲之一。子路一生最高光的事迹就与卫国相关,子路在鲁国时,卫国内乱,孔悝遇险,子路冒死冲进卫国都城救孔悝,被后来的卫庄公蒯聩的手下重伤,正冠从容而死,被砍成肉泥,葬于濮阳。

战国卫国历史(小小的卫国出了哪些顶尖人才)(9)

荆轲

7、荆轲

荆轲,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其一生少有事迹,但是却因为荆轲刺秦王这个历史典故,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荆轲本为春秋末期齐国大夫庆封修的后代,庆氏因为在春秋末年齐国之乱中几乎被灭族,只留下少数的几脉流落他国,荆轲的祖上就几经辗转到了卫国。荆轲喜好击剑和读书,后游历到燕国,得到了太子丹的重用,后来就上演了一幕荆轲刺秦的好戏。

战国卫国历史(小小的卫国出了哪些顶尖人才)(10)

许穆夫人

8、许穆夫人

我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是一个享誉世界的知名女性,乃春秋时代的卫国人,生于朝歌,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在卫国被赤狄灭亡之后,以女流之辈,敢于承担复国重任,返回祖国抗击狄兵。最终在列国的帮助下打败了戎狄,重建了卫国。许穆夫人存世之作有四言抒情诗三首,俱收入《诗经》,倍受推崇、流传至今,有《载驰》、《竹竿》、《泉水》名篇传于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