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为零的时候,无论产权如何界定,资源配置总能达到最优解”--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看保险配置的成本问题

我们在谈论社会资源配置的时候,总绕不开一个成本问题。这里面有一个经典的科斯定理的案例:

一个工厂里有5户居民户,工厂的烟囱会排放的烟尘,导致居民晾晒在外面的衣物污染,然后每户会损失了75美元,5户居民会损失375美元。这时候有解决这个问题的三个方案:

第一种是在工厂的烟囱上安装一个防尘罩,成本为150美元。

第二种是每户有一台除尘机,除尘机价格为50元,总费用是250美元。

;第三种是每户居民户有75美元的损失补偿。补偿方是工厂或者是居民户自身。

假如5名居民户之间,居民与工厂之间达成某种协定,也就是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

如果设定工厂有排污权,那么居民会选择一起出资购买一个防尘设备,安装在工厂的烟囱上,比起每户拿出50元钱买除尘机,或接受75美元的损失来,这都是是一种最经济的办法。

如果设定居民户有清洁权,那么工厂会选择出资150美元购买一个防尘设备,安装在工厂的烟囱上,比起出资250美元给5个居民户都配备一个除尘机,或者拿出375美元给5户居民各赔偿75美元的损失,选择购买防尘设备也是最经济的办法。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句话,谈谈香港保险和内地保险的配置问题。

香港保险配置不能只考虑保费成本

在香港保险索偿局公布的理赔个案数据里,有这样一个案例:内地一名女士曾在医院检查发现身体异常,之后去香港投保了人寿保险附加危疾保障,香港保险,一般自己不提出体检,都是以投保人自己诚信告知为主。投保人在投保申请书上申报健康病例,然后保险公按照标准条款承保

后来,内地女士入住医院,经过各种检查,最后确诊患了乳腺癌,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香港保险公司却以为尽到详尽告知身体情况和检查结果,违反最高诚信原则,对这份保单做出拒赔决定。而香港保险索偿局支持拒赔决定。

这里内地女士一心想着香港保险保费低,保障广,理赔容易宽泛的宣传,选择在香港配置保险,结果却遇到了拒赔。

香港保险的健康告知接近无限告知,哪怕你之前身体问题跟你这次患病无关,如果你没有详尽告知,都有理由拒赔,

事实上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保险公司,对于这种笼统的宣传,都应该保持理性,香港保险产品保费低,保障广,收益高,理赔宽松的宣传和内地保险公司免费保障,还返钱,高收益宣传一样。我们作为消费者都要在心里准备N个问号。三思而后行。

香港保险配置,不能只考虑保费高低的问题,保费不是唯一的成本,保费低的背后这些成本的考虑更重要:

1 保费低背后,忽略了这三个成本:汇率成本,投保成本,理赔成本

我们总会拿死差,费差,利差,这三个因素来评判香港保险公司和内地保险公司的公司精细化运营和盈利能力的差别,香港保险基于历史,基于经验都比内地保险公司做的好。但是如果细化到产品上,这种说法就变得片面。我们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保费背后我们需要考虑汇率问题,毕竟不是简单的去香港购物,享受优惠,而是配置金融产品,一旦合同签订汇率风险将会伴随整个保障期,香港是自由金融市场,采用联系汇率制度,紧盯美元,保单也是以美金计价,也就是内地投保人需要承担人民币和美金汇率波动的成本,特别在当下中美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汇率成本必须重视。保费低的竞争力会被汇率稀释掉。

投保方面,虽然现在随着互联网发展,线上线下投保变得便捷,但那也是内地保险公司投保的便捷性,香港保险投保需要香港账户。需要本人去香港办理,当然也有中介机构代步,但也是繁琐的流程,开通美元账户,走流水,需要一个时间周期,对于内地生活消费的投保人来说很麻烦,增加了投保成本。保全方面也需要本人过港办理。

既然存在额外的投保成本,那么对应的理赔,也存在额外的成本。香港保险公司和内地保险公司对于医疗保障保险的不同认证标准和认证体系。保险合同里,不同地区医院的限定,境内外不同医疗判断标准,都会成为拒赔的理由,对于内地生活的投保人增加了自己保单的理赔成本。如果出现理赔纠纷,我们还需要考虑不同法律体系下,合同法律效力体现的不同,因为保险产品最后买的是一份合同。

在我们舍近求远买保险的时候,我们要明白保费不是我们唯一的成本,成本是我们放弃的最大代价。内地大保险公司产品已经过了开拓市场期,性价比高的产品确实不多。

但是如果能明白保险是买合同,而不是公司大小的理念。多家比较,内地百家保险公司里,中小保险公司开拓市场,让利消费者的基础上,产品的性价比不输给香港保险,而且更符合内地的需求和特色。

内地投保香港保险好吗(内地保险VS香港保险)(1)

保险保障的广泛性和常见性需要平衡

保险配置的时候听到保障广,很多消费者就感觉什么都保的意思。容易掉坑。保障型产品里,比如重疾产品,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保障的针对性和保障的常见性。而不是越多越好,越广越好。什么都保显得鸡肋,也增加保费。

健康保障保险“保的多。不保的少”?

其实香港保险保障广,来自于保险公司要控制风险,精细化运营,也就是必须在风险的加总和细分上下功夫,这一点内地保险公司都是学习和模仿香港保险,大保险公司学习的最到位。中小保险公司更具创新性。

风险的加总和细分,简单的说把同类风险人群组合到一起,越多越好,,把不同人群进行细分,越细越好。产品设定也是一样对合同条款做细致的划分和汇总。可以把保险公司的风险最大程度缩小,毕竟保险是商业机构,不是慈善机构。

香港保险保障广,保的多,不保的少,其实是一个定制化的过程。要根据风险的加总和细分来定。

当香港保险和内地保险都走向定制,细分条款的时候,那么要说香港保险保障比内地保障广,那就是片面的一刀切了,所以单独拿一两个产品比对,说香港保险不好或者内地保险不好,都对,也都不对。

我们跳开风险汇总和产品定制细分,从疾病发生全过程保障来看,更具实际意义:

1、国内高发的疾病比如冠心病,不典型心肌梗塞,脑中风,心脏搭桥手术,保诚危机需要达到重疾标准才赔付,国内很多都是轻症阶段就赔付并豁免保费了。

2、危疾的轻症赔付25%,影响重疾保额,保费继续交。国内轻症很多赔付比例30%以上,赔付后不影响重疾保额,同时剩下的保费不用交,保险责任继续;

3、现在大家都会经常体检,很多疾病到早中期就发现了。轻症和中症为啥会出现,就是因为早期的险种达到重疾标准的条件太苛刻了。

4、国内的中症是保险公司把一部分轻症拉高赔付比例到50%的,同时不影响重疾的保额。

我们要客观判断就要回到健康保障里疾病的常见性和疾病发展的全面覆盖保障来说。香港保险和内地保险在常见高发重疾的保障上,没有太大区别,那么要谈保障广,不是覆盖的疾病种类越来越多就好,意义不大,而是要覆盖疾病发展全过程,这才更有利于消费者对基本健康保障

香港保险公司加上内地百家保险公司,其实如果懂得保险是一份合同,而不是公司大小,懂得多家比对保险公司产品,你会发现比起香港保险公司和内地大保险公司,中小保险公司在学习香港保险产品和内地大保险公司竞争中,保障型产品上,更加的人性化和让利消费者。

我们的疾病发展过程细分有前症,轻症,中症,最后才是重疾。内地大保险公司和香港保险公司基本就只有重疾保障,难得的有个轻症保障,上面的例子里可以看到香港保险的重疾之前的疾病保障都是占用保额。内地都是独立保额。

保险的健康保障是小概率事件范畴,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前症,轻症,中症,重疾。重疾发生是小概率事件,越往前推,疾病发生概率越大。

我们现在内地保险配置可以看到这么多覆盖前症,轻症,中症,重疾的全面疾病保障产品,一开始都了来自于中小保险公司的学习和创新。然后内地大保险公司跟上节奏。

在我们初步城市化完成后,城市基础保障的完善在推进,基础保障方面,内地保险公司产品更加能够符合需求和接地气。

总的来说如果你在内地生活,基础保障产品选择内地的就好,想要性价比和全面保障兼顾,选择中小保险公司保障产品。没有必要舍近求远。给自己制造额外的成本和风险。

内地投保香港保险好吗(内地保险VS香港保险)(2)

香港保险的高收益,对应高风险

最后我们来聊一聊,香港保险的最后一个点,港险的高收益性,很多人跑去香港买保险都是冲着高收益,美元海外资产。

港险的重疾产品,都有很高分红,这是港险的一个优势,也是港险宣传的一个点,之前在现金价值文章里写过关于分红的三种情况:死差益,按保额分红,费差益,按现金价值分红,利差益,按现金价值分红。港险里采用的是英式分红和美式分红。分红方面港险产品是两种方式选一个,国内是两种分红方式并用。

保险公司经营情况,基于死差,费差,利差这三个因素,内地保险公司是粗放式经营,走的是拉人头,做业绩,做团队的模式,不能像香港保险公司那样做到精细化运营。同时保监会严格监管保险资金,不能进行高风险投资,也是保护老百姓钱袋子。这也意味着内地保险不具备高分红的特性,而香港保险在精细化运营实现盈利外,在保险资金运用上比较灵活,可以有比较多的投资选择,具备高分红条件。

无论是港险还是内地保险,分红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写进合同保证,具有不确定性,可以为零,可以亏损,可以高分红。这一切取决于保险公司经营情况。

港险的高分红之外,还有一点是高收益,收益高和分红高都一样,如果不是写进合同的保底收益,其他的都不算数。说到底,保险是一份合同。内地保险不具备高收益性,基本靠代理人宣传吹牛和假定高收益演算 的数字游戏。港险具备高收益性,但是同时也对应高风险,风险和收益是伴随的。

无论是内地保险还是香港保险,听到高收益,注意区分是假定高收益演算利率还是写进合同,你确定拿到的收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

最近安盛保险发生的4亿保单,一夜亏损的事情,不管最后是基金还是纯理财投连险,都给保险行业带来不好的影响,也给我们提醒,买保险基础保障是里子,所谓海外资产配置,美元资产,全球资产是面子,不要为了面子丢了里子。选择高收益产品,脱离基础保障,就要有承担高风险和亏损的准备。

普通家庭基础保障是里子,面子的事情少参与,中产以上家庭有钱可以任性,但是里子要先打理好,海外资产,全球资产这些面子的事情,参与的时候注意把控风险。

综上。我们做一个小结:

保险配置:保障内地优于港险,分红港险优于内地。分红和高收益都具有不确定性。

保险是买保障,转移风险,不是投资理财,增加自己财务风险。每一个金融工具都有它的基础作用,保险的基础是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