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咸宁日报-咸宁网

烈士陵园守墓人(生为烈士守墓 死与烈士同眠 咸安这对夫妻立下生死契约)(1)

“迄今守墓38载!死后也要葬在烈士身边,与中南革命烈士相依相伴,继续为烈士守墓!”这是咸安汀泗桥镇赤岗村一组村民龙运娥、章荣武夫妻俩最平凡的誓言,也是两人生死之约定,更是中南革命烈士墓志愿守墓第一人。

4月1日,暮春的天气阴冷透寒。沿107国道左转来到绿树掩映,河水绕村的汀泗桥镇赤岗村一组石头嘴山,只见中南革命烈士陵园干净整洁,纪念碑巍然耸立。84岁的龙运娥老人一如往常来到离家500米的后山中南革命烈士墓旁,除草,拾垃圾。

“这是荣军医院500余人的烈士合葬墓,最小牺牲的军人14岁。”龙运娥老人指着石头嘴山上一处墓冢说。

松柏屹立,墓碑无言。沿老人手指处,随老人拾阶而上,在一合葬冢前方之上,50个小墓碑整齐摆放,笔者一行不由地肃然起敬,走上前深鞠三躬。

“王明安烈士,1921年生于云南昆泉县桐会河,1948年8月入伍,1950年4月11牺牲在中南荣校;甲英才,安东省,1947年入伍,1949年9月牺牲湖北汀泗桥;钱道烈士,1927年生于广东太占山,1946年8月入伍,1950年6月20日牺牲于中南荣校……50个烈士墓碑在窀穸上方相依。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奉命进军长沙,为减轻战斗部队负担,将部分伤病员安置在汀泗,建立中南荣校,校部设在汀泗东街朱家大院,在赤岗、彭碑设立2个分校。荣校伤残人员医治无效牺牲后,就地安葬在赤岗石头嘴河滩上,立碑建墓,故名中南革命烈士墓。

由于常受洪水冲毁,1984年由咸宁市人民政府拨款移至石头嘴山岗上建合葬墓,墓周环立50块单个烈士墓碑。原纪念墓碑上面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徽,两只和平鸽,两个挎冲锋枪战士。碑上挽联:“为解放事业因伤或病故,树碑榜题名忠义永垂不朽!”横联:“光荣一生”。

“病故的同志们,你们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曾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舍生赴义,冒枪林蹈火海冲击顽敌,英勇搏斗克服了一切常人不能忍受的困难,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墓冢前石墓碑字已不清晰,但由中南革命残废军人学校立的碑文已刻在旁边黑色大理石上。

“老伴说这些当兵的伢崽为中国解放出生入死,真的不容易,就下决心余生为他们守墓,死后葬其旁边。 ”龙运娥眼含热泪,动情地说,“老伴2017年去世后,我坚守诺言要一直守下去,死后也要与丈夫一起守着烈士们。”

龙运娥 1938年出生,是1956年湖南娄底嫁到赤岗村生产队高级社,今年84岁,当过妇女队长,凭勤劳致富,成为村里首个万元户,并当选为原咸宁市政协委员,历任9年。她一生育4儿一女,三儿子章新礼在青岛当过4年海军,当炊事班长,荣立三等功。

虽84岁高龄,还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哮喘病等病,但在采访中,龙运娥老人却声如洪钟,谈吐清晰。还表示答应老伴守墓的誓言牢记在心,一有空就去后背山扫墓、除杂,跟烈士墓碑还有旁边长眠的老伴说说心里话。老人如今跟小儿子一起住,身体硬朗,还能种菜,洗衣,生活可自理。

章荣武1936年出生,从小父母双亡,吃尽苦头,帮地主放牛,善良的章荣武明辨善恶,一心为公,后来还入了党,当了组长,一心为公办了许多实事好事。1984年,章荣武听说政府要迁中南革命烈士墓,就主动拿出自家后山安葬烈士,并动员村民出工出力帮忙迁墓。并且开始为烈士守墓直至因病去世。

“1980年,分田到户后,章荣武家是我们赤岗村第一个万元户,是村里唯一连续三年的省劳模。”村支部书记黄东平说,老人有爱国情怀,说四个崽一定要送一个去当兵,保家卫国,就真的把三儿子送去青岛当兵了。

“生前老伴常带着我去守墓,护墓,并说死后埋烈士身边,但没资格跟烈士并排埋,要埋下一点,只要能守着烈士们就行。”龙运娥说,经老伴熏陶,常义务陪老伴去为烈士墓园修路,砍杂,除草,心中不怕,还常惦念,每年清明买花或采鲜花到墓前祭祀。

家住汀泗河对岸的赤壁市官塘驿镇白广场村70岁的吴老没事总到墓地祭拜一番,动情地说:“没有这些可爱的军人们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倍加感恩和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如今每年清明节,中南革命烈士陵园及革命烈士公祭日,省内外高校及域内学校师生,市、区、镇机关团体党员干部十万余人次来陵园为烈士墓献花,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成为咸安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特约记者 胡剑芳)

本文来自【咸宁日报-咸宁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