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100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100题(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题五套)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100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袁彖,字伟才,陈郡阳夏人也。父觊,武陵太守。彖少有风气,好属文及玄言。举秀才,历诸王府参军,不就。觊临终与兄顒书曰:“史公才识可嘉,足懋先基矣。”史公,彖之小字也。服未阕,顒在雍州起事见诛,宋明帝投顒尸江中,不听敛葬。彖与旧奴一人,微服潜行求尸,四十余日乃得,密瘗石头后岗,身自负土。怀其文集,未尝离身。明帝崩后,乃改葬顒。除秘书丞,议驳国史,檀超以《天文志》纪纬序位度,《五行志》载当时详沴,二篇所记,事用相悬,日蚀为灾,宜居《五行》。超欲立处士传。彖曰:“夫事关业用,方得列其名行。今栖遁之士,排斥皇王,陵轹将相,此偏介之行,不可长风移俗,故迁书未传,班史莫编。一介之善,无缘顿略,宜列其姓业,附出他篇。”迁始兴王友,固辞。太祖使吏部尚书宣旨令就。坐弹谢超宗简奏依违,免官。彖性刚,尝以微言忤世祖,又与王晏不协。世祖在便殿,用金柄刀子治瓜,晏在侧曰:“外间有金刀之言,恐不宜用此物。"世祖愕然,穷问所以。晏曰:“袁彖为臣说之。”上衔怒良久。彖到郡,坐逆用禄钱,免官付东冶。世祖游孙陵,望东冶,曰:“中有一好贵囚。”数日,车驾与朝臣幸冶,履行库藏,因宴饮,赐囚徒酒肉,敕见彖与语,明日释之。寻白衣行南徐州事,迁侍中。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王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隆昌元年,卒。年四十八。谥靖子。 (节选自《南齐书·袁彖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王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

B.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王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

C.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王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

D.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王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言,可以指老子、庄子的著作,也可指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玄理的言论或言谈。

B.服未阕,指守丧尚未满期,古时与逝者亲疏关系不同有长短不一的服丧期限。

C.微服,古代多指帝王将相或其他有身份的人为隐藏身份、避人注目而改换常服。

D.五行,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古人认为它们构成了宇宙的空间关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彖少有风釆,其父深知其才。他少年时被举荐为秀才,不肯就任诸王府的参军;他父亲临终前给兄长写信,认为袁彖很有才识,能够显扬祖业。

B.袁彖议驳国史,能够坚持己见。他反对檀超为处士立传的想法,认为这些人排斥帝王,欺蔑将相,孤高偏执,司马迁、班固都不曾为他们立传。

C.袁彖宦海浮沉,遭人谗言挑拨。他弹劾谢超宗时,因奏章模棱两可而被免官世祖治瓜,有人进谗言,说他讲过关于金刀的话,世祖怀怒很久。

D.袁彖因罪入狱,最终得到赦免。他因为预支俸禄被免官下狱;世祖出游时想起东冶还关押着一位贵囚,几天后借宴请之机,连袁彖一并释放。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顒在雍州起事见诛,宋明帝投顒尸江中,不听敛葬。

(2)彖性刚,尝以微言忤世祖,又与王晏不协。

答案:

10.A “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意思是“每次跟随齐世祖到郊外去射野鸡”,其中“从车驾”“在郊野”都是“射雉”的状语,是一句完整的句子,不可断开, “伯母王氏”是一个整体称呼,不可断开,且下句“事之如亲”的主语应该是袁彖而不是王氏。

11.D【解析】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星

12.D【解析】“连袁彖一并释放”错,根据文意,这个贵囚就是袁彖。

13.(1)袁顒在雍州起兵被杀,宋明帝将袁的尸体投入江中,不允许入殓安葬。

(2)袁彖性情刚直,曾经因委婉讽谏触犯世祖,又与王晏不合。

【解析】(1)“起事”,起兵;“见诛”,表被动,“不听”,不允许。(2)“微言”,委婉的讽刺话语;“忤”,忤逆,触犯;“不协”,不合。

参考译文

袁彖字伟才,陈郡阳夏人。父亲袁觊是武陵太守。袁彖年轻时便有风采气度,喜好写文章和谈论玄理。被举荐为秀才,各王府要择取他为参军,他不肯就任。袁觊临终时写给兄长袁颢的信中说:“史公文才学识可嘉,完全能够使祖宗基业繁盛起来。”史公是袁彖的小名。袁守父丧还未满三年,袁颉便在雍州起事被杀,宋明帝将袁颢的尸体抛进长江,不允许家人收殓安葬。袁彖便与原先的一位仆人改穿平民服装,偷偷地去寻找尸体,找了四十多天才找到,于是便亲自背土,将袁颢秘密地埋葬在石头城的后山岗上。明帝驾崩以后,才将袁颢改葬。后来,出任秘书丞。对历朝国史进行评议。檀超认为,《天文志》记载星象及其位置次序,《五行志》记录当时的祥瑞灾异,二《志》所载的事实及用途都有差别,日食是一种灾异,应当放进《五行志》中。檀超又想立处士传。袁彖蜕:“只有那些与国家大业有关联的起过作用的人物,才能够在国史中记录其姓名事迹。现今那些孤栖隐遁之士,排斥帝王,欺凌将相,这是偏颇特立的行为,不能够助长这种风气,改变社会风俗,所以司马迁的《史记》没有为之立传,班固的《汉书》也没有将他们编写进去。如果确有一些好的行迹,无法舍弃省略的话,那也应当把他们的姓名业绩,附录在别的篇章中。”朝廷调任袁彖为始兴王府友,他坚决推辞不去。齐太祖派吏部尚书何戢向他宣布旨意命他就职。因弹劾谢超宗的奏章模棱两可,被罢免官职。袁性格刚强,曾经用寓意深远的言辞触犯了齐世祖,又与王晏不和。齐世祖在别殿用金柄刀切瓜,王晏在旁边说:“外面流传着金刀(刘)的说法,恐怕不适宜用这种东西。”齐世祖很惊讶,追问事情的根源。王晏说:“这是袁彖告诉我的。”世祖对此大怒,怀恨在心,很久都不得消释。袁彖在郡任职,因预支了俸禄钱,被罢免官职交给东冶县处治。后齐世祖游孙陵,望着东冶县说:“那里有一位很高贵的囚犯。”过了几天,齐世祖与朝臣们一起巡幸到东冶,对府库实行了检查,举行宴会时,顺便赏给囚徒们一些酒肉,敕命召见袁彖与他交谈,第二天便释放了他。不久袁便以平民身份暂时代行南徐州事务,后升为侍中。袁彖体态肥胖,与众不同,每次跟随齐世祖到郊外去射野鸡,都要让好几个人相帮着扶持,才能徒步行走。他幼年时母亲便去世了,由伯母王氏抚养他,后来他侍奉王氏如同亲生母亲。他的妻子也很有孝心。袁在隆昌元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谥号靖子。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弱冠拜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忠朴直少言,终无过误。太和中,授武骑侍郎,因赐名登。世宗即位,寻除左右侍郎。元禧之谋乱也,车驾在外,变起仓卒,未知所之也。忠进曰:“臣世蒙殊宠,乃心王室。臣父领军,付留守之重计,防遏有在,必无所虑。”世宗即遣忠驰骑观之,而烈分兵严备,果如所量。世宗还宫,抚背曰:“卿差强人意。”赐帛五百匹。又曰:“先帝赐卿名登,诚为美称,朕嘉卿忠款,今改卿名忠。”父忧去职。未几,起复本官。迁司空长史。于时太傅、录尚书、北海王详亲尊权重,将作大匠王遇多随详所欲而给之。后因公事,忠于详前谓遇曰:“殿下国之周公,所须材用,自应关旨。何至阿谀附势,损公惠私也?”遇既不宁,详亦惭谢。寻迁散骑常侍,兼武卫将军。每以鲠气正辞,为北海王详所忿,面责忠曰:“我忧在前见尔死,不忧尔见我死时也。”忠曰:“人生于世,自有定分,若应死于王手,避亦不免;若其不尔,王不能杀。”详因忠表让之际,密劝世宗以忠为列卿,令解左右,听其让爵。于是诏停其封,优进太府卿。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其器能宜居其位于是出授安北将军、定州刺史。世宗既而悔之,复授卫尉卿,领左卫将军、恒州大中正。密遣中使诏曰:“自比股肱褫落,心膂无寄。方任虽重,比此为轻。故辍兹外任,委以内务。当勤夙无怠,称朕所寄也。”神龟元年,忠薨,年五十七,谥武敬公。

(节选自《魏书·于忠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

B.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

c.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

D.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弱冠,古代指男子二十岁。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身体还不强壮,故称“弱冠”。

B.车驾,一是指马驾的车,二是指天子所乘坐的车,也用作天子的代称。文中“车驾”指的是世宗。

C.迁在古代指晋升或调动官职。文中指升迁,还有“拔”、“擢”、“陟”、“拜”都表示升迁之意。

D.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于忠思虑周全,料事如神。元禧谋反之际,于忠料到父亲留守京城,定会有所防备,劝皇帝不必担心,最终果然如于忠所料,他也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B.于忠正直敢言,一心向公。他劝说北海王元详不要趋炎附势,损公肥私。这让元详非常惭愧。

C.于忠正义凛然,胸怀坦荡。面对北海王元详的责备,他有理有据地回应道:人生自有定数,非人力可改。

D.于忠忠心耿耿,深受器重。世宗曾因听信高肇的话,将于忠调出京城,不久就后悔了,又将他召回京城,委以重任,还将他比作自己的股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5 分)

(2)每以鲠气正辞,为北海王详所忿,面责忠曰;“我忧在前见尔死不忧尔见我死时也。”(5 分)

答案:

10【答案】C【解析】“为人”作忌惮的宾语,所以“忌其为人”要连在一起,排除 A、D;“中山要镇” 必须连在一起,排除 B,故选 C。

11【答案】C 【解析】“拜”指授予官职,没有升迁之意。

12【答案】B 【解析】于忠是当着北海王元详的面劝说王遇,不是劝说元详。

13【答案】(1)文明太后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刑法政令很严厉,身边的侍臣,多数因为小的罪 过而获罪。(“峻”、“左右”、“以”、“微谴”各 1 分,句意 1 分) (2)于忠经常因为其刚正不阿的气度和正直的言辞,被北海王元详怨恨,元详当面责备于忠说:“我担心先看到你死,而不担心你看到我死的时候。” (“鲠气”、“忿”、“为……所”、“尔”各 1 分,句意 1 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于忠二十岁时被授予侍御中散一职。文明太后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刑法政令很严厉,身边的侍臣,多数因为小的罪过而获罪。于忠为人朴实正直,话又少,终 没有过错。太和年间,于忠被授予武骑侍郎一职,因此被赐名为登。世宗即位,不久(于忠) 任左右郎将。元禧谋反之际,世宗在外面,(由于)事变发生得急促, 世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于忠进言说:“我世代蒙受特殊的恩宠,于是忠心于王室。我父亲统领军队,被托付留守的重任,一直在注重防备镇遏,一定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世宗立即派遣于忠骑马疾行去观察,而于 烈分派兵力严加防备,果然像于忠所估量的那样。世宗回宫后,抚着于忠的脊背说:“你比较令人满意。”赐给他五百匹帛。(世宗)又说:“先帝赐给你名字为登,确实是好名字,我赞许你的忠诚,现在更改你的名字为忠。”于忠为父亲守丧而辞去官职。没过多久,又被起用恢复原 职。升任司空长史。当时太傅、录尚书、北海王元详被(皇上)亲近敬重而权力大,将作大匠 王遇经常按照元详的要求供给他。后来因为处理公事,于忠在元详面前对王遇说:“殿下如国家的周公,所需要的器用,自然应当先取圣旨,何至于阿谀奉承依附权势,损害国家的利益而 使私人获利。”王遇心中不安,元详也惭愧道歉。不久升任散骑常侍,兼任武卫将军。于忠经常因为其刚正不阿的气度和正直的言辞,被北海王元详怨恨,元详当面责备于忠说:“我担心 先看到你死,而不担心你看到我死的时候。”于忠说:“人生在世,自然有预定的命运,如果我应当死在大王手里。逃避也不能幸免;如果天命不是这样,大王也不能杀死我。”元详趁着于 忠上表辞让的时候,暗中劝世宗任命于忠为列卿,让世宗解除他进臣的职务,听任他辞让爵位。于是世宗下诏停止于忠的封拜,优待晋升他为太府卿。高肇忌妒于忠的为人,想要暗中把他排 挤出京师,就向世宗进言,说中山是重镇,捍卫它需要人才,凭于忠的才能,适合担当此任。于是世宗将于忠调出京城并任命他为安北将军、定州刺史。世宗不久就后悔这样做了,再次任 命他为卫尉卿,兼任左卫将军、恒州大中正。(世宗)秘密派遣宫中的使者下达诏令说:“自从 近来将你这位辅佐得力的大臣发落出去,我好比大腿和大臂被解下,心怀大计无人托付。地方的职责虽然很重要,与此相比是轻的。所以中止这一外任,把朝廷事务交付给你。你应当勤勉 肃敬不要懈怠,符合我的寄托。”神龟元年,于忠去世,时年五十七岁,谥号武敬公。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廉希宪,字善用。幼魁伟,举止异凡儿。岁甲寅,世祖以京兆分地命希宪为宣抚獉使。京兆控制陇蜀,诸王贵籓分布左右,民杂羌戎,尤号难治。希宪讲求民病,抑强扶弱。暇日从名儒若许衡、姚枢辈谘访治道,首请用衡提举京兆学校,教育人材,为根本计。国制,为士者无隶奴籍,京兆多豪强,废令不行。希宪至,悉令著籍为儒。

至元元年,丁母忧,率亲族行古丧礼,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则呕血,不能起,寝獉獉卧草土,庐于墓傍。宰执以忧制未定,欲极力起之,相与诣庐,闻号痛声,竟不忍言。未几有诏夺情起复希宪虽不敢违旨然出则素服从事入必绿经及丧父亦如之。

奸臣阿合马专总财赋,会其党相攻击,帝命中书推覆,众畏其权,莫敢问。希宪穷治其事,以状闻,杖阿合马,罢所领归有司。帝谕希宪曰:“吏废法而贪,民失业而逃,工不给用,财不赃费,先朝患此久矣。自卿等为相,朕无此忧。”对曰:“陛下圣犹尧、舜,臣等未能以皋陶、稷、契之道赞辅治化,以致太平,怀愧多矣。今日小治,未足多也。”因论及魏征,对曰:“忠臣良臣,何代无之,顾人主用不用尔。”

方士请炼大丹,敕中书给所需,希宪具以秦、汉故事奏,且曰:“尧、舜得寿,不因大丹也。”帝曰:“然。”遂却之。时方尊礼国师,帝命希宪受戒,对曰:“臣受孔子戒矣。”帝曰:“孔子亦有戒耶?”对曰:“为臣当忠,为子当孝,孔子之戒,如是而已。”

十六年春,赐钞万贯,诏复入中书,希宪称疾笃。皇太子遣侍臣问疾,因问治道,希宪曰:“君天下在用人,用君子则治,用小人则乱。臣病虽剧,委之于天。所甚忧者,大奸专政,群小阿附,误国害民,病之大者。殿下宜开圣恋,急为屏除。”

十七年十一月十九夜,希宪卒,年五十。大德八年,赠忠清粹德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魏国公,谥文正。

(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未几有诏/夺情起复/希宪虽不敢违旨/然出则素服从事/入必缭经/及丧父/亦如之

B.未几/有诏夺情起复/希宪虽不敢违旨/然出则素服从事/入必缭经/及丧父/亦如之

C.未几/有诏夺情/起复希宪虽不敢违旨/然出则素服从事/入必缭经/及丧父/亦如之

D.未几有诏/夺情起复/希宪虽不敢违旨/然出则素服/从事入必缭经/及丧父/亦如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韶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甲寅,是干支之一。古代把天干、地支按照顺序相配,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用来纪年,被称为干支纪年法。

B.丁母忧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C.庐指古人在父母或老师死后,为守丧而在墓旁构筑居住的屋舍。文中廉希宪“庐千墓傍”体现了对去世母亲的孝敬。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将死时,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廉希宪重视教育,坚信儒学。他首请任用名儒许衡掌管京兆地区的学校,把培育人才作为根本大计,改变归属奴籍士人的身份为儒籍,坚守孔子的忠孝观念。

B.廉希宪敢千谏言,规劝皇帝。借助谈论魏征的时机,他向皇帝举荐忠正贤良之臣;当皇帝允许方士炼制丹药时,他上书表示反对,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C.廉希宪孝心深笃,忠孝两全。母亲去世时,他遵循古代丧礼,悲痛至极,以至千呕血,不能站立;在被夺情复职之后,他虽然奉旨处理政务,但仍然为母服丧。

D.廉希宪深谋远虑,心系国家。虽然身患重病,但是仍然借太子侍臣问候之机,向太子传递治国之道,提出治国的关键在千用人,主张开启圣意,屏除奸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旬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其党相攻击,帝命中书推覆,众畏其权,莫敢问。(5分)

(2)君天下在用人,用君子则治,用小人则乱。(5分)

答案:

10.B(“未几”表时间,不应与“有诏”组成短旬,“夺情起复”是专有名词,不可隔断,“出则”与“入必”相对,“入必”前应断开。故选B。)

11.D (不是“将死时”,应是“死后”。)

12.B (由原文“忠臣良臣,何代尤之,顾人主用不用尔”可见,廉希宪是说任何一个朝代都会有忠臣良臣,只是君主用或不用罢了,并未举荐任何人。)

13.(1)适逢他的同党之间互相攻击,皇帝命令中书省重新审查此案,众人畏惧阿合马的权势,没有人敢过问。(5分。“会”“推覆”“莫”各1分,句意2分)

(2)统治天下的关键在千用人,重用君子国家就会大治,重用小人国家就会混乱。(5分。“君”“治”“乱”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廉希宪,字善用。幼年时,身体魁梧高大,举止与一般儿童不一样。甲寅年,世祖皇帝因为京兆地区分封土地,而任命希宪为宣抚使。京兆地区能够控制陇蜀一带,分封的各诸侯王及贵族的封地分布在附近,当地百姓与羌、戎杂居在一起,被称为“特别难治的地方”。廉希宪重视民众疾苦,抑制豪强,帮扶贫弱。闲暇的时侯,(廉希宪)跟从名儒许衡、姚枢等人咨询探问治理之道,(他)首先提请朝廷任用许衡提举京兆学校,培养人才,作为根本大计。朝廷制度规定,士人不能归属奴籍,但是京兆地区有很多豪门大族,(他们)废止了这项制度,没有推行。廉希宪到任之后,命令把这些士人的身份全部改为儒籍。

至元元年,丁母忧,(廉希宪)带领亲戚家人举行古代的丧礼,(他连续)三天不吃不喝,一直在痛哭,(最后)导致吐血,不能起身,睡觉时就躺在草土上,(他)还在坟墓旁建造屋舍守丧。官员们认为(元朝的)丁忧制度还没有确定,想要极力劝阻他(为号守丧),于是一起来到庐墓(劝他),但是听到他号哭的声音后,(大家)最终(都)没有忍心劝阻。不久后,皇帝下令让廉希宪夺情,恢复官职做事,希宪虽然不敢违抗旨意,但是每次出门做事时身穿素服,回家之后就一定要穿上丧服。等到父亲去世时,他也是像这样遵守丧礼。

奸臣阿合马专门总管财赋,适逢他的同党之间互相攻击,皇帝命令中书省重新审查这个案件,众人畏惧阿合马的权势,没有人敢过问。只有廉希宪彻底查办了阿合马的事情,把他的情况上报给朝廷,杖责了阿合马,革去了他所统领的职权,并归属主管该事务的官员。皇帝告诉廉希宪:“官员枉法贪污,百姓失业逃生,工匠不能提供足够使用的物品,财政不能供给充足的费用,先朝时对这种情况忧心很久了。(但)自从你做了丞相,朕就没有这些忧虑了。”廉希宪回答说:“陛下像尧舜一样圣明,臣等却没能用皋陶、稷、契等人的方法来辅佐您治理国家,教化人民,以使天下大平,心中多有愧疚。现在略有政绩,不值得您称赘。”于是君臣谈论到了魏征,廉希宪回答(皇帝),说:“忠臣良臣,啪一个朝代没有呢,只不过是君主用或不用罢了。”

方士请求炼制丹药,皇帝下令中书省提供(给方士)所需的东西,廉希宪详细地把秦汉时期的旧事上奏给皇帝,并且说:“尧舜得以长寿,不是因为丹药。”皇帝说:“你说得对。”于是停止了炼丹。当时正尊崇礼待国师,皇帝命令廉希宪也接受佛教戒律,廉希宪说:“臣巳经接受孔子的戒律了。”皇帝问:“孔子也有戒律吗?”廉希宪回答说:“作臣子的应当忠诚,作儿女的应当孝顺,孔子的戒律,就是这些罢了。”

至元十六年春,皇帝赐给廉希宪万贯钱钞,下诏让他再进入中书省任职,廉希宪说自己病重,无法上任。皇大子派遣侍臣来探视(廉希宪),趁机(向他)询问治国之道,廉希宪说:“统治天下的关键在于用人,重用君子国家就会大治,重用小人国家就会混乱。我的病虽然严重,但是我顺从生死天命。我最担心的是大奸之人独揽政事,众多小人阿谀归附,(他们)耽误国家,危害百姓,这才是最大的疾病啊。殿下应当便圣意开启,赶快为皇上消除祸患。”

至元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夜,廉希宪去世,终年五十岁。大德八年,追赠为忠清粹德功臣、大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为魏国公,谥号为文正。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符,字德昌,大名内黄人。汉乾估中,郭从义讨赵思绾于京兆,辟符在幕府,表为京兆府户曹掾。历邓县主簿、保义军节度推官。丁内艰,服除,调汝州防御判官,权知州事。右庶子杨恪荐为大理正。乾德中,知归州转运司制置。归朝,以京西诸州钱帛不登,选知京西南面转运事。奏便宜百余条,几四十八事,命着为令,赐緋鱼。因奏对称旨,迁起居郎。后荆湖转运许仲宣随军讨南唐,诏符赴荆湖调发刍粮,符领船数千艘顺流而下。事毕,赐金紫。符又建议凿横江河以通漕运,发和州三县丁壮给其役。太祖欲幸西京,有事于南郊。符上书陈八难,不从。礼毕还京,改比部员外郎、判刑部。太平兴国初,迁驾部,转祠部郎中,知广州兼转运使。二年,符图海外诸城及岭外花木各一以献。在任有善政,民为立生祠。五年,召为右谏议大夫、判吏部铨兼大理寺理。三司副使范旻得罪,以符代之。赐白金三千两。车驾幸大名,领行在三司。未几,坐与官属竞课最,罢职守本官。七年春,开封尹秦王廷美出守西京,以符知开封府。延美事发,太宗令归第省过。赵普令符上言:“廷美在西洛非便,恐有他变,宜迁远郡以绝人望。”遂有房陵之贬。普恐泄言,坐符用刑不当,贬宁国军行军司马。卢多逊贬崖州也符白普曰珠居虽远在海中而水土颇景卷州稍近瘴气甚毒至者必死愿徒多逊处之普不答。先是,太宗尹京,符因宋琪荐弭德超事藩邱。符贬,德超为枢密副使,屡称其冤。会德超以事贬,帝恶其朋党,提符岭表,普移符知春州。至郡岁余卒,年五十九。符无文学,有吏干,好希人主意以求进用,终以此败。至道二年,郊祀,追复右谏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李符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多逊贬崖州也/符白普曰/珠崖虽远/在海中而水土颇善/春州稍近瘴气/甚毒/至者必父死/愿徙多逊处之/

B.卢多逊贬崖州也/符白普曰/珠崖虽远/在海中而水土颇普/春州稍近/瘴气甚毒/至者必死/愿徙多逊处之/

C.卢多逊貶崖州也/符白普日/珠崖虽远在海中/而水土颇善春州/稍近瘴气/甚毒/至者必死/愿徒多逊处之/

D.卢多逊贬崖州也/符白普曰/珠崖虽远在海中/而水土颇善/春州稍近/瘴气甚毒/至者必死/愿徙多逊处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幕府,本指将帅办公的地方。因将帅出征时住帐幕,故名。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

B.丁内艰,即丁母忧,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旧时遭父丧称“丁外艰”。

C.刑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 掌管全国法律、刑狱、典章制度等。

D.郊祀,我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活动,因在都城之郊,故称郊祀。南郊祭天,北郊祭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符积极建言,奏对称旨。他担任京西南面转运事时,上奏一百多条、共四十八件便宜之事,皇帝命令写成法令,并赐给绯鱼;他还因奏对称旨升任起居郎。

B.李符调发粮草,圆满完成。荆湖转运使许仲宣随军讨伐南唐,皇帝诏令李符赴荆湖征调粮草,李符率领几千条船顺流而下。任务完成后,皇帝赐予他金紫。

C.李符出知广州,颇有善政。太平兴国初年,他任广州知州兼转运使,次年绘制海外各城及岭外的花木图各一种进献朝廷;任期内有善政,百姓为他立生祠。

D.李符遭帝憎恶,因事被贬。太宗任京兆尹时,李符通过宋琪推荐弭德超去事奉太宗;后李符被贬,弭德超多次为他鸣冤,因此触怒太宗,遂将李符贬到春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廷美在西洛非便,恐有他变,宜迁远郡,以绝人望。(5分)

(2)符无文学,有吏干,好希人主意以求进用,终以此败。(5 分)

答案:

10.D [解析]结合上下文,整体把握句意,结合关键词、句式特点及词语间搭配关系等判断。原文标点为:卢多逊贬崖州也,符白普日:“珠崖虽远在海中,而水土颇善。春州稍近,瘴气甚毒,至者必死,愿徙多逊处之。”

11.C [解析] 典章制度归礼部掌管。

12.D [解析] “因此触怒太宗,遂将李符贬到春州”不正确,根据原文"帝忍其朋党,徙符岭表,普移符知春州”可知,太宗是将李符感到“岭表(岭外,即岭南地区)",后赵普调移李符到春州。

13. (1)赵廷美在西洛不合适,恐怕有其他变故,应该迁移到偏远州郡,以便断绝他的威望。("便”“变”“人望”各1分,句意2分)

(2)李符没有文才,有做官的才干,喜欢迎合皇上的意来求得提拔任用,终究因此败落。(“文学”“人、主”“希”各 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李符,字德昌,是大名内黄人。后汉乾佑年间,郭从叉在京兆讨伐赵思增,征召李符到幕府,上表推荐他为京兆府户曹的属官。(李符)历任邓县主薄、保艾军节度推官。母亲去世,他服丧期满后,调任汝州防御判官,代理州事。右庶于杨恪推荐他为大理正。乾德年间,(李符)担任归州转运司制置。他回到朝延,由于京西各州的钱帛没有上缴,因此被挑选担任京西南面转运事。他上奏一百多条可便宜而行的事,总共四十八件事,皇帝命令写成法令,赐排鱼。他因为回答皇帝的提问符合旨意,开为起居郎。后来荆湖转运使许仲宣随军讨伐南唐,下诏李符赴荆湖调发粮草,李符率领数千艘船只顺流而下。事情完成,赐金紫。争符又建议凿通横江河用来疏通漕运,征发和州三县的壮丁作劳役。太租想到西京去,在南郊祭祀。李符上书陈述八大困难,皇帝没有听从。礼仪完毕后回到京城,李符改任比部员外郎、判刑部。太平兴国初年,李符改为驾部员外郎,转任祠部郎中,为广州知州兼转远使。太平兴国二年,李符绘制海外各城以及岭外的花木图各一种进献。在任期间有善政,百姓为他立生相。太平兴国五年,他被召入朝廷任右谏议大夫、判史部铨兼大理寺理。三司制使范旻犯罪,朝廷任命李符代替他。赏赐李符白金三千两。皇帝到大名,李符兼任行在三司。不久,李符因与属吏竞争政绩之最而获罩,被罢职守本官。太平兴国七年春,开封府尹秦王赵延美出守西京,让李符担任开封府知府。赵廷美事情败露,太宗李符回家反省过錯。赵普命李符进言:“赵延美在西落不合适,恐怕有其他变故,应该迁移到偏远州郡,以便断绝他的威望。”子是有房陵之贬。越普恐怕泄露消息,以李符用刑不当,贬他为宁国军行军司马。点多逊贬通崖员时,李符对越量说:“珠崖虽然选在海中,然而水土很好。泰州植最近些,瘦气很奏,烈的人必定死麦,看望将点多没速放到这个地方。“赵普没有回答。此前。太宗为京兆尹时,李符通过宋琪推荐弭德超事奉太宗王府。李符被贬谪时,弭德超为枢密制使,多次声称李符冤屈。恰逢弭德超因事被贬谪,皇帝增恨他们结为朋党,迁李符到岭外,赵普调移李符为春州知州。(李符)到郡一年多去世,享年五十九岁。李符没有文才,有做官的才干,喜欢迎合皇上的旨意来求得提拔任用,终究因此败落。至道二年,南郊祭祀,追任为右谅议大夫。

(五)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禇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曾祖湮,父玠,皆有名梁、陈间。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语,异之。后主召见,使赋诗,江总诸词人在席,皆服其工。累迁为尚书殿中侍郎。入隋,为东宫学士,迁太常博士。炀帝议改宗庙之制,亮请依古七庙,而太祖、高祖各一殿,法周文、武二祧,与始祖而三,余则分室而祭,始祖二祧,不从迭毁。未及行,坐与杨玄感善,炀帝矜己嫉才,因是亦贬西海司户。时博士潘徽贬威定主簿,亮与俱,至陇山,徽死,为敛瘗,人皆义之。后为薛举黄门侍郎。举灭,秦王谓曰:“寡人受命而来,嘉于得贤。公久事无道君,得无劳乎?”亮顿首曰:“举不知天命,抗王师,今十万众兵加其颈,大王释不诛,岂独亮蒙更生邪?”王悦,赐乘马、帛二百段,即授王府文学。高祖猎,亲格虎,亮恳慆致谏,帝礼纳其言。王每征伐,亮在军中,尝预秘谋,有裨辅之益。贞观中累迁散骑常侍,封阳翟县候,老于家。太宗征辽,子遂良从,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意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亮顿首谢。及寝疾,帝遣医,中使候问踵相逮。卒,年八十八,赠太常卿,陪葬昭陵,谥曰康。初,武德四年,太宗为天策上将军,寇乱稍平,乃乡儒,宫城西作文学馆,收聘贤才。以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文学禇亮等,并以本官为学士。

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坟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命阎立本图象,使亮为之赞,题名字爵里,号“十八学士”,藏之书府,以章礼贤之重。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列传第二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B.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C.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情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D.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主,始自《三国志》称刘禅,后来用于称与其经历相似,被俘的割据政权末代君主。

B.炀帝,“炀”乃谥号,属于批评类的。谥号属于批评类的国君还有“赵武灵王”“汉献帝”等。

C.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词。

D.中使,即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文中的“中使”是奉皇帝之命问候褚亮的宦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褚亮少时博闻强记,颇有才华。他博览图书史籍,过目不忘,年少就很有才华,受到徐陵的赏识,受陈后主召见时所作诗歌,受到江总等人的赞赏。

B.褚亮为官知无不言,慷慨重义。炀帝议论改革宗庙制度时,奏请依照七庙制度,未及实施,因与杨玄感友好遭贬,同行者潘徽途中去世,褚亮将其入棺埋葬。

C.褚亮侍君忠心耿耿,深受信赖。高祖打猎时,亲自与老虎格斗,禇亮诚恳地劝谏,高祖采纳了他的话;后来高祖每次出征,都带着褚亮,让他参预秘谋。

D.褚亮因才充任学土,受帝赏识。禇亮曾被太宗聘请到文学馆,和杜如晦、房玄龄等人以本官充任学士,太宗命画家阎立本为学士们画像时,让褚亮写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举不知天命,抗王师,今十万众兵加其颈,大王释不诛,岂独亮蒙更生邪?

(2)太宗为天策上将军,寇乱稍平,乃乡儒,宫城西作文学馆,收聘贤才。

答案:

10.选D。(“俯仰”一词,联系《兰亭集序》中“俯仰一世”不难理解,故“俯仰岁月”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和C项;原文“眷言及此我劳如何”,意思是回顾往事,您为了我是何等的辛劳,“及”连接“言”与“此”,故“眷言及此”应为一个整体,在“眷言及此”后断开,排除A项。故选D。)

11.选B。(B项“武灵”属于有褒有贬的谥号,“献”是赞扬类的。故选B。)

12.选C。(C项,“后来高祖每次出征,都带着褚亮”错误,根据原文上下文语境可知“王每征伐”中的“王”应为秦王即后来的唐太宗,而非高祖。故选C。)

13.(1)薛举不知道天命,抗拒您的军队,如今十万兵众已来到面前,大王您下令释放而不予诛杀,难道唯独我褚亮蒙恩获得重生了吗?

(关键词:“抗”,抗拒;“蒙”,蒙恩;“更生”,获得重生。每个关键词各1分,句意2分)

(2)太宗任天策上将军,流贼叛乱稍稍平定,就尊重儒学,在宫城的西边建起了文学馆,接纳和聘请贤才。

(关键词:“乡”,尊重;“作”,建造、建起;“收”,接纳。每个关键词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褚亮,字希明,是杭州钱塘人。曾祖褚湮,父亲褚玠,都在梁代、陈代时有名声。褚亮年少时机警敏捷,博览图书史籍,一旦过目就牢记在心中。十八岁时,他去见陈朝的仆射徐陵,徐陵和他交谈了一番,认为他很奇特。陈后主召见他,叫他作诗,江总等诸位词人也在坐,都佩服他诗作得好。多次升迁任尚书殿中侍郎。进入隋朝后,褚亮任东宫学士,升任太常博士。隋炀帝议论改革宗庙制度,褚亮奏请依照古代的七庙制度,而太祖、高祖各自为一个殿,效法周文、武二祧庙,与始祖并列而成为三个殿,其余的则分室祭祀,始祖二祧庙,不必随着迭加拆毁。他的建议还未来得及施行,便因与杨玄感友好而受到牵累,炀帝骄傲自大又妒恨才能,因此也就贬他为西海司户。当时博士潘徽被贬为威定主簿,褚亮和潘徽一同上路,走到陇山,潘徽去世,褚亮将潘徽入棺埋葬,人们都说他重义气。后来褚亮在薛举手下任黄门侍郎。薛举灭亡,秦王(李世民)对他说:“寡人我奉上天之命而来,高兴得到了贤才。您长期以来侍奉无道之君,难道不辛劳吗?”褚亮以头叩地说:“薛举不知道天命,抗拒您的军队,如今十万兵众已来到面前,大王您下令释放而不予诛杀,难道唯独我褚亮蒙恩获得重生了吗?”秦王大喜,赐给他四匹马、二百段布帛,当即授任他为秦王府文学。高祖外出打猎时,亲自与老虎格斗,褚亮诚恳地劝谏,高祖便礼貌地采纳了他的话。秦王每次出征讨伐,褚亮都在军中,曾经参预秘谋,有辅佐补益的功劳。贞观年间多次升迁任散骑常侍,封阳瞿县候,后退休在家。大宗征辽时,褚亮的儿子褚遂良跟随太宗前往,大宗下诏给褚亮说:“往日率军出征,您没有不在军中的。如今又要征伐,而您已经退休了。转眼之间。将近三十年,回顾往事,您为了我是何等的辛劳!如今要带着褚遂良远行,想您于联不会吝惜一个儿子吧。希望您注意起居饮食。”褚亮以首叩地致谢。到褚亮病重时,太宗派遣医生为他诊治,还打发宦官相继前往问候。去世,终年八十八岁,追赠大常卿,陪葬昭陵,谥号康。当初,武德四年,太宗任天策上将军,流贼叛乱稍稍平定,就尊重儒学,在宫城的西边建起了文学馆,接纳和聘请贤才。以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文学褚亮等,都以本官充任学士。

每有空暇,太宗便询问他们政事,讨论典籍,商讨前史,没有什么固定的礼法。太宗还让阎立本为他们画像,让褚亮为各位的画像写评语,并题上名字爵位和乡里,称为“十八学士”,收藏在书库中,来显示礼贤下士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