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晔旻
/清代彩绘杨柳青年画《借赵云》。取材于《三国演义》中,曹操攻徐州,徐州牧陶谦向刘备求救,刘备向公
陶谦治下的徐州,在当时的北方,依然不失小康的局面。董卓作乱后,关中地区破坏程度之严重,可谓惨不忍睹,所谓“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羸者相食。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一时间,徐州遂成为战乱时期,民众躲避战祸的一方乐土。军阀混战全面展开之后,袁绍军在河北,以桑葚为食,袁术在江淮,取食河蚌。各路诸侯因粮食缺乏而“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而这时的徐州却是另一番景象。人称“百姓殷盛,谷米封赡,流民多归之”。初平三年(192),陶谦还下令典农校尉陈登在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实行屯田,“尽凿溉之利”,结果“秔稻丰积”,当年就获得粮食大丰收。
陶谦实在只是一个“治平”时期的循吏而已。与这个身份相符的是,他对东汉朝廷一直保持着尊崇。当各地同朝廷的往来断绝时,陶谦还常派使者走小路,到长安进贡。但他绝不是“命世之才”,在乱世中想要保住徐州,谈何容易?虽说徐州户口百万,兼有盐铁之利,终究是“地势陆通”,无险可守,处于四战之地。特别是盘踞兖州的曹操,怀抱一统天下的雄心,徐州无疑首当其冲。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公元193年,曹操的父亲曹嵩一家被陶谦部下杀害于泰山。这件事情在史书中说法不一,《三国志》说是陶谦蓄意派人杀害曹嵩;《后汉书》则说是陶谦部下贪财而起邪念;裴松之注《三国志》时说是陶谦特意派兵护送曹嵩,结果部下看中了曹家的财货而动了杀机。按照这种说法,曹嵩遇害事出意外,曹操归咎于陶谦,实在是有点冤枉了他。
时至今日,以上三种说法何者属于历史真实已经难以判断。不过,曹嵩被害前一年,袁术、公孙瓒、陶谦已经在战场上与曹操、袁绍兵戎相见。此时有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的大义名分,早已与其交恶的曹操又岂会放过陶谦?
曹兵此来,气势汹汹。“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陶谦自知不敌,急向盟友公孙瓒属下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应邀来援,还带来了一位重要人物——刘备。
拜《三国演义》所赐,人尽皆知,刘备的出身既是“中山靖王之后”,又是“卖履织席之辈”。早年他在卢植门下与公孙瓒一起求学。由于这层关系,后来刘备长期担任平原县令,在老同学手下讨口饭吃。好在他在对袁绍的作战中屡建战功,于是被推荐做了平原国的国相。据说在刘备治理下,平原“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算是难能可贵了。曹操讨伐陶谦之后,历史的机遇又将刘备推上徐州的政治舞台。当时刘备麾下“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基本上是一群乌合之众。可是他刚到徐州,得到陶谦信任,获得了4000丹阳兵,至此,刘备这才有了一支真正的军队。
然而,刘备手下虽有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又统率着素称强悍的丹阳兵,仍然不是曹操的对手。194年,曹操再次出兵,兵锋直指徐州的东海郡。陶、刘联军在郯城截击,又为曹操所破。陶谦惊恐万状,已准备逃回家乡丹阳避难。恰在此时,曹操为了回军击退袭夺兖州的吕布,从徐州退兵。陶谦凭借这个偶然的机会,才算渡过了险关。
但就在这一年,陶谦病死了。《三国志·先主传》记载,陶谦病危时,“谓别驾糜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这句话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进一步被演绎成了陶恭祖三让徐州。《三国演义》无非是想说明刘备取得徐州之地并非出自本意,而是在陶谦再三相让和徐州百姓拥戴之下不得已而为之。其实,这其中大有可疑之处。糜竺身为徐州地方豪族,并非陶谦亲信,何以能够独传遗命拥立刘备?联想到日后糜竺与刘备通过妹妹糜夫人这层关系成了亲戚,刘备得益州后毫无功劳的糜竺竟官居“安汉将军”,居然比诸葛亮地位还高。实在不能不令人生出疑问,这是不是因为当初糜竺伪托了陶谦临终“遗命”?
假若真是如此的话,《三国志·魏书》对陶谦的非议就显得有几分道理了:“昏乱而忧死,虽拥据州郡,曾匹夫之不如,固无可论者也。”盖棺论定的话,论及权谋,官吏陶谦终究不是枭雄刘备的对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