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五四精神 创新志愿服务研讨会”现场。
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公益平台总监 王崇和
全国青联常委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杨怀保
上海向阳花青年公益社负责人 孙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符双喜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郝世杰
全国“119消防奖章”获得者 北京榜样 浦天龙
河北省政协委员 河北十大爱心人物 葛昌秋
共青团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委员会副书记 陈柳
东南大学团委实践志工部部长 叶菁
5月31日,一群奉献者、爱心善举者聚在中国青年报社,倾听优秀志愿者的故事,分享创新志愿服务的体会。
为了弘扬新时代志愿精神,激励和倡导青年投身公益事业,自3月5日起,《中国青年报》、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公益平台联合全国30家省级媒体,开展了一项关爱志愿者行动,面向全国寻找优秀青年志愿者。经过征集,活动收到志愿者案例数千个,经过网络投票和专家推荐环节,最终推荐出30名全国优秀“正能量志愿者”,每位获得1万元奖金。
5月31日举行的“弘扬五四精神 创新志愿服务”研讨会是对这一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如何创新志愿服务的一次研讨。
----------------------------
王崇和:志愿服务是一种生活方式
志愿者是一群纯粹的人,一群高尚的人。有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世界,就会永远充满温暖。有他们这样一群人,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幸运,他们的善良、热忱和信念,应该受到我们社会的善待和尊重,我们的社会应该给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也是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一直在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天天正能量成立于2013年,主要业务是通过奖励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凡人善举,唤起人心中的真善美,激励社会向善的力量。从成立到现在,我们共奖励了6200余名正能量人物,发放奖金5400万元,同时还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多场公益活动。我们的奖励大体分为两类:好人和好事。志愿者群体天生就属于好人这个范畴。从2014年开始,我们开展了关爱志愿者活动,主要考虑的是一些志愿者长年坚持投身公益事业,在家庭家人方面难免有所亏欠,我们要代表社会对他们表达一分关爱和尊重。为了让活动更有温度一点,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媒体组织一些公益组织,在春节前为志愿者送上一份新春礼包,主要是当地的年货。这个活动我们一直坚持了5年,投入公益金250多万元,共给8000多名志愿者送去了新春祝福和新春礼包。
今年,志愿者关爱行动进行了一次升级,我们希望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志愿者事迹和志愿者精神,让志愿者精神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我们一直坚持倡导这样一种理念,就是志愿服务是一种生活方式,志愿服务精神应该贯穿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这几年,我们奖励的正能量人物,大部分都是在本职工作和生活中随时随地帮助他人的普通人,比如医生,主动出手救治路上遇到病人,我们就予以奖励。比如出租车司机,主动帮助有困难的陌生人,我们也进行奖励。他们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志愿者。我们觉得,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多了,志愿者精神就真正无处不在了,我们的社会也就会更加和谐,更加温暖。
杨怀保: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六化”发展
志愿服务的本质就是为社会奉献爱心,这是热爱伟大祖国的体现;在课余或业余甚至是专业从事志愿服务,将爱和温暖传递给身边的人,是勇于担当责任的体现;青少年读书期间参与志愿公益服务,是认识了解社会,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是练就过硬本领的过程;志愿者通过付出个人的爱心,用点滴的服务去帮助他人,也是一个锤炼品德修为的过程。志愿服务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本质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在中华民族奋力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征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力量。
“为粥于路以食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化中,一直有着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志愿公益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志愿服务工作也在不断的探索发展,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几十年间,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一时风靡大江南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如何把志愿服务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使其保持良性可持续发展,我个人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供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志愿制度规范化。志愿公益在新中国的科学发展时间并不长,中国的志愿服务制度近几年才开始不断完善发展。2008年被称作“中国公益元年”,在之后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混乱甚至是波折,比如郭美美事件,因此人们都呼唤中国的公益慈善制度在国家层面的出台,以规范社会组织、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等的运行发展。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实施,2017年12月,《志愿服务条例》也正式施行,这是我们做志愿服务工作的最高准则和制度依据。《志愿服务条例》明确了什么是志愿者,哪些人可以做志愿者,志愿者工作的管理单位等。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的法规制度出台了,我们的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如何解读、实施、运用好相关制度,我觉得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还需要加强的工作。
第二,志愿行为流行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方面,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广泛提高,志愿服务成为一部分人愿意做也有更多时间去做的事;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志愿服务对象的需求也在变化,如何让志愿服务行为更好地匹配需求,志愿精神和文化让更多人接受认可,我认为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提升的工作。
第三,志愿服务常态化。前些年,社会上有“雷锋3月来4月走”的说法。这种走过场的“志愿服务”是严重背离社会需要,甚至激发社会反感的做法。今天的志愿服务活动,我们要更加紧密结合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现实需求以及老百姓的现实关切,总结梳理过去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将一些志愿服务推向常态化。近年来,各级共青团组织的“暖冬行动”,大型赛事活动志愿者、公共场所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等都是常态化的体现。
第四,志愿水平专业化。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分工精细的社会,一个信息整合与共享的社会,一个相互依存的社会。今天的志愿服务工作,如果仅仅地去敬老院和街道打扫卫生,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志愿服务工作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走向并强化专业细分。建议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要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进行志愿服务的更新升级。通过和专业机构合作,培训现有志愿者的专业能力,或者面向相应机构定向招募专业志愿者。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增强志愿服务对象的获得感。
第五,志愿组织持续化。对于专业从事志愿服务的机构,必须要保证自己组织的正常良性运转,要保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仅凭个人一腔热血,始终是组织的负责人去投入时间和金钱的组织,是不可持续的。近年来民政部、团中央和很多政府部门,一些大型的基金会等平台性社会组织,都有着很多的综合性资源支持到各类社会组织,建议志愿服务组织的朋友抓住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公益创投等这些机遇,通过专业化的服务,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优化管理水平,锻造组织的持续竞争力。
第六,志愿工作国际化。当前中国正在日益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在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广大的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可以也应当大有作为,担当大国责任、展示大国形象。据我了解,在我们国内有很多外国的志愿者等社会组织,而我们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的,可能还比较少。我希望我们能有一批有条件有能力的社会组织,在国家全球化、“一带一路”等战略布局下,发挥应有的作用。
孙冰:用心温暖身边的世界 世界便终将温暖人心
2008年初,上海向阳花青年公益社进入长宁区的仙霞街道,开始了与仙霞空巢老人结对关爱的志愿者活动。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向阳花公益社通过团长宁区委的帮助,3周内,共募集到600多箱、价值30余万元的救灾物资,震后一个多月间,向阳花团队每天为上海市红十字会输送20多人次的志愿者服务。
2010年元月,积极参与世博会志愿者工作。2011年,上海向阳花青年公益社开设了融汇·家上海项目,全面关爱新上海人群,同时,就困难新上海人二代开设了舞蹈班、民乐班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兴趣学习班,并通过政府采购,基金会捐助等多种方式解决开办资金问题。
在沪建设者留守子女上海行活动,只是一个7天的上海夏令营活动,却联系整合了上海30余家单位的参与互动,真正做到了爱的汇聚,用汇聚的爱来关注关心失去亲人的孩子,同时也引导出很多企业开始进行公益的事业。
2014年,带领8支社会组织队伍走进遵义的大山,运用上海先进的社会化服务理念,在山区学校里服务留守的孩子。2014年2015两年里,带着在遵义和宜昌地区筛选出来的20多位先心病儿童到上海做免费治疗,在这次援助中,真正做到了社会化协作模式,让爱在上海的各行各业中蔓延、生长。
向阳花公益社的口号是“用心去温暖身边的世界,世界便终将温暖人心。”
符双喜: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
大学阶段,自己有幸参加了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也因为志愿服务收获了自己的成长。
2016年暑期曾创建香草燕华公益学生团队,组织第一届“恒爱”四叶草公益夏令营;2017寒假担任返乡志愿服务队队长,积极开展特色志愿活动,多次获评“最美返乡志愿者”;2017年暑假组织参与荆门市暑期“希望家园”支教活动,获评荆门市“优秀志愿者”;加入上海慈慧公益基金会,连续3年到养老院开展孝亲敬老活动,获评慈慧“优秀志愿者”;作为地铁文明总队志愿者,连续3年参与武汉地铁志愿服务,并获评“武汉地铁十佳志愿者”;作为小桔灯志愿者,连续3年参与暖冬行动志愿服务,并获评“武铁春运优秀志愿者”;作为红十字医疗志愿者,曾多次为武汉马拉松、武汉市女子半程马拉松等大型赛事活动医疗保障志愿服务……
今年10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将在武汉举办。我有幸成为军运会赛会志愿者的一员,并很荣幸作为市民代表向武汉市民发起了“迎军运文明我先行”的倡议。10月,我们志愿者一定会通过热情好客的行动,文明友善的行动,让世界感受到武汉的开阔胸怀,领略到武汉的文明风尚!
大学毕业,自己希望能够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圆人生的一个梦想,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郝世杰:让公益抚平心灵上的创伤
2011年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经过5年的治疗,病情渐渐稳定,决定学习生物医学工程这门学科来对抗恶性肿瘤。2016年以642分的成绩被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所录取。
为了能让还在与病魔抗争的人们过得更好,2014年我加入了郑州守护者联盟志愿服务队,正式成为一名志愿者。从简单的鼓励、交流,到联合不同地区的志愿者开展项目。后来我成为中国金丝带公益联盟的正式成员,2015年,第一次作为代表参加了第四届中国癌症患儿家长及互助组织交流会。
进入大学,为了让社会能更深入接触这个特殊的群体,我组建了“白暖东南”团队,开展了针对儿童白血病患者生存质量的调研,奔赴临床一线全方位调研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参与啄木鸟项目,为构建肿瘤患者生存质量量表贡献自己的力量;到西安第六届交流会上以一个公益人的视角发言。今年9月,计划拍摄白血病公益纪录片。
如果说,学术治愈的是肉体上的病痛,那么,公益抚平的就是心灵上的创伤。
浦天龙:重视对志愿者典型的培树
作为消防志愿者的一员,我很开心、很荣幸、亦很自豪。
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数据,2001年以来,我国火灾形势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有近八成火灾都是由于公众消防安全意识缺位造成的。消防应急管理需要形成“全民消防”的社会化管理格局,发展消防志愿服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截至目前,全国成立地市级以上消防志愿者行动指导委员会600多个、志愿服务队5万多个,注册消防志愿者近千万人,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超过百万次。
青年志愿者是社会新兴力量,成长空间大、韧性强,对其发展培育,是重要的一项工程。重视榜样效应,培树先进典型,是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方法。一个人去影响很多人,这些人再去影响更多人。建议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每年评选的五星级志愿者,就是对志愿者很重要的精神激励。如北京市近年推出的青年志愿者的积分标准,能否再扩大到落户加分奖励等方面,采用多种形式让志愿者感受到“好人有好报”。鼓励企业参与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拓宽志愿服务的资金渠道。最后还是要加强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形成品牌效应。
葛昌秋:志愿服务要讲实际、讲科学、讲细节、讲效果
我们这一代人印象最深的是学雷锋,从学雷锋到现在的志愿服务,其为社会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目的没变。作为唐山人,经历过唐山大地震,更懂得人间真情大爱,坚持多年的“月评学雷锋十佳事迹”活动,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驰名品牌”,开展的志愿活动既可持续,又有特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唐山也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发祥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作为一名大地震幸存者,我曾策划组织了一些公益活动,例如“轮椅攀山看唐山”,青年志愿者将大地震截瘫患者抬到凤凰山顶,看唐山新变化,既有人性化,又有地域特色,还满足了很多人的愿望。8个“轮椅系列”活动的策划组织,形成了唐山志愿者服务的品牌之一。
我提出了“为奉献者奉献”的口号,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向前发展。后来又提出了“为服务者服务”,不断延伸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2000年,纪念唐山大地震24年时,我去邢台宁晋采访,策划完成了“全国首例志愿者异地互助”活动,突出体现“只要你为社会作出贡献,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志愿者为你服务”,打破了地域限制,形成网络化发展,系统系列推进,时刻传递正能量,使志愿者服务与国际接轨。
志愿服务不一定是要做大事,但一定是符合实际的真事好事。比如我策划倡导组织的“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社会责任联盟”“新农家联盟”“孝心联盟”“大学生社会责任寻访进央企”“救助耳聋三胞胎(系列)”“假前上一课”“扶贫三明治”“我们家乡的抗战胜迹图”“家乡文化大搜索”等,只要与职业特色和生活实际结合,就会有生命力。所以,志愿服务要讲实际、讲科学,讲细节,讲效果,让更多的人感知、支持、效仿、参与、热爱志愿服务,简单地追着人做志愿服务,效果会大打折扣。
我们不仅要关心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也要关注知识传播和社会进步,更要讲政治信仰和人生境界,做有别于社会非主流形式的“志愿服务”,坚定地去跟一些“别有用心”的做法争夺阵地,真正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还有那些特殊群体,怎么才能融入主流社会,让他们的心灵回归,为他们技能培训创造条件,雪中送炭温暖一生。社会的和谐稳定,要远比去上一节课价值大得多。
新时代需要新的志愿服务,我们必须总结过去的实践经验,探寻志愿行动如何服务“五位一体建设”,如何将红色基因、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传承更久远,使之产生裂变的能量。并不断思考完善怎样把地域与行业,数量与质量,简单与专业,临时与长久,应急与平时,个案与普及,精神与物质,形式与内容,大事与小事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些都需要把志愿服务融进平时的思考。怎么能有一个长效机制,保持一种生命力;怎么能有充分的保障,越干越有后劲;怎么能有创新举措,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怎么能与时俱进,使人们过上美好的日子。我们要探索志愿服务与个人的爱好和职业技能结合;与地域环境和文化特色结合;与人生成长和理想信念结合;与时代需求和生活快乐结合。做深做久做广做大才有价值,如果只是表面的应付,搞形式走过场,打个横幅拍个照片,只图轰轰烈烈,那就没多大价值。因为正能量传播,一定要触动心灵,让更多人同频共振,成为一种自觉和精神源动力。志愿组织要整合这些,打造自己的“志愿文化”,影响力才更大,志愿组织给人注入精神力量,“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才是永恒的!
陈柳:用机制推动城市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
桂城街道地处广佛都市圈核心地带,是佛山市南海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随着城市发展,政府所面临的社会管理问题也随之出现。例如外来人口涌入出现的“陌生人社会”问题;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广大市民对公务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的问题;市民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愿和能力不断提升与参与渠道不顺畅或缺乏的矛盾等问题。为了解决以上诸多问题,提高全体市民文化认同感,促进社区居民融合互助,我们在学习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先进地区社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从2009年起启动“关爱桂城”建设,以“关爱文化”为切入点,把志愿服务作为重要载体,以探索创新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为抓手,全面实施“全城志愿者”计划,增强城市软实力,营造和谐社会,提升城市竞争力。
桂城街道构建志愿者之城建设的组织架构,最大的特点是建立了志愿者之城的长效机制,包括经费保障机制、志愿者登记注册管理机制、志愿者培训提升机制、志愿者回馈激励机制、志愿服务评估督导机制、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机制等。
从2005年开始,桂城街道将志愿服务工作日常经费纳入财政专项预算。2013年起,桂城团委通过成立志愿服务小额支持基金——“500基金”,对志愿服务分队开展的服务项目给予500元的补贴;另外还设立创建特色志愿服务专项扶持资金,以补代奖,支持大力创建特色志愿服务社区、发展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同时,街道还及时出台了《志愿服务资金使用办法》,使志愿服务成本核算和服务质量评价走向标准化。
对志愿者申请、培训、注册、时数记录等进行了统一规定,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对志愿者的一系列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通过社区学院、志愿者学院、社工学院,启动志愿者分级培训体系,由社工培训志愿者骨干,志愿者骨干再培训普通志愿者的方式,极大增加了志愿者培训的覆盖率。此外,设计了不同级别的标准性培训课程,系统性提升志愿者专业化素养。
志愿服务回馈激励机制,包括荣誉回馈、生活回馈、个人增值培训服务回馈、积分入户积分入学回馈等。
为激励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制定了志愿服务评价标准,对个人、组织和项目的评选条件、范围、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
搭建了不同形式、层次多样的志愿服务社会资源链接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志愿服务网站、志愿服务App、微信、微博等信息平台,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项目的高效对接。
截至目前,桂城街道已经成立了400多支基层党员志愿服务队和280多支志愿服务分队,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7万人,累计服务时长超百万。桂园社区和翠颐社区相继获得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翠颐社区更是全国五个社区志愿服务试点之一。
叶菁:打造高校志愿服务学堂
东南大学以“创新”为载体,以“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志愿者”为目标,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志愿服务实践学堂。东南大学通过三类课堂的建设去打造志愿服务学堂,让每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得到一个志愿服务的锻炼和提升。学校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并将之纳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小到让每个学生在学校获得志愿服务学分,大到构建整个培养体系,东南大学都给予了较多关注,同时通过专家学者对学校学堂学员进行培训,通过拔尖培养和习惯的养成,来营造志愿服务的氛围。
此外,东南大学也重视榜样的力量,在校内推选出一批典型志愿者,用他们的故事感染、鼓舞同学,为其埋下志愿服务的种子,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今年,东南大学还组织了700个团队到祖国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东南大学坚持16年将优秀的东大学子派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参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并通过长期支教和短期支教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志愿服务形式,打造出一批以“梦想支教团”、“蒲公英计划”为代表的精品服务项目,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志愿者代表,形成“支教团现象”,鼓舞着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情怀、有抱负的东大学子加入到研究生支教团的队伍当中。
此外,志愿者学堂也组织了学生去参加大型赛会,包括青奥会、江苏发展大会等,既展现了大学风采,也展现了最美的中国名片和江苏名片。重要的是,在孵化志愿服务项目的过程中,东南大学结合学科的专业特色,把志愿实践和专业研究、职业发展、价值塑造相结合,让学生用自己的智力和技术来反哺社会,其中也覆盖了八个板块,目前已积累1000多个志愿服务项目。除了在校内开展打造志愿品牌,东南大学也走向了校外,去凝聚更多力量,拓展志愿服务基地,目前已经建立了以“思政教育”“扶贫攻坚”“公共场所”等为主体的100多个志愿服务基地,旨在将志愿服务学堂打造成“青年大学生实现从小我到大我转化”的重要平台。
本版摄影 实习生 朱羽弘
本版文字整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郑燕峰 实习生 顾航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