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日,《无用师卷》和《剩山图》在北京博物馆相遇,那一年,离此画被火烧成两段,已过去361年,两岸的文化人将这两幅残卷的相遇叫做“山水合璧”,而这幅画就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

公元1596年,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购得此画,展开的时候,竟有十多米那么长,图景应接不暇。

黄公望画富春山居图用了多久(黄公望和他的富春山居图)(1)

此后到了收藏家吴之矩手中,吴之矩死后,此画给了他的儿子吴问卿,吴问卿视此画如命,并单独为这画建了一个富春轩来收藏,并且有人说他与之周旋数十年,置之枕籍,以卧以起,陈之座右,以食以饮。

就是说他:睡觉的时候,放在枕头边,吃饭的时候,放在座位边,带着这幅画一起吃一起睡,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刻,他都对这幅画依然念念不忘,要家人将此画焚烧,家人看着吴问卿死前连最后一口气都咽不下去,只好当着他的面开始烧这幅名叫《富春山居图》的画,好在侄子吴静庵及时赶到,一把将画,从火盆里夺出。

从此,《富春山居图》也就成了两截,一截是《剩山图》,一截为《无用师卷》,并且在此后三百多年里,两幅残卷分别流传下来,而画下这幅画的人,是一个名叫黄公望的老头。

当黄公望辗转来到了富春江边时,已经79岁,在此之前,他不知道已经走过了几座山,不知道已经看过了几条溪,不知道走破了几双鞋,但他最后选择停留在这里。

其实黄公望早年的时候,和今天的许多人一样,汲汲名利,忙于功名利禄。直到四十五岁,才做了一名小小的书吏,而上司张闾,贪赃枉法,草菅人命,黄公望也跟着遭受无妄之灾,锒铛入狱,再出来之时,已年过五十。

黄公望画富春山居图用了多久(黄公望和他的富春山居图)(2)

他深感人生不长,半截身子已经埋进了土里,当官的朋友让他去做官,他说,不去了不去了,我也要出门了。去哪里呢?去做道士,他道号“大痴道人”,但他不是一个安心修道的道士,想学画画,就去找当时的大画家王蒙,王蒙一看这个头发花白的的老头,就说:你年纪大了,学不了啦。

然而黄公望不信,自己去买了纸笔,跑到山里去,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对着对面的大山看,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在草长莺飞,溪水潺潺,渔舟唱晚的环境当中,他的画技大有长进。

之后将近三十年的时光当中,他就拿着一支画笔,揣着一颗素心,走遍千山万水,生活却过得越来越平静。公元1347年,他79岁了,游历到浙江富春江,只见富春江清澈见底,江面鱼人唱晚,他对同行的无用师弟说:我不走了。

师弟无用虽然担心他的身体,怕他年迈体衰,无人照顾,想让他一同游历,可他不想走了,想在富春江边安安静静的画画。

可是人生似乎都是好事多磨,有一天他正在江边呆呆的看江水,忽然被人一推,他跌进了江水当中,所幸被路过的樵夫救起,好心的樵夫收留了他,将他带到自己的住处。樵夫家三面环山,一面临江,举目四望,山峦起伏,林木葱茏,江水如练,整个富春江的美景尽收眼底。

此后他每天竹杖芒鞋,清晨出去,沿着富春江行走数十公里,风雨无阻。看到喜欢的风景,就坐下来画。

隔一段时间,给樵夫一幅画,让他拿到市集上去卖,十两银子,比樵夫砍柴一年的收入还多,卖画所得的钱,全部都给村里人,自己孑然一身,无所保留。好像生命里,除了还要画上一些自己喜欢的画之外,其他的都已经不再重要。

80岁那年,他开始了他此生最重要的工作,有这样的开始,才有此后数百年的传奇。

他开始画富春山居图,富春江山峰数十座,树木几百棵,最终,他将这所有的山水,通通在一幅画卷上展示出来。

黄公望画富春山居图用了多久(黄公望和他的富春山居图)(3)

​此画,用了他四年的时间,其实,也是用了他一生的时间。

画完之后,看着已经完成的《富春山居图》,黄公望眼里充满平静,或许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此画代表的价值,而是因为他知道,人生所有的财富,不过都是过眼云烟,而他,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只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

所以,在师弟无用找到他的时候,他大手一挥,在画上题上最后一行字,然后将此画送给了师弟无用,钱财富贵,浮名浮利,他毫不在意。

现在的富阳,游人众多,富春江旁边,已是富丽堂皇,可是在富春江旁边有一个村子,名字叫做黄公望村,村子里有一个公园,两面环山,一水中流,从村子往外看,富春江静静的流淌。

而这个叫做黄公望的人,告诉了我们,生命不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