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系列报道之十六】

散文原创版精选集(散文系列报道之十六)(1)

抉择

作者:丁康权(逗号)

每次回想起风风雨雨的人生变迁,不禁庆幸自己是青年人中不幸的大幸。每当命运发生转折时,就犹如在悬崖上攀登,一不小心就可能坠入深渊。我抓住了人生两次考试的机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成功了,但也留下了许多思索。

我的老家在南通的如东农场,海滩的盐水培育了我勤奋与自信的性格,面对绿油油的棉花地和广阔无垠的大海,我发誓要离开这片土地,不能沿袭父辈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家中有一台唯一的上海牌收音机,我一边拾棉花,一边听广播剧《人生》,“高加林”的生活方式仿佛就是我的生命原动力。在第一年大学未考上时,我好像就要与农村的“巧珍”结婚过一辈子了,向往中的“黄雅萍”呢?就是这样的原动力,才不分昼夜钻进数理化的天地之中。终于,1986年的夏天,一个卖棒冰回来的下午,我收到了南京某高校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贫穷的我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转变,在大学里倍加珍惜,诗歌散文成了生命的全部。于是大学期间及毕业后将所有的积蓄都变成诗歌和诗歌评论、电影电视评论的书籍和杂志,并换来了可怜的稿费和微薄的名声。司汤达的《红与黑》印入了我的脑海,于连的命运或许同我更加接近,更能从个人的命运走向与社会的命运相连。

1992年我考取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戏剧创作专业,苦于家中没有那么多钱再继续深造,此时的我猛然醒悟,只有解决了物质的贫乏,才能得到精神的丰裕,于是弃文从商,搞过设计,卖过奖券,跑过供销,做过经纪人,当过证券经理,也做过政府机关秘书,在这一系列的工作变迁中,我越来越成熟,也变得越来越现实了,不过唯一不变的就是没有扔掉手中的笔和对生活的自信。因为我发现“高加林”和“于连”相同之处就是很有才华,更意识到从农村的最底层上来的人,只有奋斗才会有生存的立足之处。

第二次抉择是1997年,那是我人生走向低谷之时,当时在市政府机关做秘书,薪水相当低,无法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于是我在1997年4月考取无锡农行,后因该农行总行某人嫉贤妒能和心术不正(此行长于1998年5月被反贪局逮捕),我再次品味了当年大学落榜时的滋味,当时我爱人带着刚满月的小孩艰难地过着日子。我不信邪也不泄气地报名参加了无锡市检察院的公务员考试和无锡电视台的记者招聘考试,在900多人的电视台应聘考试中,我以总分第一被录取;我又以第二名的资格考取无锡市检察院秘书职位,后由于录取时间的原因,我选择了记者这份神圣的职业。

回想起两次抉择,无非就是抓住了人生的决定性的考试。我终于在无锡这座美丽城市里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一句话,人生没有救世主,没有父母为你铺好锦绣前程,只有逆水行舟的努力,才会到达成功的对岸。今后的路还很长,我的抉择还很多,我仍然会像逗号一样,一往无前……

——【发表于1999年11月无锡市团委主管的机关报《希望》第10期】

——2022年12月28日修改

作者简介:

散文原创版精选集(散文系列报道之十六)(2)

丁康权,笔名逗号。著名诗人、电视记者编导兼制片人、文化学者、经济评论家。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无锡市滨湖区作家协会主席、江南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逗号书院创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