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进,字山腴,晚年自号清寂翁,生于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华阳县今成都市)人。先世自福建长汀迁蜀。父毓麟,性孤介峻洁,少年时,即厌科举,居乡里数十年,博涉群书,旁通金石书画,尤工于诗。有《澹秋集》行世。

明朝历任首辅江西(蜀中人物林思进)(1)

林思进幼承家教,复从父执前辈乔树枬、严雁峰、王增祺、廖平等问学谈诗,多方得受教益,14岁,毓麟逝世,母邓氏亦知书,教督甚严,学业日进。1903年中四川乡试举人。

林思进早年与同县胡峻、陆绎之、黄云沧等人结为深交,彼此切磋学行,共砺救时之志。在他中举后的第二年,便和胡峻等人,先后东渡日本,考察其政教风俗,由是视野日扩,交游愈广。当日以声气相求的,还有梅际郇、杨庶堪、蒲殿俊、刘行道、刘昌廷等。后来,他有诗追忆这时的情况说:“平生少年日,正见甲午役。输倭二百兆,门户台湾斥。朝野始皇皇,变法思利百,蜀学从此新,风气洞然辟,相望东西川,才彦妙接迹。峨峨胡编修,广己在困缉。梅杨蒲刘间,要我通轸结。当时意气盛,共济期群策”

《丁丑秋感二十首》之十八)辛亥革命前后,这些人在四川的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中,都是有作为、有影响的人物,而林思进与他们的政治见解虽有不同,而情谊则不间存没,殷殷如故。

在日本1年多,遍历三岛,得诗数十首,多感慨时事之作。如《乙巳八月七日江户纪事》《芝区望海感时兴詠》《归怀》《清水阁望西京》诸诗,皆慷慨激越,忧时虑国之忱,溢于言表。1907年林思进回国,经过朝考,授内阁中书。尝与赵熙、陈衍、曾习经、冒广生、罗惊曧、温肃、潘博等南北名士数十人,结为诗社,假借文酒之会,议论时政,激扬风气。辛亥上巳,林思进主社,修楔于南河泊。林纾为作《南河修楔图》,诸人题诗其上,为京师文坛一时盛事。鉴于清政窳败,义军蜂起,他便在这年的夏天,以侍母为名,告假南归,绝意仕进,杜门不出。

民国建立,友人蒲殿俊、杨庶堪等迭主川政,屡次挽他做官,他都婉辞拒绝,坚不肯出。但却孜孜不倦地始终注意于文化教育事业。还在清光绪末年下诏废科举、兴学校时,胡峻开办四川高等学堂,刘昌廷改锦江书院为传习师范学堂(后定名为成都府中学堂),他就力赞其事。至是议设四川省图书馆,他便自请任图书馆长,在任馆长7年中,他极力精简人员,樽节经费,多方采购海内官本和私家精刻,得书20余万卷,自编书目15卷,西文书籍也大量收藏。其规模在当时国内尚少,而为省门公家藏书,奠定了基础。

1918年,辞图书馆长职,随即就任华阳中学校长,在此期间,除自己讲课外,他对选聘教师,规划课程,树立学风,以至扩建校舍,购置图书仪器,改善学生生活诸方面,莫不精心筹划,计日程功。

不到几年,华阳中学便和成都县中、成都联中鼎峙省垣,成为全川中学的榘范。自此以外,他在数十年间,历教成都各高等学校,如民国初年的国学院,后来的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等。他胸怀坦荡,乐推人善。对学生则是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经他培养指授,有所成就的学生,不下千百。海内尊为老宿。

林思进论学,主于闳通,无取门户之见。有诗:“吾自操觚来,雅不门户喜。是是与非非,丹素各有美。”(《长夏排闷,率尔言怀》)不赞成追逐时好,入主出奴,是非丹素。

明朝历任首辅江西(蜀中人物林思进)(2)

他平生尤其致力于诗古文辞,自订《清寂文录》8卷(未刊),尝精熟《史记》《汉书》《昭明文选》以至韩愈、柳宗元、归有光、姚鼐之文,长于碑表传志,大篇则叙论纵横,短章则情韵不匮。曾纂修民国《华阳县志》,撰《华阳人物志》16卷。骈文多为少壮时作,刻为《清寂文乙录》1卷,情致闲雅。诗作凡数千首,刻《清寂重堂诗录》5 卷,继刻《诗续录》《吴游集》《悼孙集》《村居集》凡7卷。义宁陈三立读到他的诗,曾经评论说:“才思格律,入古甚深。五古几欲追二谢,七言攀高岑,洵杰出之作者。目前所知蜀中诗,似与香宋异曲同工也。”香宋,是赵熙的别号,近代凡提到四川的诗家时,总是以林、赵并称。二人交谊最深,始终无间,作诗却取径不同。但都能自树一帜,不为同光诗风所囿。兴华李详有《以山腴舍人诗集寄如皋宗敬之》诗,说:“海曲能文宗敬之,寄君数卷舍人诗,蜀中耋旧今仍在,吴会英和那得知。南郭日寻考功墓,西郊遥忆杜陵祠。世人只识同光派,共听涛音向总持。”他受到海内名流的推重,由此可见一斑。

词,是他 70岁左右才专力作起来的,一二年间,得词300余首,刻为《清寂词录》5卷。多有感时伤乱,关心民生疾苦之作。赵熙曾写信称赞他的词说:“不莽不纤,语有内心,如公大可传矣。”建国后,林思进被聘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53年8月 1日病逝于成都。有《清寂堂集》行于世。

(原载于《四川省志·人物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