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运河小子

运河四大古镇都是哪几个(运河古镇石门的N个历史之最)(1)

  京杭大运河自南而来,经石湾折向东去,纵贯全镇形似玉带。千里运河,就此一湾。据镇东郊罗家角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七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洵苏、杭闽、广之通衢,桐乡之巨镇”,“河埠舟楫停泊,略无阙处”。石门又有玉湾、玉溪、石门湾、湾里等别称。历经千年,石门仍是京运河上一颗熣灿的明珠。

运河滋润了石门,石门辉映了运河,石门是迄今为止活着的最运河的江南文化古镇。

运河四大古镇都是哪几个(运河古镇石门的N个历史之最)(2)

1. 烽火起吴越,垒石自为门,石门最吴越。

清光绪《石门县志》载:“周敬王二十二年至元王三年(公元前498-473)吴越争霸,互攻不休,越王在此垒石为门,以为界限”。

清光绪《桐乡县志》载:“春秋时吴越争霸,两国以此接壤,越勾践垒石为门,以为屏蔽,吴亦筑城于其地,以拒越兵,洵险要之地,因称石门”。石门镇名由此而得。当时以垒石巷(现磊石弄)为界,巷之东、北隶吴国,巷之西、南为越境。

“古塞千年尚有基,断垣残石草离离。风烟不散英雄气,犹似吴兵百战时。”明代陈润的《石门故垒》诗,道出了当年石门湾垒石弄的烽烟往事。在清代,“石门故垒”曾被列为“桐溪八景”之一。

据说当年的石墙上,尚有丽谯、井干、雉堞、女墙之类的古建筑,当时以垒石弄为界,东、北面为吴国属地,西、南面为越国境界。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些铭刻历史的古建筑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那时,小弄两侧墙壁完整,虽墙面斑驳,却依然觉得历史弥漫。两边墙头上的瓦楞草,黄绿相接,仿佛在延续着古老文化的精气。

“霅泉北来南会苕水入京杭,傍临辟塞横骑吴越两界地”。这是石门通市桥上的一副桥联,“辟塞”二字,常使人想起春秋战国时期的柴辟亭,俨然这里便是旧时的争战之地。时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桥的东堍还立着一块上书“吴越界”的石碑。

运河四大古镇都是哪几个(运河古镇石门的N个历史之最)(3)

2.宋时行帷幄,高宗下榻处,石门最宋韵。

宋绍兴年间(1131-1162)在古驿址建行幄殿,高宗赵构常车驾往还于石门道中。石门建接待寺专门接待来往官员,并置赡军监库廨榷酒务于此。故宋时镇域已“商贾渊,里旁溢”(明万历《崇德县志》卷二)。行幄殿是古时皇帝下榻的行宫,可见南宋初期石门古镇已是军机要地。

宋朝廷南渡建都临安(今杭州)后,镇境为京畿近地,部分扈驾官员在镇建房定居。

运河四大古镇都是哪几个(运河古镇石门的N个历史之最)(4)

.(1)颜回嫡系孙,自成陋阳村。

清光绪《桐乡县志》卷二疆域古迹下记载:陋巷村,宋颜复为礼部尚书,建炎初扈驾南渡,家于保宁乡,子孙自为村落,故有是名。清代濮启元有诗:“孙枝繁衍玉溪濆 泥马南来扈毕勤,郊外连田村比屋,箪瓢风味信斯人。”《石门镇志》还载有清代陈吕的诗《陋巷村》:安贫洙泗箪瓢家,扈跸南来道自佳。画戟鸣珂非不贵,懒得清韵易繁华。由此可见,在清代这里还是个了不得的村子,不仅有文人墨客前来拜谒,而且还留下了不少诗作。

曲阜颜回的嫡系后裔颜复于建炎年间从山东举家迁居石门镇,子孙自为村落,取名陋巷村。据《会稽颜氏宗谱》记载:复圣颜子四十九代孙颜复生子六:颜峣、颜岐、颜喻、颜口、颜岹、颜嶕。尚书左丞相当于副国级领导。可见颜岐并非等闲之辈。而颜岐的后代中,明末出过一位颜统,字士凤,是张杨园最好的朋友,曾到陋阳村做过颜家的私塾老师。清代诗人颜鼎受就是杨园的学生,颜统的儿子。

运河四大古镇都是哪几个(运河古镇石门的N个历史之最)(5)

(2)东西二张园,领先拙政园。

建炎中(1127-1130)嘉兴府在石门镇建酒务处和酒库,朝廷委施州刺史、浙东副总兵张子修监石门酒库,张子修在镇建张氏东园。

《石门县志》卷八《寓贤列侮》有张子修传:“字德夫,先世开封人。父勋,防御使,建炎中,随张魏公入蜀, 生子修于简池,受遗泽入仕。因监石门酒库,遂居德一雅志泉石,力请垂车归蓝故圆。”。

古代文献中多把张子修的东园和张汝昌的西园统称为石门张氏园。据考证张氏西园在九曲浜,东园在现石门中学内,于宋建炎间所筑,假山池沼,有曲水流觞之胜,与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建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有相似之处。子修监石门酒库时寓居于此,时两张结社,共相娱乐。

戴复古作《初夏游张园》诗云:“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睛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曾以《初夏游张园》为题编入旧时流行甚广的《千家诗》,石门张园之名,遂为天下士子所知悉。建国后这首诗曾收录于中小学教科书,脍炙人口,石门张园也因此而名扬全国。

据《至元嘉禾志》记截,东西两园园主之间的友谊也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成为重要的造园典故之一。苏州名园-耦园(建于清雍正年间),载酒堂内的对联“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其中的典故即源于此。拙政园(明宣德年间)中的枇杷园,其典故也与诗人戴复古的“摘尽枇杷一树金”。相关联。

运河四大古镇都是哪几个(运河古镇石门的N个历史之最)(6)

(3) 崇义书院处,人才烩萃地。

宋庆元间有崇义书院,系宋名儒、秘阁修撰黄干(字勉斋)任监石门酒务时创办。王畿之后裔创办绿槐书院于洪济桥东,就读后扬名于世者有高邮知州姚景旸、翰林院侍讲学士张伯淳等。

南宋庆元间(1195-1200)监石门酒务黄勉斋诗云:“吴越天下富,京畿游侠乡。陇亩尽膏腴,第宅皆侯王。世言苏湖熟,沾溉及四方。自吾来石门,触目何凄凉。清晨开务门,有酒谁复尝,累累挈妻子,汲汲求糟糠。父老称近年,十岁常九荒。聚落成坵墟,少壮争逃亡”。描述了当时兵灾后的凄凉景况。

此后,市场逐步移至后河及沿运河一带。黄勉斋忠于职守,办事公正,体谅民间疾苦,减轻税负,任内治绩显著,石门酒业迅速发展,同时工商业者也随之增多,市区向东高桥、侯尚桥一带扩展。

运河四大古镇都是哪几个(运河古镇石门的N个历史之最)(7)

3. 市场云集处,工商萌发地,石门最商贸。

宋、元、明时期,镇郊蚕桑、油料棉麻等经济作物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明成化中(1465-1487)和嘉靖间(1522-1566)先后建造横跨运河的东高桥和南高桥。下塘的市场也迅速发展和扩大,形成了历史上镇区最大,市最盛的时期。

道光《石门县志》卷二十四记载:“商人从北路夏镇、淮扬楚、湘等处贩油豆,来此作油作饼。”商人将豆类加工成油料后,再通过运河贩运到南方各地,石门由此成为江南榨油业的中心,也成为最大的榨油业专业生产市镇。

万历《崇德县志·纪文》称:镇有油坊20家,佣工约800余人。商贩从北路夏、淮、扬、楚、湖等地贩运油豆,在石门榨油作饼,又将豆油、豆饼转贩南路各地(万历《崇德县志·外纪》)东庄布坊所产棉布以质优而畅销于江、浙、皖各地,庄口设在金陵。明代诗人朱逢吉在《石门东庄布坊》诗中说:“织成片段赛丁娘,入手戈不研光,昨日金陵标信到,客帮都道要东庄”。(百县经济调查桐乡卷14页)

明成化中(1465-1487)和嘉靖间(1522-1566)先后建造横跨运河的东高桥和南高桥。下塘的市场也迅速发展和扩大,形成了历史上镇区最大,集市最盛的时期。

明万历《崇德县志》卷七载:“镇饶米菽丝纩,商贾辐辏浮于邑,镇可数千家。”

石门又是桑苗、桑叶集散地。桑种优良,有13个品种,其中以“荷叶桑、黄头桑、木竹青为上”(《沈氏农书》)。“石门叶市甲于禾郡”(施钟成:《玉溪杂咏》),浙北苏南蚕农缺叶,多来镇采购。咸丰年间(1851——1861),桐乡、崇德等地苗农采用“袋接法”大量培植“嫁接苗”。年产桑苗1000万枝以上,石门湾是桑秧的主要销售市场。

石门是生产销售原丝和丝织品的专业市镇。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写道:“五月新丝满市廛,缫车鸣彻斗门边,沿流直下羔羊堰,双橹迎来贩客船。”清初,仲弘道的《石门行》也写道:“茧缫石门丝,机纺石门绸。夹岸烟柳茂,商贾群嬉游。”

桐乡桑剪,制作精良,刃口锋利,被桑农誉为“叶里飞”,明代已闻名于世。《天工开物》载,凡取叶必用剪,铁剪出嘉郡桐乡者最犀利”(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沈永兴铁铺,嘉庆十八年(1813)起始制作桑剪、叶刀,每年香汛,苏南各地桑农到杭州进香,都慕名来铺选购,曾与杭州张小泉剪刀齐名百余年。

据清光绪《石门县志》载:石门镇沈永兴铁铺于清道光年间(1820—1850)生产之叶刀、桑剪,曾使用“永字牌”商标,自产自销,闻名遐迩。

运河四大古镇都是哪几个(运河古镇石门的N个历史之最)(8)

4.乾隆南巡路,玉湾望幸景,石门最风韵。

清乾隆十六年(1751),建高宗帝南巡大营于镇东(今石门丝厂址),占地54亩多。乾隆帝六次南巡均驻跸于此,“龙舟凤船,曾此逶迤”,更增添了石门镇的繁荣。

乾隆六次南巡,时间分别是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和四十九年(1784)。乾隆六次南巡,均沿大运河南下,过嘉兴后进入桐乡、石门两县,因此,桐乡是必经之地。

桐乡运河段东起与嘉兴交界的陡门,西至与余杭交界的大麻,全长80里,占整个江南运河的十分之一。坐船需费时一日,皇帝御舟庞大,行动迟缓,费时更多,因此,在这八十里水道上必须建一座行宫,以供皇帝以及随从百官、侍卫休息,石门大营便由此而建。

光绪《桐乡县志》卷二图说,将桐乡的美景单列成卷,称为桐乡八景图,而玉湾望幸列入八景之首。《玉湾望幸》图说:“苕水自天目南来,由杭入嘉景至玉溪镇一折而东,故名玉湾,俗称石门湾,以镇之半棣石门界也,其地为吴越孔道,凡官舫估舶往来,皆泊于此,镇东之北岸洪济桥西为南巡大营旧址,当纯庙翠华六幸之时,于此添置顿宿,今虽缔構无存,而图帧具在,想见当年行殿驻乎中央列曹,辅于雨掖千官星拱……旧志八景列有石门故壘,旧时御营未建也,程鹏程记略标为洪济柳阴,未免识其小者,今改题玉湾望幸,列于八景之首,所以示尊……”由此可见,志书对以前的洪济柳荫、石门古壘作为旧时盛景作了专门解释,而以玉湾望幸之名,名副其实。

运河四大古镇都是哪几个(运河古镇石门的N个历史之最)(9)

5.英雄辈出地,浩然正气存。石门最红色。

石门,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门大地就燃起了反帝爱国的革命烈火,一批热血青年走向革命的大舞台。

张琴秋、池耕襄、张兰在上海等地参加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党员。谭乐华于1925年7月在上海由张琴秋介绍,陈丹池于1926年冬经池耕襄介绍在石门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

1926年冬,池耕襄与张兰等接上组织关系建立了桐乡境内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石湾组织,以吴兰卿画室为秘密活动地点,向外开辟了颜井桥、墅王庙两个地下活动工作点。在颜井桥东堍的公房内组建起了崇德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石湾组织,这也是桐乡境内第一个党组织。建立了以池耕襄为首的崇德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石湾组织),以画室阁楼作为秘密活动点,向外开辟了颜井桥、墅王庙两个地下活动工作点。

运河四大古镇都是哪几个(运河古镇石门的N个历史之最)(10)

“四·一二”国共破裂后,池耕襄转入地下。后受组织指派,去杭州重建杭县县委,不幸遭特务逮捕,于1928年1月20日英勇就义。就义前在狱中墙壁刻下遗诗一首:“碧血渲染处,红花照眼明,钱江潮不尽,吾辈岂无人”。

1927年12月10日,陈丹池在杭州被捕,当他得知死刑已定,从容不迫,乐观自如,即赋诗一首:“平生不做亏心事,所嗟家中还有娘;国家存亡是大事,个人性命是小事”。1928年1月20日,英勇就义于狱中。

运河四大古镇都是哪几个(运河古镇石门的N个历史之最)(11)

张琴秋,是红军历史上唯一的女性将领。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女党员,红军中唯一的方面军女政治部主任、唯一的女师长,解放后又是共和国第一代女部长。

谭乐华,全桐乡唯一的“八·一”南昌起义亲历者,首批女兵的四大金刚之一!

千年大运河,通达江海,纵贯南北、锦绣贯古今,一端联系海上丝绸之路,另一端衔接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了一个使中国与世界、内陆与海洋联动贯通的交流网络。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石门带来了触手生春的机遇。大运河的洪涛细浪里流淌着石门人的心血和智慧,融汇着石门人的仁厚、智慧、和谐、开放和卓越。在见证过往石门古镇的时代变迁、人事代谢之后,这条古老的河流又将迎来了新的历史起点。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