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这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讲的是年幼时期的司马光,有次调皮捣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在院子里玩耍,其中一个小娃娃,十分好奇院子里的大缸里装了什么。

于是趁着大家不注意的时候,便爬上了缸沿上,结果发现里面只是一缸水,就在这娃娃打算下来的时候,一个不小心掉进了缸里。

马未都司马光砸缸是真是假(司马光砸不了缸)(1)

出于本能反应,娃娃便大声呼救,当然这时候不会有汪汪队来救他。

看着同伴落水,有些小伙伴哇哇大哭,直接愣在了原地,有些则赶紧跑着去寻找大人,当这些孩子乱成一团的时候,司马光则举起一块大石头,用力向水缸砸去。

结果水缸被砸出了一个洞,缸里面的水流了出来,而落水的玩伴,自然也得救了。

单单看这个故事,就不得不佩服司马光少年时的机智,能想到破缸救人,着实不容易。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年幼的司马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别人家的孩子,想想也是,当别的小孩因为同伴落水而哭爹喊娘的时候,他却已经成为了救人英雄,让人不服都不行。

想当年,我在语文课本中学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时,也是自愧不如,最起码,他想到的办法,我不认为自己在他那个年纪便能想到。

既然司马光的故事能出现在语文课本中,自然在真实性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马未都司马光砸缸是真是假(司马光砸不了缸)(2)

但是前段时间有位学者就对此事产生了质疑,他说:司马光根本砸不了缸,因为宋朝人烧制不出能容下人的大缸,既然如此,司马光去哪砸缸?

此言一出,一片哗然,显然,这一说法站不住脚,至少唐朝时期出现的一个成语便对此人进行了无情“打脸”。

提出这位观点的学者,名叫马未都。

一语惊人马未都

马未都出生于1955年,早年下过乡,插过队,回城后又当了几年机床铣工,对于这种生活,他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便开始文学创作。

马未都对于写作似乎很有天赋,一年时间里就写出了好几部,而他写的小说也很精彩,《中国青年报》曾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

马未都司马光砸缸是真是假(司马光砸不了缸)(3)

除了写作外,马未都还对收藏十分感兴趣,家中的藏品多达上千件,马未都为此也写了很多关于收藏的书,也颇受欢迎。

后来他又萌生了新的想法,开个博物馆,将自己的藏品展览给民众,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正式落地。

2008年,马未都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2016年,马未都又获得“大国非遗工匠文化大使”的称号。

可以说,在文化界,马未都的名气非常大,而他在藏品方面的造诣,更是话语权极重,曾荣登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的马未都,在鉴宝方面更是出色。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一言一行在文化界也颇受关注,在一次节目中,马未都一语惊人,他说:

马未都司马光砸缸是真是假(司马光砸不了缸)(4)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缸是明代的,所以宋朝没有缸,宋朝人也烧制不出大缸。

这也就是说,在马未都看来,宋朝没有能容纳下小孩的大缸,而司马光砸缸这事,自然不真实。

如果普通人这般说,别人只会一笑而过,或许还带有嘲讽,但是作为知名学者的马未都这般说,难道司马光真没砸过缸不成?

司马光真没砸缸?

既然要辨别这件事情的真伪,我们自然要拿出些实实在在的证据,我们就来看看《宋史》中对于这件事情的记载: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马未都司马光砸缸是真是假(司马光砸不了缸)(5)

意思是说,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与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其中一个小孩爬到了瓮上,结果掉进了瓮中,司马光拿起一块大石头,击碎了瓮,救出了这个孩子。

这也就是说,司马光砸得还真不是缸,而是瓮。

那么缸和瓮有区别吗?

当然有,从外形上说,缸是底小口大,缸壁非常厚,现在不少农村家庭里依然有这种大缸,这种缸是非常结实的,别说小孩子,就是一个成人拿一块大石头,想要砸烂它,都很不容易。

马未都司马光砸缸是真是假(司马光砸不了缸)(6)

瓮则是底小口小,中间的肚子比较大,这种瓮的壁就不怎么厚,而想要砸烂它,则比较容易。

马未都司马光砸缸是真是假(司马光砸不了缸)(7)

在现在这种瓮自然也有,比如说那些酿酒的地方,往往有很多这种大瓮,不过现在的人几乎也称这种瓮为缸,所以在现在人看来,缸和瓮是同一种物品,这也就导致了司马光砸瓮变成了司马光砸缸。

大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在汉语词典中,有这么一个成语,叫请君入瓮。

这个词语出现在唐朝武则天时期,说的是武则天身边两个酷吏周兴和来俊臣的故事。

有一天,武则天接到臣子的密报,说周兴串通旁人意图谋反,武则天就让来俊臣去查他,来俊臣想了想,便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设下酒宴请来周兴,并且向他请教如何让一个人招供的办法,周兴得意洋洋,便对他说:

马未都司马光砸缸是真是假(司马光砸不了缸)(8)

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事不招供?

来俊臣感觉这办法非常好,于是命人搬来一个大瓮,按照周兴说的办法用火烤热,接着就请周兴自己到里面去。

周兴一看,这事玩脱了,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于是赶忙跪地求饶,并且主动承认自己的罪责。

所以至少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能容纳一个大人的瓮。

而在宋朝这种大瓮也是有的,比如说岳飞母亲在洪水来的时候,就抱着岳飞躲进了一个大瓮中,才得以活命。

小结:

由此可见,马未都说宋朝烧制不出大缸,并不能被人信服,即便当时的瓮不叫缸,但这又有什么关系。

难道还真能因为古人的名字和现在的名字不一样,而轻易否认一个物品的存在?

而如果以此再来否认司马光砸缸这件事情是不存在的,则更显得武断了些,如果以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否认历史史实,岂不是贻笑大方?

马未都司马光砸缸是真是假(司马光砸不了缸)(9)

再回到马未都说的那句话,现在见到的最早的大缸出自明代,这其实只意味着大缸最晚出现在明代,而不是最早出现在明代,由于大缸的构造,也导致了这类大物件并不容易传承,但更不能以此断定,明代之前就没有这类物品。

而请君入瓮这个成语的由来,其实也是对这一说法的无情“打脸”,那么您如何看待马未都的观点呢?

参考文献:《宋史》、《资治通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