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付颠倒是非的人(习惯搬弄是非使人家争讼斗乱的人)(1)

无论任何时候,凡是习惯搬弄是非的人都是下等人,所谓搬弄是非的人,简单的说,就是那些喜欢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挑拨离间的人。中国有古谚讲“爱听小语”,以及“远重衣冠近重人”,就是说,一般的人都是用这些小事来评论、衡量一个人的高低、善恶,甚至成为了道德人格的法码。既然没能力去解决问题,所以他们只好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上,以传统世俗观念为依据,去批判和非议一个人,也就是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古人常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意思是说:那些喜欢说别人是是非非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在生活中经常会挑起“是非”的人,这样的人是“小人”,一定要远离,否则他可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说到这,历史上有一位著名人物不得不提,就是北宋科学家,《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虽说《宋史》评价他说:“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但他死后却没人给他建碑,更谈不上为他写墓志铭,就连他的生平传记也仅仅附在《宋史•沈遘传》(沈括侄子)之中。在科技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沈括,却为何落得此下场?原因就在于他在生活中真可谓不折不扣的下等人。先看他与王安石的经历。沈括本与王安石是世交,其父亲的墓志铭就是王安石写的。王安石当宰相时,沈括是他变法的忠实支持者。但在变法失败、王安石被罢相后,沈括却出尔反尔,落井下石,向新宰相吴充立刻起草万言书一份,从政治以及自然科学的角度论证了王安石新法之荒谬之祸,出卖既是领导也是朋友的王安石。气的王安石从此都不称呼沈括的名字,而是叫他“壬人”,所谓壬人,就是见风使舵的奸佞之徒,俗称小人。苏轼就曾吃过沈括的大亏。苏轼到杭州的时候,沈括来拜访他。“与轼论旧”后,将苏轼的新作抄录了一通。但回到首都后,他立即用附笺的方式,把认为是诽谤的诗句一一加以详细的“注释”,无中生有说这些诗句如何居心叵测、反对“改革”、讽刺皇上等等,然后交了上去。不久,苏轼因为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而入狱,险些丧命。例如苏轼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这就是文字狱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牵连苏轼三十多位亲友,涉及他一百多首诗词。喜好搬弄是非的这类人最善于捕风捉影,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件小小不然的事情都完全有可能被他们信手拈来,大做文章,让你受到伤害。因此,要尽量离这种人远点。说人是非,伤人伤己,好话要多说,是非不要提。《地藏菩萨本愿经》告诫世人:“搬弄是非,使人家争讼斗乱的人,将来要受无舌百舌的报应。”我们平时也要注意,传话一定要平平实实,千万不要添枝加叶,添油加醋,弄不好就会变成搬弄是非。远离是非人,不听是非话,是非自然就会离你而去。“对事不对人”的中等人,如果说“对人不对事”的是下等人,那么喜欢“对事不对人”的则是中等人。他们往往对于自己有清晰的定位,其理想在于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在工作中,他们是战略的执行者,他们往往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少而精,追求单项工作的完美,并善于享受其中的乐趣。作为骨干,他们可以在自己所管辖的范围内能够干出非常不错的业绩。总之,他们一切行为都在围绕解决实际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他们可能是某一个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企业的中层领导,或者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术派人物。而在古代,他们被统称为“将才”。“将才”就适合以身作则、冲锋陷阵,如果被安排到了帅位,那结局一定不会好。大家都知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名言。李广是汉朝有名的飞将军,箭术天下无双,曾立下赫赫战功。据史书记载,李广做了四十多年的官,薪俸高达两千石,却家无余财,也没有分购置什么田宅,他把自己的薪俸都拿出来分给需要帮助的人了。对待自己手下的士兵,他爱兵如子,每一次统领部队,都要认真地视察:当自己的士兵们都吃上饭了,才自己也吃饭,在缺水的地方行军,当士兵们都喝上了水,自己才去喝水,所有的难事,都身先士卒自己先做。他不仅对士兵爱护体贴,连敌人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可是一代名将,却一生难以封侯,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是时运不济?还是遭到刻意排挤?难道真是汉武帝没有识人的慧眼吗?当然不是。李广最多只为“将才”而非“帅才”。诚然,李广作战英勇,有极强的个人魅力,士兵都很爱戴他。但他带兵非常随意,简单省事。部队行军任意而行,行军走路不按方阵,愿意咋走就咋走。部队驻扎只看是否在水草边,驻扎下来后人人自便,夜里也不打更巡逻。来往文书能简则简,能省则省。也正是这种随意性,才导致卫青与匈奴的决战的那次战役中,李广竟然迷路了,直到决战结束他才找到卫青的主力部队。当时宫中的几位大臣往往用程不识和李广相比较。程不识是一位边郡太守,他治军非常严格,行军时编制队列、驻扎等一切都按规章制度。部队在外作战,有职责明确的层级指挥系统,即使休息也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高度戒备状态。他的部队从来不打大胜仗,也从来不打大败仗,永远是一整批出去,退兵也是一整批慢慢退下来,左右前后,整个部队的旗号整整齐齐,无大胜亦无大败。曾有大臣说:“李广治军追求简洁,胜也许胜得漂亮,败也会败得惊心动魄;程不识治军虽麻烦,但他的部队从不会出什么差池。”的确,“百步穿杨”的李广是个好劳模,是位英勇的战士,但始终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型人才。所以,中等人适合干中等事,通过自己的踏实努力,做好具体工作就好。尽心尽意将每件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这也是有意义的人生。只论格局的上等人,现在最缺的,也是最需要的,是有大格局的人。凡是有大作为者必有大气宇,格局小的鲜有成功者。他们常常喜欢站在问题的最高点,不在乎一池一城的得失,而以大局为己任。谋大事者,首重格局。两方势力较量时,最终的结果也取决于双方领导的格局。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非楚汉相争莫属。秦始皇出巡时,车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彭城的项羽在围观的人群中说:“彼可取而代之”。沛县的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是”。从这两句话中,体现的不只是他们个性上的差别,还有他们格局上的高下之分。项羽世代为楚国贵族,祖父项燕是楚国抗秦的大将,为秦军所杀。楚为秦所灭后,项羽与叔父项梁流落楚地。此时的项羽见到秦始皇,亡国灭祖之恨便涌上心头。“彼可取而代之”,项羽的最高理想是灭秦,恢复楚国的辉煌,楚就是项羽的格局。刘邦世代平民,对亡楚的大秦,刘邦没有项羽那么刻骨的仇恨。刘邦只是觉得男子汉大丈夫不应该庸庸碌碌,应该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大事,应该像秦始皇那样威风八面。正因为如此,刘邦不敢想做楚王,有项羽这个楚国贵族在也轮不到他做楚王,他要做的就是做秦始皇。由此看来,项羽的格局是楚,而刘邦的格局为天下。四年的楚汉相争,项羽在历次的战役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则是屡战屡败。但是,项羽每次的战役胜利都会导致力量的一次削弱,而刘邦的每次战役失败后力量又会有进一步的积聚,几次战役都是以刘邦的几乎全军覆灭而告结束,而每次刘邦又都能东山再起。项羽的眼光只是眼前的战役胜败,而刘邦心目中总是战争的全局,他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或一战的成败。到垓下一战,每战必胜的项羽自刎乌江,常使英雄泪沾襟,屡战屡败的刘邦则是举杯相庆,纵论得失。所以,格局决定结局,格局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这就是中国社会的三等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三等人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大千世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看懂自己,认清自己的局限,不断提升做人的格局,才是阶层逆袭的最好途径。在《汉语词典》里,就有一种灾难叫做祸从口出。仔细想来,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麻烦,的确来自于自身的口无遮拦。说话是一门学问,好的表达方式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也有些时候,与能说会道相比,“不说”更能彰显人生的智慧。他人之事不闲谈,是严于律己的修为《格言联璧》中有言:静坐常思己过,闲谈勿论人非。人生在世几十载,因际遇不同,认知和思维也是千差万别,这也决定了每个人在这大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各有命运,各有抉择,各有智慧。所以,遇人遇事,切勿用自己眼光和认知随意道人长短,议人是非。想必大家曾经都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对夫妻带着毛驴上街赶集。一开始两人牵着毛驴往前走,路人们看了纷纷议论:“这两人是不是傻,有驴不骑?”夫妻俩听了,就决定让丈夫骑上驴,妻子牵着往前走。可是路人又在议论:“怎么能让自己老婆牵着驴走呢?”男人听到后觉得做法欠妥,于是和妻子一起坐在驴背上继续赶路。这时候路人看到了依旧议论:“这头毛驴又瘦又小,怎么能载得动两个人呢?”夫妻俩听完生气地下来,把毛驴扛在肩上去赶集了,可是所有的路人却又开始嘲笑夫妻两人扛驴赶路的做法了。故事中的这对夫妻本来是开开心心地赶集,却被路人议论纷纷,最终身心疲惫。这世间,最让人害怕的,莫过于一张爱议论是非的嘴。即可颠倒黑白,又可阳奉阴违;既能巧舌如簧,又能搬弄是非。殊不知,自以为是地对别人评头论足,逞一时口舌之快,却会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灾难,时间久了,自己也会成为别人眼中滑稽的跳梁小丑,既丢了面子,伤了人心,也毁了修为。智慧的人,在万卷诗书中博览学识;愚蠢的人,才闲言碎语里败坏品德。要知,晓其白,守其黑,方为天下式。知事而不逾越,论事而不唐突,这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也是严于律己的修为。自身之事不妄言,是世事通达的谦逊。俗话说:水低为海,人低为王。意思是,地处低洼才能汇成波澜壮阔的大海,人处在谦卑的状态才能容纳更多的东西。无论一个人学识如何,成就如何,切不可过度张扬,目中无人。毕竟,人生得意终有时,跌宕起伏才是真。孔子众弟子中,唯子路性格直率莽撞,也常不懂谦逊。有次,众弟子听孔子讲学,讲到人生志向时,便问弟子们:“你们平时总是遗憾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真本领,假如有一天有人知道了你,你们会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哪怕一个国家羸弱不堪,常年遭受其他国家军队的侵犯,甚至赶上饥荒,如果我去治理,只需要三年的功夫,便可以使得这个国家的百姓骁勇善战,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和学问。”孔子闻而一笑,对众人说道:“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而子路说话不懂得谦让,怎么能够治理好国家呢?绝顶聪明的人应该用持重保持他的聪明;功绩卓绝的人应该用谦逊保持他的功劳;勇敢无畏的人应该用谨慎保持他的本领。这才是人的修为啊。”众弟子听后,深深受益。人最大的智慧,不是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也不是过上多么富足的日子。而是在鲜衣怒马之中,仍旧能保持谦逊和收敛,这样的生活才会更加平顺。要知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它们既成全了自己的精彩,也让我们洞悉了人生的智慧。可这天地广袤,自然也学海无涯。保持一颗平常心和进取心,方能平稳立世。群处时,守嘴不妄言;独处时,守心不外驰,这是一种世事通达的谦逊。朋友之间不苟笑,是为人处世的真诚。常言道:出言有尺,戏谑有度。与人相交,适当的玩笑可以提升两人的关系,不失为一种风趣和幽默。可若是玩笑开得过头,会给别人留下坏印象,既伤了朋友心,可能又断了朋友情,得不偿失。《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北宋宰相寇准在一次宴会上因为脸上沾了汤汁,丁谓站起来慢慢替他擦干净。寇准开玩笑说,身为国家大臣,只替你的领导擦胡须了。寇准的话可能在自己看来是一种玩笑可是在丁谓的小人之心里,却成了讽刺和挖苦。自此,丁谓便和朝中佞臣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寇准,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寇准的坏话。最后连皇帝也觉得寇准不会讲话了,便罢黜了他的宰相。后来经一而再,再而三的流放,一代忠良最终客死雷州。寇准的悲剧,根源就是没有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感。面对丁谓这种人品有问题的小人,当面戏谑,只会招惹来记恨和迫害。要知道,人心不同,都有自己难以示人的脆弱,有时候你无意中的一句调侃就成了别人无法承受的嘲讽。就如平时所说的,自由过了头,一切乱了套。建立一段稳固的关系,需要时间和真心,经过种种磨合,所以友情来之不易;但是摧毁一段稳固的关系可能就是几句玩笑之话,在你觉得没什么的时候,对方已经在他世界里筑上了厚厚的心墙。都说,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对于世上种种情感来说,真正让我们觉得久处不厌的人,往往都是懂得用温柔细致的方式去呵护身边的人,用自己的得体妥当在对方的世界里不惊不扰。这大概就是藏在骨子里的真诚和内敛吧。君子慎言而谨行,则让人如沐春风。人这一生,贵在与人相交,既与人交善,便要把握说话的分寸和尺度。他人之事不闲谈,自身之事不妄言,朋友之事不苟笑,这是修养,更是智慧。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意思是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心地,就可以了解他的善恶之性;行为是心性的外在表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的祸福吉凶。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才偏性执,不遭大祸必奇穷。一个人心平气和,可以预见他的子孙一定繁荣富贵;外才鬼才不听别人劝阻的人,不遭大祸就一定很贫穷。转眼无情,贫寒夭促;时谈念旧,富贵期颐。翻脸无情的人一生贫寒,夭折短寿;时时念旧,发迹不忘故友的人,富贵绵远,长寿多福。小富小贵易盈,前程有限;大富大贵不动,厚福无疆。小成就骄傲自满、目空四海的人成不了大气候;大成就而不骄傲的人,福报深厚无边。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栋梁之材;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能挑起重担又任劳任怨的人,一定是国家的栋梁;碰到一点小事就避嫌,不肯承担一点责任的人,怎么能重用呢。与物难堪,不测亡身还害子;待人有地,无端福禄更延年。跟天地万物过不去(怨天尤人),不但引来不测之祸,还会遗害子孙;待人处事留有余地的人,会获得意外的福禄和长寿。处事迟而不急,大器晚成;己机决而能藏,高才早发。处事沉稳不着急的,必是大器晚成的人;胸有成竹而又能深藏不露的人,必是才高而年轻得志。知足与自满不同,一则矜而受灾,一则谦而获福;大才与庸才自别,一则诞而多败,一则实而有成。知足与自满不一样,知足的人守本分而有福禄,自满是傲慢自大,招灾是迟早的事;大才与庸才自然有区别:有实际能力的一定有成就,好吹牛的具体做事时往往一塌糊涂。不分德怨,料难至乎遐年;较量锱铢,岂足期乎大受。只知有怨不知报恩的人,估计很难长寿;斤斤计较的人,也不会有大的福报。积功累仁,百年必报;大出小入,数世其昌。古人说:“多欲者累,寡欲者安,无欲者刚。”多欲的人,欲望没满足时,感到痛苦,满足后又勾起了新的欲望,所以必然受欲望的折磨,苦不堪言,而懂得节制欲望的人,可以获得心安。《格言联璧》:“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七情六欲,人人都有,无可厚非,但是一旦过度,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则是自取其祸,自亡其身,所谓“苦海无边,欲火焚身”。苏东坡诗云:“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多畏失机,一生平庸,多畏的人,胆小怕事,不愿意主动争取,容易错失良机,所以往往一生平庸。《小窗幽记》:“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畏的人,只会跟在别人后面去做,避免犯错,当然不会有超越众人的见解。俗话说,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人不要没事找事,不怕死,也没必要找死;一旦有事临头,也要敢于担当,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真有事了,怕管用吗?畏首畏尾,一辈子憋屈。多言多败,言多必失《易经》:“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说话谨慎,话少的人有福;话多的人急躁,喜欢炫耀自己,不够成熟稳重。古训说:“勿多言,多言多败。”西方也有一句谚语:“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和一张嘴,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公元384年,前秦的苻郎投降东晋,来到江南。当时的王素之非常喜欢管闲事,又没有到过北方,就经常向苻郎询问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一问起来就没完没了,苻郎非常讨厌。有一次,王素之问了大半天之后,又问:“中原地区的奴婢,价格怎么样?”苻郎回答:“话少的十万,话多的一千。”多心招祸,难得糊涂,古人说:“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最大的福是没有烦心事,无事小神仙;最大的祸是多心好猜疑,疑心生暗鬼。多心的人,往往是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自作聪明的人,喜欢琢磨别人的心思,轻则带来误会烦恼,重则造成人事纠葛。越是聪明人,越会干出蠢事来。与其太多心,不如少根筋。人生一世,红尘纷扰,糊涂难得,难得糊涂。看得太清楚,伤了眼睛;想得太明白,累了心神;活得太清醒,泄了天机。算计太多,最终算了自己;精明太过,老天爷也厌恶。多占吃亏,因小失大,多占的人,是喜欢贪小便宜的人,是不懂感恩,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却不愿意回报的人。多占的人,往往是占得一时便宜,却失了人心,终究要吃大亏,可以说是因小失大。《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情是一杆秤,称的是人心。人情往来,关键是平衡。只是索取,没有投资,就好像称东西,却不放秤砣,这怎么玩得下去,谁愿意总当冤大头?有人帮你,是情分;不愿帮你,是本分!将心比心,礼尚往来,尊重人情,就能赢得人缘,就可以赢得人生。

作者;青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