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越野马拉松事故处理结果(一场越野赛缘何成了)(1)

5月23日,一则噩耗令人震惊。在22日上午,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景区,当地举行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冰雹冻雨等极端天气,172人参赛,21人遇难。

山地越野马拉松事故处理结果(一场越野赛缘何成了)(2)

在172人参加的百公里越野赛中,竟然有21人遇难,其中包括多名国内越野跑的顶尖选手。如此重大的伤亡极为罕见,远远超出了社会公众对于马拉松这一赛事的普遍认知。

在亚高原无人区举办比赛,防风防雨保暖等必要装备是否纳入了赛事的强制装备要求?

在赛道路段尤其是无人区是否准备了完备的应急点和补给站?

面对突发的极端天气,赛事举办方终止比赛是否足够及时、应急预案是否充分?

目前,甘肃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原因进行进一步深入调查。上述疑问都需要科学而严肃的回答。同时,对于国内近年来几乎遍地开花的马拉松赛事而言,这一悲剧更是一面镜子、一次警钟。

属极限运动

越野赛非普通马拉松赛

记者从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公共安全事件前方应急指挥部获悉,23日12时许,被困人员搜救宣告结束。23日上午,救援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甘肃省白银市市长张旭晨鞠躬并表示:“作为赛事主办方,我们深感内疚和自责,并对遇难人员表示沉痛哀悼。”

当天13时左右,百公里越野赛高海拔赛段20公里—31公里处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

随后,当地停止比赛并组织多方力量搜救失联人员。由于赛段内地形地貌复杂,加上夜间气温再度下降,搜救难度进一步加大。

山地越野马拉松事故处理结果(一场越野赛缘何成了)(3)

5月23日凌晨,消防救援人员搜救失联人员。 新华社

据指挥部透露,该事件是一起因局部地区天气突变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甘肃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原因进行进一步深入调查。

记者从一名自称是本次越野赛的参赛者那里了解到,此赛事在越野赛跑友眼中,是一个较为成熟的赛事,“几届搞下来,也算是一个成熟赛事了,赛道几年没变过,工作人员、志愿者等相关人员都了然于胸,且往年的比赛没有出现过一个,哪怕是极小极小的问题。”

该名自称是本次活动参赛者的人员表示,比赛日早上尚阳光明媚,但坐摆渡车抵达赛点的时候已天气转阴,随即起风,“开枪前我跑了两公里来热身,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儿,更麻烦的是,跑完这两公里身上也没有热起来。”

该参赛者称,在马拉松过程中,他先后经历了下雨、逆风,其间“发现十根手指都没有感觉了,同时觉得舌头也冰凉了。”后他果断决定下山,“我撤到山腰,蓝天救援队的人员指引到一个小木屋,屋内已经有十位左右先撤下来的选手了。在小木屋等待救援的一个多小时时间,小木屋里选手的人数已经达到接近五十人。”

据一名参加这次甘肃山地马拉松的跑友介绍,22日比赛开始后,刚开始海拔低,影响还不大。当天13时左右,百公里越野赛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而且海拔也逐渐升高,所有恶劣天气几乎聚在一起了,还有特别大的风沙。”

在受访的不少圈内人士看来,越野山地赛属于极限运动。“广义上来说,高难度的非奥运会、非世界运动会的运动,都可以称为极限运动。综合难度来看,越野赛绝对是极限运动。” 户外旅行从业者“艾艾艾小艾”说。

马拉松急救跑者Seeker对此也表示认同,越野山地赛确实是一种极限运动,并且对跑者的要求也要远远高于马拉松。

“越野山地赛和城市马拉松完全不是一回事儿。越野跑是山地跑,遇到上坡是需要徒步的,并不会全程跑完,平坡和缓坡以及下坡才需要跑动。传统的城市马拉松,赛道以平坡为主,是可以全程跑完的。比如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的CP2-CP3这一段就属于急上坡,必然会导致速度下降,在大风大雨的极端天气情况下,也更容易导致人体失温。”“艾艾艾小艾”向《法治日报》记者分析,此外,越野跑的赛道基本都是山上的野路,是人踩出来的路迹,因此越野跑是更偏向于长距离徒步的运动,而不是普通马拉松。

对此,Seeker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普通的马拉松一般是指在城市举办的赛事,跟山地越野赛,是有一定区别的。首先是距离,普通马拉松的距离是42.195公里,但越野赛的比赛距离会更长,比如50公里、100公里,甚至可能会是200公里。其次,赛道也不同。普通马拉松会将赛道设置在平地上,而越野赛的赛道一般会选择山地,道路会比较崎岖。再次,装备和救援也不一样。马拉松是在城市举办的,沿路的志愿者、救援人员等也更多,救援也更方便,但是越野赛有时是需要过夜的,需要的装备也会更加复杂。

同时,“艾艾艾小艾”补充道,越野跑补给的概念和马拉松差不多,但区别是越野跑会更“因地制宜”,它设置补给点的距离会根据实际路况难度考虑,而不是城市马拉松的固定距离补给。

疑不合标准

未强制携带保暖外套等装备

据媒体报道,已确认遇难的21人,其中包括宁波江南百英里雪窦山越野赛冠军梁晶。据公开报道称,梁晶曾是中国超马纪录保持者,最近几年的成绩非常出色,不少马拉松爱好者都非常惊叹梁晶的成绩,称之为“梁神”。另据媒体报道,四川绵阳的参赛人员黄关军不幸遇难,黄关军在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田径马拉松比赛中,夺得男子全程马拉松听力障碍组冠军。

对于梁晶等顶级选手遇难,“艾艾艾小艾”认为,“并不是没有做好相应的保障,他们都是极有经验有能力的人,这样评价参赛选手有些不尊重。他们的换装赛事包放在CP6,顺利的话得过了CP3后,在一路都是下坡且降温前才开始换装。”

《法治日报》记者梳理此前媒体报道发现,有参赛人员表示,不少参赛选手只穿了很薄的皮肤衣,甚至直接短衣短裤参与比赛。考虑到天气预报并无异常,很多参赛选手以为天气会很热,还担心会中暑。

“当然,也应该有应急预案,以防遇到突发情况。赛事前几天天气一直都非常好,参赛者想减负以更快完成比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赛事方并没有做好天气变化的准备。”“艾艾艾小艾”说。

“一个是因为参赛者想通过减少负重的方式来提高成绩,因此没有携带像冲锋衣、防寒衣这类的装备,另一个是受到突发恶劣天气的影响。此外,赛事举办方也没有做好相应的赛事准备以及救援措施,不应该在没有救援的地方设置赛段。”Seeker说。

5月23日,记者查询中国田径协会官网发现,此次赛事的强制装备准备工作和补给配备或不符合山地跑赛事标准。

中国田径协会官网曾公布的《中国越野跑运动赛事组织标准》对选手提出了强制装备要求,强制装备清单须在赛事报名说明里进行明确说明,并要求赛事须在选手签到时对强制装备进行检查,并在赛事中途设置一个或多个装备检查站,原则上须进行轮检,条件不允许的赛事可进行抽检,抽检人数不得低于抽检项目参赛人数的50%。

该标准中规定携带的包括但不限于的强制装备中就有保温毯;高海拔赛事,须要求选手携带具有防风及保暖作用的外套等。但2021(第四届)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公布的强制携带物品清单中,未强制要求携带防风及保暖作用的外套等。

此外,一位参赛者此前向记者透露,因地貌等原因,在山顶的CP3没有补给点。暴露的山体更无处可休息,且无法在此处退赛。另一位因失温昏迷后得救的参赛者表示,赛方强制要求带上保温毯、救生的哨子和一个GPS,但这些都是基础的装备。“如果我没有带皮肤衣,可能也会坚持不下来。”

根据媒体早前报道,一位参赛者说,“我们在领物的时候被检查过强制装备,但是在当天起点出发前,并没有人检查我们的强制装备。”而且此次冲锋衣被列进了建议装备里,没有被强制要求。

“这次事件再次证明强制装备其实是对顶级跑者的一种保护,并非故意增加他们的负重。”一位超马越野赛跑者在某平台上发文称,他曾经在国外参加TNF100时在87km处也经历过失温,“我当时在第二阶段外周供血下降并四肢冰冷无知觉,在凌晨2点半左右,我坐在路边裹着太空毯,想着歇一下继续时被巡逻车发现。巡逻人员给我测了体温,然后强制我退赛,并将我载回CP4接受现场急救医生评估,并给予体温恢复治疗。我还看到同在CP4的还有一人刚进入失温也就是第三阶段意识模糊已被抬上车送去附近医院。”

在采访中,不少超马越野赛跑者表示通过自身经历,才知道赛会强制装备的重要性。比如TNF100的强制装备包括冲锋衣、防水裤、抓绒、羽绒服、头巾(组委会发)、帽子、手套、头灯等。“所有这些装备都要在前一天检录时接受检查,方可注册拿到号码牌。然后在第二天出发后每个CP点都有随机检查,确保你有需要的强制装备,否则强制退赛。整场比赛一共5个CP点每20km一个,每个CP点都有急救人员,沿途有巡逻车辆。上述这些强制装备适用于几乎所有距离的越野比赛。”超马越野赛跑者小关认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比赛组委会要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工作,以及更严格的强制装备检查。

井喷式发展

背后存管理困局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项马拉松赛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山地越野马拉松方兴未艾。对此,中纪委官网称,“一些地方看中举办赛事的宣传效应,加上能够拉动区域消费,收取企业赞助费、广告费,打造旅游品牌等因素,纷纷热衷办赛。然而,一些赛事往往只盯着经济效益,不愿意在服务和安全上多投入。有的承办企业根本不具备组织高风险体育赛事的资格和能力,只重视设置高额奖金等奖项吸引选手参赛,急功近利。一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指导与监督上不想管或不会管,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极易导致发生安全事故。”

有业内人士提出,目前相当数量的赛事公司在宣传方面下足了功夫,却忽视了选手的真正诉求。职业选手包乐(化名)说:“现在许多马拉松赛事,动辄将几百万元花在电视转播和舞台搭建上,而真正花在选手身上的钱不过几万元。时间长了,这些赛事举办方必然会被淘汰。”

“另外,很多赛事因为有关部门或者赞助商不懂,使得马拉松赛事变成了单纯的以推介城市形象、推介旅游资源为目的,赛事方一边倒地把精力与资源投入到如何规划‘最美’赛道上。很多举办马拉松的城市陷入一个逻辑怪圈,地方政府很想要业绩但又不想承担风险,这些因素对选手的赛事体验影响很大。”包乐说。

“艾艾艾小艾”告诉《法治日报》记者,除了极个别金牌赛事外,其他报名马拉松的根本没有门槛,“会有人对自己的身体情况做出错误的预判,加上很多小赛事根本没有足够的经验做好准备,每年不同的城市几乎都会有因为马拉松比赛而猝死的情况。”

她认为,对于此类赛事,首先应该提高参赛者的门槛;其次应该强制参赛选手携带装置,“比如这次赛事,如果强制要求参赛选手携带冲锋衣,是可以挽救更多生命的。第三,有关部门也应该更严格的审核主办方的资质和经验能力。”

Seeker则希望甘肃白银事件惨痛的教训可以加快推动马拉松乱象的治理工作。同时也对广大的跑步爱好者们起到一个警示作用:马拉松比赛一定要慎重对待,对于可能出现的危险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切不可存在侥幸心理。敬畏生命,敬畏马拉松,更要敬畏危险性极高的越野赛。

“全民马拉松热潮对于发展体育产业来说是一个好事,国务院2014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此后马拉松赛事迎来了井喷式的爆发。仅2019年一年,马拉松赛事就达到了1828场,平均一天就有5场比赛。如果不是疫情原因的话,2020年也会是一个马拉松的大年。其实对于赛事组织者、地方政府以及参赛选手来说,这原本都是一件三赢的事情。”Seeker说,但在赛事爆发式增长的同时,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赛事人员储备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马拉松赛场乱象频出也就不难理解,“目前赛事保障以及工作人员素质根本没有跟上,对于志愿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不到位,对于马拉松的了解远远不够,所以就会出现很多乱象。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有关部门方面应该提高对赛事组织者的标准,制定量化指标,提高举办赛事的门槛。对于参赛者来说,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好评估,对于比赛的危险程度也要有清晰的认知。赛事的主办方也应该做好赛事保障工作,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同时也要对参赛者做一些筛选。”

就甘肃越野赛事故背后的法律责任与风险评估,法治日报记者对话专家,带来专业解读。

对话人

中国政法大学应急管理法律与政策研究基地主任——林鸿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宏伟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民法典研究中心主任—— 孟强

记者

一个月内,已经有两场越野赛事因为极端天气造成参赛者不幸离世,这些“血的警示”必须让中国跑圈敲响警钟。目前甘肃事件还在调查中,等待调查结果。极端天气出现不可控,但高风险运动项目管理监督不能失控。作为专业程度要求极高的极限运动赛事,这场比赛各项组织工作是否达标,必要的安全保障是否到位?赛事举办地,地形复杂、海拔较高、天气变化多端,仅靠简单气温、风力预报是否足够?是否有山区赛道天气变化的即时通报和研判、预警机制?比赛中途出现恶劣天气后,能否及时叫停比赛,让后续损失程度最大可能降低?这些都是人们的追问。

王宏伟:这次事件是极限运动加上极端天气。极限运动本身就有风险,是对人体的挑战,所以应急预案中应该有保障性的内容,比如针对包括由于突发极端天气造成的,运动员身体本身会出现哪些问题等来做相关预案。

极端天气是小尺度的灾害,事先很难精准预报,随机性比较强,所以主办方除了即时收听天气预报,还可以做的是加强对运动员身体外在因素的应对预案,比如强风、暴雪、冰雹、雷电,充分考虑到面对这些天气,运动员长时间运动后身体会出现哪些情况,必须把运动员自身的因素和外部因素二者结合起来考量。

林鸿潮:体育赛事中的应急预案在安全管理中会划入大型群众性活动,专门有相关行政法规,主要是针对两类情况,一类是暴力冲突型的,一类是其他的安全事故,其中就包括极端天气、临时搭建的设施和场所安全等。

如果说应急预案有哪些,是很难穷尽的,所以组织者要做好两个工作:一是风险评估,要去评估活动中最有可能发生和最需要防范的突发事件有哪些;二是能力调查,去调查活动的主办方和承办方的应急能力,能调动的应急资源是否有短板,如果存在短板就需要做相应的预案。

孟强:体育赛事中无论是承办赛事的场馆还是赛事的组织者,都涉及民法典所规定的公共场所管理人员的安全保障义务,或者是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的安全保障义务。体育赛事的承办方、组织方需要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因为安全保障义务履行得不好,很可能就会造成活动参与人员的人身或财产损失,甚至发生类似本次越野赛这样的大量人员伤亡的惨痛事件。

有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可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来做出判断,事前要做好准备,例如提供合适的场地、有资质的工作人员、充分的物质保障等,安全保障义务人应当对活动的全部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还要对一些发生概率较小但具有危险性的情况做好应对的预案。所谓的“预案”就是事前阶段组织者应当有一套比较完备的预案,用于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事中要维持秩序,确保活动的顺利展开,进行相关信息的通知管理工作;事后进行活动的收尾善后工作,尤其在发生人身损害时要及时展开救治求援。事前阶段的预案越详备,组织者尽到自己安全保障义务的程度也就越高深,对于各种突发状况的应对也会更加有效,也就能够更好地保障参与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一个好的预案甚至可以把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都能够涵盖到,知道出现什么情况该怎么应对。部分组织体育赛事的民间组织,预案还不太成熟,所以要让组织者逐渐培养履行法律义务的意识,逐渐完善预案;必要的时候应该请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去设计预案,活动方的主管机关、监督机关也应该提前检查、督促相关预案的完善和可执行情况。

记者

《中国越野跑运动赛事组织标准》指出,赛事组委会应提前设计备用赛道方案,因突然到来的恶劣天气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发生,致使比赛不能按原计划进行时,应保证可使用降低海拔的备用赛道,或可选用其他车辆尽可能同行的道路。

而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开跑的前一晚,5月21日22时16分,景泰县气象台就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24小时内,我县大部分地方平均风力将达5-6级,阵风7级以上,并伴有扬沙或浮尘天气,请注意防范”,预警在22日20时18分才解除。这样是不是有可能推断,有关组织者没有在赛前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的极端天气突发应急处置方案?

王宏伟:我觉得赛前应该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评估,比如往年这一地区的天气状况,可以和气象局相关部门索取,和应急局多合作沟通交流,在应急局的指导下,可以做到专业的应急预案。

林鸿潮:这个预案是否存在问题,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无法判断。如果说这个极端天气的风险是可以被识别出来的,那这个预案没有考虑到极端天气就说明预案是不够完善的;但如果说纯粹是意外事故,这种地形不应该发生这样的极端天气,以前也从未发生过,那就不属于预案的缺陷。

记者

一套完善的极端天气突发应急处置方案应该是什么样的?

王宏伟:极端天气曾经是小概率事件,但由于气候变化,概率逐渐有所增加,比如五一武汉苏州等地都出现极端天气,常发多发易发,所以主办方一定要对运动员的路线、可能出现的身体状况,结合起来做风险评估。其次,还需要根据风险评估来确定应急物资和保障措施。再次,制定预案之后,应该不时地进行演练,检验自身能力是否可以起到救援的效果。

孟强:一套完备完善的极端天气突发处置预案,应该按照轻重缓急、按照发生的概率来做一个排序。预案的设置有一个层次的,但是不代表这种发生概率小的情况就不需要考虑了。

记者

这种赛事应该提前做怎样的安全风险评估?

王宏伟:从专业层面来讲,包括三个要素——致灾因子的要素;脆弱性的要素;暴露性的要素。致灾因子就是,有哪些因素会对运动员的生命造成影响?脆弱性要素,指的是运动员身体对不利因素的承受能力。暴露性要素则是致灾因子和运动员之间的关系。

记者

现代社会中,竞技比赛、自助游、极限运动等活动的风险大量存在,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法典中的“侵权责任编”新增了“自甘风险”规则。那么,什么是“自甘风险”,马拉松越野赛是否属于“自甘风险”的文体活动?

林鸿潮:自甘风险的前提是说这种风险是作为一个有民事行为能力人所能够正常预见的。比如说跑马拉松,可能会预见体能透支等风险,但是这种极端天气的情况是参与者无法预见的,所以不应该认为其属于自甘风险。

记者

完全不可控的极端天气,成了造成21人罹难悲剧的最主要原因。不过,在这起“因局部天气突变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中,赛事组织者应该承担多少责任?

孟强:安全保障义务者的责任,并不是说要对所有的损害后果承担完全的赔偿责任,只是在没有尽到的那一部分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围内去承担责任。比如,本次事故所遭遇的天气,如果确实被有关机关认定为罕见极端天气,而组织者也难以预见和避免。在这个案件中,造成这个损害后果的是极端天气,我们需要考虑在这样一个损害过程中,组织者有没有尽到他的安全保障义务,进而来确定组织者的责任大小。

那么,我们还是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来分析组织者是否履行了安全保障义务。目前看来,至少组织者事前准备工作是不够的,没有对选手采取防寒措施做出必要的要求,在路线规划、补给品提供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对遭遇急剧降温天气的应对措施也缺乏有效预案,这就导致一旦事故发生,后果就非常严重,因为事先没有预料,所以就没有能够及时对选手提供防寒、取暖、补充体力等方面的物质和人员保障。等待救援人员上山救援时,往往就已经造成了较多的人员受伤甚至死亡后果。

那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能够简单地说极端天气属于不可抗力,故而组织者不需要承担责任。因为极端天气本来也是组织者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预案应当涉及,事中也应当及时处理。

安全保障义务人需要在其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范围内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那么组织者承担责任的大小,要看他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程度、造成的后果、过错的大小等,应当由法官来具体判断。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丽

来源|法治日报

编辑|韩玉婷 宋胜男 丁兆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