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点一下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大概没有人会落下莎士比亚。

作为16世纪的一位剧作家,他的戏剧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喜爱与欢迎,并在接下来漫长的时间中得到了各时代最优秀作家的交口称赞,而直至21世纪,仍然有不尽的人们称其作品为天才之作,视之为艺术瑰宝,孜孜不倦地研究其中的每一个情节,每一句话。

我们好像很熟悉莎士比亚,熟悉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了某种程度上对爱情的另一种指代,在中国的知名度可以媲美本土的《梁祝》,“生存与毁灭”的问题更是张口便来,甚至于“伪文青”们都不屑于拿莎士比亚充场面——知名度太高,不够“小众”了。

我们似乎又对莎士比亚很陌生,对于很多非文艺爱好者或是攻读文学专业的人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还是有一定的阅读门槛的,读过其完整作品的人已是较小部分,而其戏剧作品又十分丰富(达三十余部),读完其全部作品的更是寥寥。

莎士比亚的四大细节 不如简单聊聊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1)

这种陌生又体现在另一个层面上:因为时间太过久远,对于莎士比亚生平的很多细节我们都是保持模糊的认知的,甚至到现在为止,这些作品是否都出自莎士比亚之手还是一个问题。

莎士比亚的四大细节 不如简单聊聊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2)

我们只能拼凑出关于他的种种片段,试图还原他的面目。他所在的时代正是伊丽莎白一世当政,当时的英国正是处于世界中心的霸主,将美洲收为自己的殖民地,一片欣欣向荣。英语尚未成熟,但此时的英国人都饱含着民族自豪感,期盼着本民族能够诞生和希腊、罗马文学一样伟大的文艺作品。

威廉姆·莎士比亚的诞生恰逢其时。时代造就了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也成全了那个时代。

他的祖父应是个自耕农,父亲凭借手套等生意发家,后来进入政府成为官员。他是家中的第三子,尽管他的两个长姐都在童年时期便夭折了。他少年时期应就读于文法学校,学习了拉丁文和一些古典文学。后来家道中落,他便辍学跟随父亲做些工,后来怀揣梦想前往大城市伦敦,从一个名不经传的演员逐渐成为了当时极受欢迎的戏剧家。

听起来是一个跌宕起伏的不错的人生剧本。

在安东尼·伯吉斯的《莎士比亚传》中曾提到,在莎士比亚刚逝世时,“在许多人看来,莎士比亚可与弗莱彻和查普曼媲美,肯定比德克尔强,是个挺不错的剧作家,但并非光照天际的不朽明星。”但在同时代的本·琼生看来,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一切时代”,是剧坛巨匠,其悲剧堪与欧里庇得斯和索福克勒斯一争高下,喜剧可与阿里斯托芬和泰伦斯平分秋色。

本琼生所言非虚。

莎士比亚的形象虽然并不能纪录片似的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无疑,他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他洞察人性,看到了生命的更深层面,并且能够用美妙的、隽永的语言将其表现出来,巧妙的情节安排让故事能够更加穿透人心。

正如歌德称莎士比亚描写的从来都是“彻底的人”,或者说伟大的作家皆如此,他们是极少数的聪敏孕育出的宠儿,他们的巧思也是平凡人通向智慧的钥匙。

莎士比亚的四大细节 不如简单聊聊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3)

阅读的鄙视链本就是可笑的,不必去纠结是否一定要阅读英文原著,是否能够全都弄懂里面的一字一句,如果你愿意,大可从生动的话剧看起,去体悟莎士比亚穿越时空的智慧与魅力。毕竟,错过莎士比亚可是一个大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