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词(891年-955年),字好谦,大名府元城(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 五代时期名将。

河北的古代名人都有谁(河北历史名人九十一)(1)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刘词于后梁末帝贞明年间从军于后梁名将、魏博节度使杨师厚麾下,以勇悍闻名。杨师厚死后不久,其 “银枪效节军”因朝廷处置不当而发生哗变。晋王李存勖趁机进军占领魏博镇,招降包括刘词在内的杨师厚旧部。此后,刘词以前晋、后唐将领的身份,屡次参与梁晋争霸之下的战役,史称“两河之战,无不预焉”。

后唐同光年间,刘词凭借军功,升为效节军使,又转任剑直指挥使。后因得罪权臣,刘词被贬为汝州小校,滞留十余年。

后唐清泰年间,后唐末帝下诏命各镇选取骁勇善战者补充至禁军,刘词得到机会,被选为禁军军校。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东都(今河南洛阳)巡检使张从宾发动叛乱,杀皇子石重信、石重乂,据汜水关以拒官军。后晋高祖石敬瑭派奉国都指挥使侯益、护圣都指挥使杜重威率军五千进屯虎牢关,刘词亦随军出征,于汜水大破叛军万人,张从宾落水身亡。他又随招讨使杨光远北定邺都(河北大名县西北),平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光之乱,以功升任奉国第一军都虞候。

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五月,安远军节度使李金全拒绝移镇,引南唐入援,据安州叛乱。刘词奉命随安远军节度使马全节出师讨伐,破南唐军一万余人,收复安州,因功再升为奉国都校,累加为检校司空。

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十一月,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叛乱,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亦起兵响应。刘词又随天平军节度使杜重威在宗城(河北威县东)大败安重荣。待到包围镇州(成德军治所,今河北正定)时,刘词亲自登上云梯,身先士卒,以“先登”之功被任命为检校司徒、泌州刺史。

镇州之叛平息后,刘词又任襄州(今湖北襄阳)行营都虞候,参与围攻襄州(山南东道治所)。襄州被攻克后,刘词凭借战功迁为泌州团练使,又改任房州团练使。在一年多的任内,他为政宽容,使百姓都感到便利。

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后,刘词再任奉国左厢都指挥使 ,遥领阆州防御使。刘词参与讨伐叛乱的成德军节度使杜重威。每次战斗时,他与同为奉国右厢都指挥使得王殷都率先力战。杜重威投降后,刘词因功被加为检校太保。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三月,河中节度使李守贞自称秦王,与凤翔、永兴二镇一同发动叛乱。 后汉隐帝刘承祐先派天平军节度使白文珂等围攻李守贞,但各军只分驻于潼关、同州、咸阳等地。唯一逼近长安的大将郭从义、王峻又势如水火,互相交恶,使得平叛进展缓慢。八月,刘承祐命枢密使郭威西征,总统诸军。刘词被任命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兼河中行营马步都虞候,遥领宁江军节度使,参与对河中李守贞的围攻。

郭威抵达前线后,召开军事会议,在会上采纳了镇国军节度使扈彦珂的建议,决意先攻李守贞,再破其余二镇。经过郭威的部署,后汉军以三路包围蒲州(河中镇首府,今陕西永济),郭威自陕州进军,刘词与白文珂自同州进军,昭义军节度使常思自潼关进军。刘词首先攻克蒲州外的险要之地蒲津关,得以在黄河西岸立营,常思、郭威分别于蒲州城南、城西立营,后汉军对蒲州形成了合围之势。

后汉乾祐二年(949年)正月,郭威西行,以迎击援救凤翔镇的后蜀军。蒲州守军闻讯后,派骁勇之士一千余人,沿黄河南行,分三道袭入河西寨中。刘词不为所动,整军迎击,大败叛军,斩首七百余级,“自是(李)守贞丧胆,不复有奔突之意”。 四月,蒲州城中粮尽,李守贞的数次突围都遭遇失败。七月,郭威、刘词等破蒲州,平河中之叛。 刘词在战后得到郭威表荐,以功拜镇国军节度使。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郭威建立后周政权,刘词被加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刘词获加官检校太尉,郭威驾崩,其养子柴荣即位,即后周世宗。北汉世祖刘崇闻讯后,趁机联合契丹南下,进逼潞州。柴荣率军亲征,刘词则从镇所出发,领军参战。

三月,后周军于高平县南的高原与北汉军展开决战。但战斗方才进行,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便首先败退,擅自南逃,使得东厢步、骑军大乱。柴荣被迫亲自率领骑兵临阵督战,后周军受到激励,奋勇向前,大败北汉军。

而刘词正率军赶赴高平,在途中遭遇南逃败军。樊爱能等人劝阻刘词说:“我军已败,不必再前进了。”刘词不听,仍疾驰北上,于日暮时分及时抵达,与后周军主力会合,彻底击败了企图顽抗的北汉军一万人,临阵斩杀北汉大将张晖、枢密使王延嗣。 战后,柴荣对刘词颇为嘉赏,命他为随驾都部署,又授河东道行营副都部署。七月,刘词改任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行京兆尹。刘词虽为武将,但从不以苛政扰民。不仅如此,他还能够知人善任,出任永兴军节度使时,刘词相继征辟赵普、楚昭辅、王仁赡等人为幕僚,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北宋的重臣。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冬,刘词因病在京兆府(今陕西西安)逝世,享年六十五岁。朝廷追赠中书令,赐谥“忠惠”。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