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电影市场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商业片、文艺片、故事片等,我个人对故事性较强的文艺片比较感兴趣这种电影代入感较强,很容易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好像听一位长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并伴随主人公一起体味生活的中的酸、甜、苦、辣可惜的是现在的这个类型的电影数量不少,但精品不多前不久我看了《浮城大亨》后,一下找到一种久违的感觉,我一口气看了两遍,后期又看了几遍,当我回味影片中哪些深深触动我的一个个情节以及一幅幅画面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浮城大亨简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浮城大亨简介(浮城大亨一生浮沉)

浮城大亨简介

现在中国电影市场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商业片、文艺片、故事片等,我个人对故事性较强的文艺片比较感兴趣。这种电影代入感较强,很容易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好像听一位长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并伴随主人公一起体味生活的中的酸、甜、苦、辣。可惜的是现在的这个类型的电影数量不少,但精品不多。前不久我看了《浮城大亨》后,一下找到一种久违的感觉,我一口气看了两遍,后期又看了几遍,当我回味影片中哪些深深触动我的一个个情节以及一幅幅画面。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浮城大亨》沿着布华泉(洋杂)从出生伊始到成为香港业界大亨的成长历程展开,讲述了他在各个年龄阶段所遭遇到的各种挫折与磨难。他在童年时代,由于中英混血儿的样貌,和周围的人长的不一样,被青梅竹马小表妹叫做“洋杂”或是鹦鹉鱼,少年时期,开始有朦胧的自我意识时,不想让别人把自己看做 “异类”,就开始偷偷用黑色染料染黑自己的头发。还在少年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下,顶撞父亲的东家说自己不是“洋杂”是布华泉,结果招致父亲一顿毒打。长大后,为了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在外求职时,想要得到自己心仪的办公室打杂工作,不惜委曲求全,无奈接受被英国老板叫做“半生熟”,这个极具侮辱性的称呼。工作后,自己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成为业务上骨干,还要忍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一次次被英国人上司剥夺的无奈,直到有一次临危受命,替称他为“半生熟”的英国人上司收拾烂摊子,才得到了崭露头角的机会,慢慢成长为英国人在香港的帝国东印度公司的顶梁柱,进入公司核心圈,被英国人上层社会接纳。也因成为香港华人中的佼佼者,被香港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一时名声鹊起。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他总是处处隐忍,时时勤于学习,靠着自己的努力,帮着养母成撑起一个家。在帮助6个弟弟、妹妹成家成家立业后,还将养母接到身边颐养天年,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责任担当的男人形象。

《浮城大亨》的主人公布华泉(洋杂)成长经历,是香港华人的奋斗过程的典型个体的呈现,也显示出了香港华人他们这个群体勤奋、隐忍、吃苦耐劳的性格。也同时映射出香港从一个小渔村一路筚路蓝缕发展成为世界级大都市的过程,也是这一群人共同奋斗的结果。主人公布华泉的“洋杂”称呼也似乎在某种意义上折射出香港这个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多元文化的属性。影片第一层讲述一个人的成长历程,第二层记述了一个城市的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以及最后的回归。第三层通过促进的城市的发展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文明人物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展现出一个多元、包容、立体的多元文化的城市形象。多层次的体现,让这部作品内容丰富而饱满。

影片故事情节非常感人,电影画面也像油画一般唯美,剧中人物刻画得也非常鲜活、灵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是主人公布华泉,从小时候因小表妹说“他阿娘不是他阿娘”而拌嘴,到少年时期与阿爸东家顶嘴后被打,以及被歧视他的帝国东印度公司英国上级叫他“半生熟”默认的态度,最后到坦然告诉女业主菲安自己是 “鹦鹉鱼”,从强烈的反抗、抵触到后来的默许,最后坦然接受。以至于最后功成名就后,内心深处的纠结与迷茫伴随整个成长过程,时常反问自“我是谁?”隔着荧幕都能够感受到一个从卑微中成长起来的男人的痛苦,令人心痛,让人心酸。

另外主人公布华泉从看见阿东牧师送的镜子上字感觉好奇,到小学认字班去认字,去教会街道福利院半工半读,进了帝国东印度公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给观众呈现出一个勤奋好学,不向命运低头顽强抗争的形象。

还有在父亲出海意外身亡后,用稚嫩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帮人带孩子、挑米、背背抗抗搬东西,每天打几份工,养母心疼地说一定很辛苦,他却说不辛苦。从帝国东印度公司从办公室杂役,机修工人,到图纸设计人员,最后成为公司唯一一个华人大班。让人看到一个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男人形象。

小时候与小表妹过家家,看到小表妹远去的船,就默默地爬上桅杆眺望,期待早日归来。到了青春期后,决心上岸挣钱,答应给心上人阿娣打一只金耳环。面对上流社会的菲安主动表达爱意时却不知所措。在菲安的教导下,学会关心妻子,给妻子买了新的助听器带上,并唱起疍家人的情歌“买包花针随路撒,花针易找妹难寻,阿妹呢?” 让人们看到一个单纯、真诚,只知道用行动表示,而不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的疍家人。

从以上几个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展现出主人公布华泉这样一个在殖民文化下的个人成长,也是香港华人群体的不屈的奋斗的呈现。

另外一个是布华泉的养母,由于流产后害怕以后无法生育,但看到是混血儿的洋杂,心升犹豫,但母爱的天性,让她不忍舍弃。看到丈夫下狠手暴揍孩子,养母护犊情深跟丈夫大吵。当无法维持生计,去向远房的表舅借钱时,让大妹给几个弟妹用水打理妆容,说我们不是要饭的,以此来维护最后的尊严。当把一个个孩子送出去后,听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她也声泪俱下。为了重新把孩子们聚拢起来,她从目不识丁一个文盲,努力学习,一次次去考船主牌。后来在牧师和布华泉的的帮助下,带领孩子们出海打渔,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孩子长大后,上岸成家立业了,当劝她上岸一起住,却不想在拖累孩子。并将生母留下的金耳环交给布华泉,说阿泉是个好孩子,帮助弟弟、妹妹成家立业,你生母命苦,没有得到你的孝敬,我得到了,太多了。但布华泉却默默将生母留下的金耳环戴在养母的耳朵上,把头轻轻靠在养母的肩上,表现出一个放下所有伪装和戒备,经历了心酸和委屈的孩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在养母的葬礼上,才知道为了给自己找到生母,养母经常参加教会慰问养老院的慈善活动,每到一个养老院,就让人辨认耳环,打听他生母的下落。看到这一幕禁不住潸然泪下。影片通过这些画面给我们呈现出一个在生活在社会底层,努力向命运抗争,具有善良、坚韧、自尊、倔强、不向命运低头、取舍有度、有着博大的胸怀母亲形象。

影片中布华泉用唐代诗人罗隐的诗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作为养母辛劳一生的总结,但我更想用泰戈尔的诗句“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来赞美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影片中另一位女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影响。她是香港的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投资方代表菲安,是一位出身名门,受过良好教育,做事干练、泼辣的商场女强人形象,她一出场就语惊四座、先声夺人,毫不客气指责香港的帝国东印度公司的负责项目英国人的无能,说他是是个尸位素餐的大便。当布华泉接替英国人上司收拾烂摊子,并且提出巧妙、实用、高效的方法来解决棘手问题后,菲安一扫初期的盛气凌人不可一世高傲的态度,对这位继任者充满了好奇。从她身上透射出强大的气势,没有任何外力能够磨灭她的棱角,似乎她浑身上下洋溢出的才华,可以任性地让全世界都绕着你转。充分表现出这位女性身上嫉恶如仇、爱憎分明、敢说敢干的性格。

在菲安跟布华泉一起合作后,又呈现女强人热心助人、善解人意的另一面,当布华泉坦诚告诉她自己的卑微的出身,以及有社交恐惧的时候,她没有表现出她作为上流社会的傲慢与轻视,相反她放低身段像一位老师教学生一样,热心帮助布华泉在着装、社交、礼仪方面不断提升,并且在帮助过程中,也被布华泉真诚、勤奋好学、坚忍不拔性格深深吸引,大胆地表达爱慕之情,在没有都到相应热烈的的回应后,仍然大度教导他,对待自己的亲人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也非常喜欢这个个性鲜明敢爱敢恨女性,或许是从她骨子渗透出来的优雅、自信、知性极具吸引力,在到布华泉家中,礼貌而不失亲近地照顾到每一个人,尤其是在她上车那一刻,那优雅的身姿,妩媚动人的笑容,浅浅的酒窝,一双饱含深情的眼睛,让人迷恋,实在是太过动人。在宴会上,那楚楚动人而专注的眼神,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万般柔情,画面如诗、如画一般美丽,入情入景,动人心弦。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人物以外,还有一些对布华泉同样产生影响的人物。像基督教牧师阿东,是他把布华泉引上读书识字这条路,而且阿东牧师总是在布华泉一家最困难的时候给与帮助,凸显出一个宗教布道者的博爱与善良。

还有养父的东家张先生由原来的财大气粗,在布华泉的面前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到后来时代变迁导致破产后,表现出卑微而讨好的神情,让人感觉到世事无常,世道轮回的感觉。

表叔在布华泉养母的一家人山穷水尽,向他借钱之时,所表现出的冷漠无情,表现出来香港社会在高度商业化后,人与人之间浓重的利益管关系现实,不免让人感受到世态炎凉。

影片后面有一个情节让人五味杂陈,当香港回归后,一对从内地到香港旅游年轻情侣,看到布华泉混血的外貌,误认为他是外国人,那个操着一口东北口音的男青年,用它蹩脚的英语问路,没想到布华泉用中文回答,男青年夸他汉语好。这个尴尬的场面也映射出布华泉内心深处的纠结和渴望——认同感与归属感。

影片通过布华泉这位香港水上人家(疍家人)的混血后代,以及他的养母、养父、阿东牧师等,这些不向生活低头极具个性的人物的塑造,表现出人物不但有血有肉,而且有特点有人文情怀。由于影片改编于真实事件,因此情节更加真实感人,直抵人心。

影片不仅讲述了一人的成长经历,一个家庭的聚散离合的故事,还将香港从一个小渔村,逐步发展国际大都市的过程展现出来,还将香港发展过程中重大历史事件穿插其中,让影片增加历史的厚重感。

“东方之珠整夜未眠, 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船儿弯弯入海港 回头望望沧海茫茫,东方之珠拥抱着我, 让我温暖你那沧凉的胸膛”,《东方之珠》这首歌唱出香港这个受尽屈辱的 “孩子”渴望母亲温暖的怀抱的眷恋之情,也是影片主人公布华泉(洋杂)一生的真实写照,让人只有一种感受,心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