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色青翠莹润、如冰似玉的晚唐五代越窑青瓷,拥有“秘色瓷”的美誉,它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淡雅、内敛的民族气质,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千古秘色瓷的神韵,当代越窑青瓷精品如何精彩重现?
5月19日,“唤醒千古秘色瓷”——越窑青瓷施珍艺术作品展暨新书首发式于广州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举行,国家级非遗项目“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省级传承人施珍创作的当代越窑青瓷精品,令观众真正领略到“千峰翠色”的魅力所在。
将展出60件越窑青瓷精品
这次展览是施珍从事越窑青瓷创作和传承工作三十余年来在广东首次推出的个人作品展,以“唤醒千古秘色瓷”为主题,展出了施珍所创作的花瓶、盘、茶具等60件(组)越窑青瓷精品,包括代表作品《上林随想》《上林秘色——法门瓷缘》《吉祥鸟双耳瓶》等。展览将持续至6月7日。展览开幕当天,施珍所著新书《上林随想——我的陶艺之路》同步举行了首发仪式。
“施珍的作品非常具有辨识度,从传统里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她在丰富越窑青瓷的表现手法、视觉形式、审美内涵、时代价值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广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民辉说。
“我的家乡上林湖一带是隋唐五代越窑青瓷的核心产区,文献记载‘秘色瓷初出上林湖,唐宋时置官监窑’。因为历史更为悠久,越窑瓷以素为绚,以含蓄为美,以明净为纯粹,和潮州瓷、广彩瓷的审美趣味明显不同,代表着江南文化的清雅,区别于岭南文化的热忱。”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施珍介绍说。
这次广州展览,施珍携来多件代表作品供观众赏析。《上林随想》通过湖、水、山与人的互动形成虚实相生的多重境界,产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富有东方诗意之美,表达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上林秘色——法门瓷缘》则以越窑青瓷的发源地——慈溪上林湖古窑址出土的胎泥为材质,器型以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法器为基础,以1:1比例复原烧制。整套作品由瓷碗、盘、碟及瓶组成,通体不尚刻划,追求造型与釉质的美感,突出古朴、典雅的意韵。
而以《上林秋色》为代表的“多彩幻境”系列作品,则突破了传统越窑青瓷的单色釉技艺,通过青瓷加彩的现代美术观念,借助1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和独特的施釉方法,以多彩的秘色釉表达了新的审美追求。
让秘色瓷重现光华
越窑青瓷是中国的母亲瓷,早在东汉时期就烧制出成熟的瓷器。晚唐五代的越窑青瓷精美绝伦,声名远播,拥有“秘色瓷”的美誉。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掘出土了13件秘色瓷实物,揭开了流传千余年的秘色瓷谜底,也为秘色瓷的鉴别提供了最早的标准器。
越窑燃烧了一千年,又寂灭了一千年,越窑秘色瓷技艺失传已久,曾是千年之谜。而对于施珍来说,“复原秘色瓷,让秘色瓷重现光华,这是我对传统的敬畏、继承与坚守。”
少年时期,施珍就跟随景德镇陶瓷学院创始人之一、三爷爷施于人教授学习陶瓷,随后回到家乡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畔,创办上越陶艺研究所,并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先生学习青瓷技艺。
多年来,她扎根于上林湖畔,投身国家级非遗项目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发掘、复原和保护、传承,做出了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几乎一模一样的秘色瓷,让“无中生水”“类冰似玉”的秘色瓷重现光华。为此,余秋雨教授曾给她写下“唤醒千古秘色瓷”的赠句。
其代表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博览会特等奖和金奖25项,《缠枝玲珑双耳瓶》获浙江省民间文艺最高奖“映山红奖”,作品《上林随想》被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南方 记者】洪钰敏
【作者】 洪钰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