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古尔县(轮台县布古尔)(1)

轮台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区内的一个县,过去叫《布古尔》,《布古尔》,一作玉古尔,即今新疆轮台县,清道光《新疆识略》卷3库车;布古尔台,一百二十里至洋萨尔台,又《拉失德史》记作《塔尔布古尔》。

轮台被称作《布古尔》、又作玉古尔,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于此置轮台县,即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

今日的轮台,就是过去的《布古尔》又作玉古尔,系汉代轮台之地,清初为准格尔袭居之。其地东接焉耆,南临塔里木河,北抵大山,西连库车。乾隆二十四年(1759)徒多兰维吾尔人居此,设阿奇木,伊什罕等伯克共10员,隶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光绪八(1882)置布古尔巡检,隶喀喇沙尔直隶厅,二十八年(1902)升格为县,改称轮台县,隶焉耆府,今仍称焉耆县,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布古尔》系《布日古德》演化后的简称,《布日古德》即《布日固德》是标准的蒙古语,然而《布古尔》却在维吾尔语中广为流传,《布古尔》是维吾尔语对轮台县的别称,有时泛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布古尔》是维吾尔语借用《布日固德》蒙古语演化后的形客词语,蒙古语《布日固德》意思是雄鹰,秃鹫,鹰雕等飞禽猛兽、蓝天霸主,雄鹰被蒙古族视作民族英雄的象征,有许多地名或人名均被命成为《布日固德》。

《布古尔》古地名流传至今,广泛被维吾尔民间口口相传,有时叫《布古尔斯》,但有时也叫《布古尔台》,被人们口口相传的《布古尔》就是今天的轮台县,轮台县有个自然村,就叫《布古尔墩买里》,

布古尔县(轮台县布古尔)(2)

在“丝绸之路”的古道上,自古以来都设有众多的邮传机构。千百年来,这些邮传机构为传递军令情报和官方文书,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古代的邮传,是指传递文书、军令-供往来人员食宿和车、马等交通工具的“驿站”。

邮传驿站到了清朝又有了新的变化,清政府把各省内所置的邮传机构叫做“驿”,把专门为军事情报而设置的邮传机构叫做”站”,而且把设在新疆、蒙古边疆一带的邮传驿站则称之为“军台”。在新疆境内,清政府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天山南北“丝绸之路”南、北、中三条古道为主干线,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邮传驿站军台。

《布古尔台》在清代是轮台县“驿、站、卡伦、军台”的代称,“卡伦”即哨所、亦作喀伦、卡路、喀龙,为“台”或“站”的满语音译,“卡伦”由于任务、作用,设置地点的条件不同,有多种形式,如战时“营前卡伦”(边关要隘处)设置的官兵了望戍守,并兼管税收等事务的地方叫“卡伦”,也叫作“军台”,在轮台设置的“卡伦”军台”叫《布古尔台》,《布古尔台》设在丝绸之路主干线,处在古道中段的地理位置上。

由于“轮台县”的地理位置特殊,清政府除了设置“卡伦”军台外,还专门在此地设置了《戍守屯垦》的邮传机构,“驿”,它不但负责省内邮传,还要负责方圆多处“卡伦”“军台”的日常生活物资供需,除此之外,也为丝绸之路中西贸易途径此地的众多商贾们提供了便利。

布古尔县(轮台县布古尔)(3)

在 “驿站”里有相当一部分能工巧匠,尤其是农具铸造,犁铧翻砂等技术的巧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技能特长,在当时的生产应用中,由于产品优良,技术先进、并有独特的应用效果,不但解放了生产力,节约了劳动成本,还提高了经济效益,得到人们欢迎,并广泛推广使用,“驿站军台”巧匠们生产的这种犁铧,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布古尔斯》。

《布日古德》经过长时期各族群的音译演化,形成保留到今天音为《布古尔》,当我们听到有人说到此音译时,便知道是在说“轮台”的古地名别称。

当我们听到有人说《布古尔台》时,便知道他是在说:轮台县在清朝时的“卡伦”驿站军台”。

当我们听到还有人说;《布古尔斯》时,便知道他是在说;轮台县在清朝时期“驿站”里那些能功巧匠铸造的农具“犁铧”,是一种木干柄弯曲,短头铁铸扁平的犁,主要用途是耕地。

在清代轮台“驿站军台”里的将士和能工巧匠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名字就叫《布日古德》,雄鹰《布古尔》。

“驿站军台”的将士们在戍守、伦防、换防的过程中,其中就有家族群体、部落姓氏,群戍群防、群伦群换的现实情况。

如;索伦部达斡尔营“布库尔”姓氏,

布库尔、博库尔、博阔尔,读音作bù kù ěr(ㄅㄨˋ ㄎㄨˋ ㄦˇ),满语为Bukur Hala。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明朝时期达斡尔鄂嫩部布库尔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明朝时期达斡尔族鄂嫩部布库尔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志》记载:达斡尔族布库尔氏,亦称博库尔氏、博阔尔氏,实际上是达斡尔族鄂嫩部的一个分支。

鄂嫩部,是达斡尔族中相当古老的部落,以所居地黑龙江上游北岸支流的鄂嫩河为部落名称,成为达斡尔族中最原始的姓氏之一,后分衍有许多分支,诸如博阔尔浅氏族、坤奇莫氏族、阿谢金氏族等,布库尔氏就是博阔尔浅氏族中的一个成员家族,以具有开拓精神著称。

由于布库尔氏是鄂嫩部的分支,因此称"莫昆"(Mongu)而不称"哈拉"(Hala),分居于博勒哩屯(今黑龙江支流俄罗斯结雅河支流托木河口北岸卡赞卡村一带),后有满族、锡伯族、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kur Mongu(布库尔莫昆),汉义"先锋"“家族”,或“家族先锋”。"莫昆"(Mongu)的汉义为“家族”,"哈拉"(Hala)的汉义为姓氏。

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执政时期的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农历4月起,满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又将一部分布库尔氏族人随索伦部迁驻新疆塔城地区(今新疆塔城霍尔果斯一带)。

在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满族、锡伯族、鄂伦春族布库尔氏多冠汉姓为卜氏、库氏、博氏、达氏、鄂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布库尔氏复姓是达斡尔族、满族、锡伯族、鄂伦春族共有姓氏,今仍在称呼使用,亦多汉化为卜氏、库氏、博氏、达氏、鄂氏等,分别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齐齐哈尔、莫力达瓦、塔城为郡望。

新疆伊犁地区的达斡尔族、锡伯族人,主要源自清朝"索伦部",是明末清初出现的民族名称。

清乾隆年间,一部分索伦官兵及其眷属被调迁驻伊犁,组建索伦营。起初,索伦营基本由鄂温克和达斡尔族组成,后来加入锡伯族成份。

“索伦”一词出自满语,汉义为“先锋” “射手”和“请来”之意。索伦部官兵因性格彪悍骁勇,往往被满蒙八旗的旗主集中编练为精锐,他们的战斗力强于其它。

现新疆塔城地区的达斡尔族和霍城伊车嘎善锡伯族乡的锡伯族和达斡尔族就是清朝索伦营的后代。

西迁伊犁的索伦营军民,被清朝编入八旗后,大部分被调天山南北驻防,一部分披甲当差,另一部分则为清政府承担贡貂官差而被称为"布特哈索伦"和"布特哈达斡尔",有时被统称为"布特哈索伦"。

清朝乾隆年间,新疆重归统一,伊犁需要派兵驻守。因此,清政府在考虑调遣携眷锡伯、察哈尔和额鲁特蒙古、满洲官兵的同时,又考虑和决定自黑龙江抽调一部分索伦官兵携眷迁驻伊犁。

索伦官兵抵达伊犁后,伊犁将军根据他们的谋生方式,将其安置于霍尔果斯河两岸周围从事游牧(后来部分人习耕种,从事农业),并组建了索伦营,成为伊犁四营之一。

进驻新疆的索伦部营都是清朝的八旗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驻守卡伦、定期巡边、履行“驿站和军台”的巡防御守军事任务和屯田垦地劳役义务。

索伦营大多数“卡伦军台”的驻守官兵将士们,他们基本上都是来自同一个家族部落中的多位亲人组成,有兄弟姐妹,父母叔叔,以及其它近亲们,就是家族部落驻守“驿站军台,说到这,大家也就明白了,他们的家就是“驿站”,他们的工作就在“军台”,任务也就不用在说了。

说了这么多,还是言规正传吧!我们己从睡梦中觉醒,从尘埃落定的泥土里寻找,从流失岁月的历史中嗅觅,从潮湿阴暗的角落里探索,从广袤荒凉的戈壁里挖掘,我们精神可佳,值得骄傲。

在历史上的轮台,曾经有几个被天地遗忘,被风雨摧残,被荒漠掩埋。被历史丢失的文化坐标,功夫不负有心人。

1.“布日古德”,

2.“布古尔斯”,

3.“布古尔台”,

4.“布库尔”

5.“布古尔”,等等历史象征,又辛好被正在关心它的人们,搜索探寻发现,追踪抢救挖掘,最终整理出这个可喜可贺的宝贵成果,为轮台县的历史增添了有理有具的文史或浓墨重彩的辉煌,也做出了应做的贡献。

王瀚声

2021年2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