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驿城址

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十里河街道65中学校里,2013年被沈阳市文物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城墙已经破败不堪,亟待保护,只是能隐约可见城墙围成的一部分轮廓。破败成只剩下这两堆夯土的城墙西南角,却已经算是该城至今最完好的部分了,文物部门在此立碑。但除了立碑和界桩外,没有任何的保护的设施城址周边有大量精工打磨的大块石灰岩石制建筑构件散落于民间,用于村民砌墙或做门墩使用。出产这样的材质的石材最近的山里也距此处十几公里,这样体量较大的石材也应该是重大建筑才会使用。

十里河街道办事处位于沈阳和辽阳之间,早在明清时期就是辽沈相互交通的一个驿站——虎皮营驿城,俗称虎皮驿。虎皮驿位于今沈阳市苏家屯区十里河街道十里河村南,沈阳市第六十五中学校址,距离沈阳和辽阳各30公里。从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至清朝末期,虎皮驿历经600多年风风雨雨,一直作为明清两朝交通驿站,也是交通于辽沈之间的休息停宿最佳场所。

在明代,在东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设立了多条驿道和星罗棋布的驿站。这些驿和驿站,宛如游龙,丽若明珠,将整个东北地区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整个东北地区被统一到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以北京为中心,组成全国交通网。明朝初年,随着辽东用兵运粮,江南、山东等地满载物品的船队,沿着辽河而上,直达开原附近的老米湾(今开原西文沟子村),有的则在旅顺口登岸,陆路北行到达都司治所。旅顺口,元朝称狮子口,明朝时改称旅顺口,据说其含义有两个,一是取旅途平安顺利;一是取此地旅程为最方便之顺路,旅顺口从此日益繁荣。

辽代驿道(曾经在襄平辽阳)(1)

辽代驿道(曾经在襄平辽阳)(2)

辽代驿道(曾经在襄平辽阳)(3)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辽南驿路建立。其中,辽阳定辽前卫驿城有三座,即在城驿、鞍山驿城、虎皮营驿城。虎皮营驿城,距辽阳城和沈阳城各六十里,处在这两地的中间点上,由此,明代取址为驿,虎皮驿成为连接沈阳与辽阳的重要驿站。虎皮营驿城的具体地点,在今十里河车站附近的土城子,在此发现了虎皮驿城门石额,石额现存沈阳故宫。

明代的驿站凡六十里或八十里设一站,各驿站配属畜力、车船、脚夫因地制宜,冲要处的驿站配属马匹或驴三十至八十匹,非冲要处的驿站配属马匹或驴五至二十匹。马匹分上、中、下三等,上等马配粮一百石,中等马配粮八十石,下等马配粮六十石,通过验民田粮将驿站费用摊派之民家,如遇不足者则多户为之筹粮。视事之缓急派给上、中、下三等马匹。每驿遇有宴请接待,日给公粮五升,接待过客则给公粮三升。

明代递运所可载米十石的大车,设脚夫三人,配牛三头、布袋十条;可载米三石的小车,设脚夫一人,配牛一头。脚夫选民粮十五石者充之,如遇不足者则多户合粮为之筹粮。脚夫每人出牛一头。

《盛京通志》记载:“十里河城。(盛京)城南六十里,周围一里一百三十步,南一门。即明之虎皮驿。”据《盛京通志》和《东北古代交通》载:盛京(沈阳)驿站交通乃有清一代以盛京为中心,通往山海关、开原、凤凰城、法库、兴京(新宾)、金州等6条大道,形成网络,对传送命令、飞报军情、转运军需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盛京至山海关这条道路为大干道,沿途共设13个驿站;从盛京至开原设3个驿站;盛京到凤凰城驿道设8站,依次为虎皮驿站(沈阳十里河站),迎水寺站(今辽阳东北20里迎水寺),浪子山站(今辽阳东南60里亮甲山),甜水站,连山关站,通天堡站,雪里站至凤凰城站,向南可达朝鲜;从盛京出法库门至黑龙江;从盛京到兴京的驿道设3站;从盛京到金州的驿道是一条古道,一路经辽阳、海州、盖州、复州至金州,历代相沿。各驿之间的里程最多80里,最少40里。

明朝驿站归布政使管理。清承明制,设盛京将军按盛京特别行政管理。据《清代六部成语词典》兵部条载:清制,凡官员、兵役因差驰驿者,必持兵部发给邮符。所谓邮符分两种,一种为“堪合”、一种为“火牌”。填明应给夫马车船数目。官员由京出差发给“堪合”,按级别待遇,陆路给坐骑、从马、引马、包马;水路给船夫。兵役由京出差发给“火牌”,以此向沿途驿站领取口粮,沿途驿站查验“火牌”后,按规定接待供应。

日本人曾根俊虎在《北中国纪行清国漫游志》一书中具体记述了1875年7月4日至8月9日,在天津至盛京之间的游记,实际上是军事侦探的记录。记载:1875年7月24日,拂晓四点零七分出发。经过沙河村、张兴店、十里河村等村落,九点半抵达大烟台休息时,正好有一队骑兵往辽阳方面奔驰而去。其人数九十,其中看似将校的人有七八个,兵皆携枪,一如前日所见之兵。十一点辞别该村,渡过太子河,抵达辽阳城。从前日通过的小门进去,顺着市街曲折而前,出了西门,一直走到城外街道人家尽头,在一家叫做庆店的旅店住下。此日大晴天,暑气稍强。行程九十里。先前经过的十里河驿站,路旁有两座庙。庙的围墙上横刻着“虎皮驿”三个大字,左右还刻有“万历某年某月重修”几个小字。我想大概十里河在明代称为虎皮驿。

在努尔哈赤八旗兵的进攻下,明朝江山风雨飘摇,萨尔浒一战,八旗兵以少胜多,打出了威风,吓破了明朝上至皇帝下至臣子们的胆,万历皇帝在严惩辽东原总兵李如柏和杨镐之后,派熊廷弼主持辽东军事,收拾辽东残局。

熊廷弼到辽东,派佥事阎鸣大去前线察看军情,阎鸣大刚走到虎皮驿,听说努尔哈赤来了,竟吓得大哭而回。熊廷弼不再派人,而是以英雄的胆识和勇气,亲自到虎皮驿察看,虎皮驿留下了这位辽东经略熊廷弼的足迹和身影。

《清太祖实录》记载, “天命六年(1621)三月庚申,率众长驱,以取辽阳,议定。即前进至虎皮驿……”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赤率兵在辽沈地区长驱直入,计划攻打辽阳。

攻打辽阳,必先攻下虎皮驿。天命六年(1621)三月十八日,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兵进至虎皮驿,明朝兵民都弃城逃走了。努尔哈赤即在此扎营。明军侦卒急驰告辽阳城守文武官员:“满洲大兵已取沈阳,援兵尽散。今又来攻辽阳,弥山亘野,莫测首尾,已营于虎皮驿矣!”守城官员大惊,于是,决太子河水,注入城壕里,关闭西闸。沿城墙排满枪炮火器,四面守御。

三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攻陷辽阳。继而迁都辽阳城,实现了他进兵中原前的准备。虎皮驿成为后金的属地,继续完成着它交通要地的使命。

一转眼到了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从而拉开了沈阳“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序幕。

天命十年(1625)春,努尔哈赤不管满朝文武的反对,从辽阳出发,一路向北,于黄昏时分到达虎皮驿,见驿城完好,设置完备,正值沈阳至辽阳之间,逐命令随行人马全部下马在此过夜,虎皮驿成为后金迁都路途的驿站。这一次迁都,虎皮驿再次被拉进历史的视线。

作为明清两朝交通驿站,虎皮驿城商贾如云,一个周长仅为600多米的驿城就挤满了大小商铺几十家,虎皮驿城内拥有土水井20多眼。

往事如烟,虎皮驿已经变成了十里河镇,一个发达的城镇!如今,虎皮驿残存的墙土和古驿路似乎在诉说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伟业,一段段亘古不变的往事。作为了解辽东驿站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场所,如果能够重建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也会成为人们旅游的一个好去处,将是一个新的旅游名胜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