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临安邸宋朝历史背景(自古人文伤心岭)(1)

题大庾岭北驿

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我们之前赏析了宋之问的《渡汉江》,不知大家心中有没有感到过奇怪,这首诗明明是诗人渡过汉江的时候写的,名字也叫渡汉江,可是诗的第一句却是“岭外音书断”,为何是岭,而不是江?

因为这句诗中的“岭”在文化上是有特指含义的。这里的岭指的是“大庾岭”,自古文人的伤心岭。

唐代文人遭遇贬谪流放岭南,大庾岭是必经之路,在唐代,大庾岭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也是文化上的分界线,是文明与蛮荒的界限。山的这边是帝国,是中原,山的那边,是瘴疠,是蛮荒。

柳宗元过大庾岭的时候写到“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在当时人的心中,过了大庾岭,就是天涯海角,九死一生。

题临安邸宋朝历史背景(自古人文伤心岭)(2)

宋之问得知自己要过大庾岭,写到“丹心江北死,白发岭南生。”诗中的颓废绝望之意,即便是隔着千年之后的纸张也能感受的出。

杜审言过大庾岭的时候说“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几乎所有的唐代诗人,过大庾岭时,心中都充满了绝望。

大庾岭,是唐代文人的伤心岭。即便是几百年后的苏东坡,如此豁达开朗的性格,过大庾岭的时候也感叹道“今日岭上行 艰险未敢忘”。所以大庾岭已经成为了失意、贬谪的象征,过了大庾岭,便是天人永隔,音信断绝。

神龙元年,宋之问被贬谪钦州,度过大庾岭时写下这首诗。大庾岭南北气候差异极大,南边的梅花落下时,北边的梅花才刚刚盛开,传说即便是大雁飞到大庾岭,也以为是到了天地的尽头,掉头往回飞。宋之问想到自己这一去生死未卜,不禁泪如雨下,写下了“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题临安邸宋朝历史背景(自古人文伤心岭)(3)

一岭之隔,便与中原咫尺天涯。南飞雁到了这里都要往回飞,我却要继续往前走,不知何日才能重回中原。

诗人出发时,时已黄昏,江水落潮,宁静到寂寥;丛林间瘴气缭绕,空幻迷蒙,在孤独迷离的氛围中,诗人小心翼翼地吐露着心中的期望,希望明天登上山岭回望的时候,还能再看一眼江南的春色。

可是前路茫茫,何时得归?即便是明朝望得见陇头的红梅,也望不见长安,望不见家人。音书断绝的痛苦和绝望;去国还乡的无助和惆怅;都在峰顶回望时达到顶峰。

每一位遭遇贬谪的诗人,经过大庾岭时,只怕都是这样的心情,正是这种一代又一代的共鸣,投射在大庾岭上,让大庾岭成为有特殊意义的文人伤心岭,成为贬谪之路的代名词,所以宋之问明明渡得是汉江,开头却说“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