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听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汉语成语吧,以前我从字面上理解,认为是人如果不为自己打算考虑的话,天理不容。甚至因为这个自以为是的理解,还在偶尔自私犯错的时候,安慰自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我必须为自己考虑,我没有什么是需要惭愧的。直到一天偶然发现,我才恍然大悟,明白自己有多么的愚蠢。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此处“为”念二声,是“修养,修为”的意思。真正含义是,如果人不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你是不是也曾理解错误呢?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的《尽心上》,孟子激烈批判的“杨朱学说”,杨子学说的内核是“为我”,经典阐释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坚持“仁义”的孟子眼中,“扬子取为我,把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为什么这个成语会被很多人在很长的时间里误解呢?
一是舆论的错误导向。在很多人眼里,或者说自私人的眼里,他们认为人若不为自己着想,就会被天地所不容。"求名当求万世名,计利当计天下利",所以人应该为自己求得最大,最长久的名和利,而不是追求蝇头小利和眼前短暂不合理的利益。这些人为自己的自私,用冠冕荒唐的借口来掩饰,期望让自己的内心好受一些,或者是少一些其他人的责备。
二是据研究表明,认为人类主体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展自己的有序化规模,或者可以理解为,主体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就是“为已”,如果主体失去了这个内在动力,任何主体就都必然会“天诛地灭”。
三是价值工程学提出了一个基本理念,即任何工程系统都希望以最少的代价来获取最大的收益。事实上,任何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系统同样希望以最少的代价来取得最大的功能效应。因此把这个基本理念拓展延伸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就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学理念:任何系统或主体都会追求可持续的价值率最大化。不难发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实际上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一基本原则最为通俗、最为形象、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
四是在我们的学习教育中,很少接触这个词语。义务教育很普遍,如果教育里没有或者很少出现,知道的人就会很少。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维,很难控制或制止他们往错误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人们误解这个词语的含义有很多原因,积累的历史问题也很持久。人们也许就能像我这样,偶然发现,正确传播。
根据这个成语的含义带给我们的感悟,我们应该怎样做?
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正确含义,我们首先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人如果不修身养性,就会被天理所不容。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自己的仪表,自己的言行,不给身边的人造成困扰,更不能给社会造成危害。就像,好听的话可以多说立刻说,不好听的话要深思熟虑后再讲,可能就是为己的一种表现吧。我们要有好的修养修为,不愧自己,不愧天地。
修养指的是一个人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通常也是一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体现。假如说,个人礼仪的形成和培养需要靠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的话,那么个人修养的提高则要靠自己。
莎士比亚说:“人生就是一部作品,谁有生活和实现它的计划,谁就有好的情节和结尾,谁就能写得十分精彩和引人注目。”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99%的努力和1%的灵感。”虽然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但是,要知道最终结果究竟如何,大部分还是要看个人努力的方向、方法和努力的程度,去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和素质的方方面面。具体怎样提高自己的修养修为呢,我有如下几个建议。
第一,任何时候都要把培养品德、学会做人放在首位。学会做人,是每一个人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中国古人认为,千古流芳的最高境界是“立德”,即学会做人,在道德上成为优秀的人。其次才是做事,建功立业,再次才是做学问。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重视品德教育,将是否有好的品行作为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准。要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必须从“修身”做起。
第二,提高自己的气质,养成适合自己的气质特点。优雅大方、自然的气质会给人一种舒适,亲切,随和的感觉。多看书,多思考,气质不是一个月两个月可以改变的。很多人读完大学,很久没见的人都说她变了一个样,其实就是校园生活熏陶出来的。
第三,多读书,多旅游,开阔自己的眼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自己的眼界越来越广时,我想,修养,气质,自然也就提高了吧。
第四,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行为素质和心理素质。任何时刻,任何场景,体现出自己良好的语言行为。你会发现,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欣赏你,赞美你,愿意靠近你。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让我们一起提高自己的修养和修为,被天地所接受,共同筑建一个美好的人间。 #教育我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