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美国亚马逊年度图书。

由美籍华裔作家伍琦诗历时五年创作完成,一经发布便畅销欧美文坛,那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魔力呢?

原生家庭的痛苦自我治愈(原生家庭带来的悲哀那些难言而隐秘的创伤)(1)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相信很多人都有被这句话刷屏过,“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平心而论,我们总是活在各种各样的期待里,小时候我们渴望高分,奖状,长大了我们渴望金钱,权利,名望。但是,我们内心真的需要这些吗?这真的是我们内心所渴求的吗?

《无声告白》中的主人公是詹姆斯一家,这是一个跨越了种族的家庭。女主人马丽琳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男主人詹姆斯是美国华裔,她们育有三个孩子,内斯,莉迪,汉娜。其中莉迪亚是最像玛丽琳的,她有蓝色的眼睛,洁白的皮肤,这也是造成悲剧的一个原因。

“莉迪亚死了,可她们却不知道”小说以这句话开篇,令人在吃惊之余又遐想连篇。

詹姆斯

詹姆斯是小时候便跟随父母移民美国,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时代的原因,他们一家是顶着别人的名字移民的。鲜明的亚洲长相,让詹姆斯在同学之中很显眼,詹姆斯很难交到朋友,他从小就习惯了独来独往,这也使得他异常的渴望融入人群。

玛丽琳

玛丽琳是来自一个单亲家庭,他母亲是一位家政课老师,从小对玛丽琳要求严格。而玛丽琳也在物理化学等理科学科上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在那个以男孩子为主的领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她想要成为一名医生。(在这本小说的背景年份,哈佛和耶鲁都是不能收女生的)马丽琳渴望与众不同。

詹姆斯渴望融入人群,而玛丽琳想要与众不同,这似乎也是他们相爱的原因

初次见面,玛丽琳就对詹姆斯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她好奇这个年轻东方男人,而詹姆斯羡慕玛丽琳传统的美国白人长相,也羡慕这个女孩子的勇敢大方,他们迅速坠入爱河。玛丽琳在大三时怀孕了,她和詹姆斯决定结婚,而这一决定导致了玛丽琳提前辍学,她没有取得最初渴望的学士学位。

内斯

他是这个重组家庭的第一个孩子,内斯继承了他父亲黑色的眼睛和黑色的头发,同样遭收了类似于父亲的遭遇,他去游泳时被同龄的小朋友嘲笑。因为亚洲人的身材,在学校里也很难像同学一样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只能靠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来交朋友。更不幸的是,他在家里也是不被重视的那个,母亲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莉迪亚身上,不管内斯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或好或坏,玛丽琳都不会太在意,而詹姆斯骨子里仍旧是个内敛的亚洲人,他不擅长表达爱。

莉迪亚

她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由于酷似母亲的长相,令玛丽琳极其偏爱。母亲在她幼时出走过一次,令莉迪亚非常自责,她希望母亲留下来。所以她开始讨好玛丽琳,尽可能的满足玛丽琳对她的所有期待,尽管她并不想成为一名医生,尽管并不想在高一的时候就上高二的物理课,可是在玛丽琳对她提出要求的时候,她总是说好。她其实和詹姆斯一样渴望融入人群。

汉娜

家里最小的孩子,在中国,大多数父母偏爱幼子,然而汉娜却很让人心疼。她是这个家里的边缘人,既没有被父母偏爱,也没我被哥哥姐姐宠爱。有一次,马丽琳准备碗筷时,只拿了四份,她甚至忘记了汉娜的存在。每次她想要靠近内斯和莉迪亚的时候,她俩都会让她离远一点。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爹不疼,娘不爱”。

原生家庭的痛苦自我治愈(原生家庭带来的悲哀那些难言而隐秘的创伤)(2)

在这种复杂的家庭环境下,每个人的性格和内心世界都受到了影响,进而展现出不同的行为。内斯拼命的学习,只为逃离这个家;莉迪亚开始走向叛逆,她和别人口中品行不端的杰克越走越近;汉娜小小年纪便学会了察言观色。

在这个家里,每个人都不曾真正的开心,内斯羡慕莉迪亚有父母亲的偏爱,可谁又知道偏爱带来的往往是过高的期望,被迫的承受不属于自己的爱好和梦想。而莉迪亚在生物学领域里绞尽脑汁时,何尝不羡慕内斯可以轻松获得哈佛的录取通知书?汉娜,这个看似无忧无虑的小女孩,却因为缺乏爱和陪伴,过早的学会了察言观色,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能从她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有的人像莉迪亚,一路按着父母安排的规划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父母寄予了厚望,去实现她们没有完成的梦想,错去了很多令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有的人像詹姆斯,在一个环境里显得格格不入,渴望融入人群;有的人像内斯,通过学习和努力去逃脱令自己讨厌的环境;有的人像玛丽琳,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将期待和希望转向子女;也有的人像小汉娜,一个小透明,却比任何人都了解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被忽视的细节。

长大后的我们,回顾自己的创伤,那些让我们耿耿于怀的事情,往往可以在幼时的经历和原生家庭里找到源头。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悟便是,我们要学会和自己和解,勇敢的去选择自己的路。好好去教育和陪伴自己的孩子,我们不是父母的序章,也不是子女的前篇,不是朋友的外传,我们只是我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