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中,有一个十分有趣而又引起深刻争议的故事它记载在《子路》篇第十八章:“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说的是:楚国的著名政治家叶公(也就是成语“叶公好龙”中的叶公,其中“叶”的正确读音是shè,地名,在今天河南省南部的叶县叶公的本名叫沈诸梁,字子高,因其被楚昭王封到叶地为尹,并因颇有建树而被尊称叶公,也被奉为叶姓的始祖)对孔子说:我们这个地方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一只羊(攘羊),作为儿子的他告发了父亲孔子回答说:我们这里正直的人和你们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儿子为父亲“隐”,正直就在其中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父与子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父与子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父与子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论语》中,有一个十分有趣而又引起深刻争议的故事。它记载在《子路》篇第十八章:“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说的是:楚国的著名政治家叶公(也就是成语“叶公好龙”中的叶公,其中“叶”的正确读音是shè,地名,在今天河南省南部的叶县。叶公的本名叫沈诸梁,字子高,因其被楚昭王封到叶地为尹,并因颇有建树而被尊称叶公,也被奉为叶姓的始祖)对孔子说:我们这个地方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一只羊(攘羊),作为儿子的他告发了父亲。孔子回答说:我们这里正直的人和你们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儿子为父亲“隐”,正直就在其中了。

看来,这个故事是一场叶公和孔子关于“直”(什么叫正直)的辩论。从表面上看,叶公很理直气壮,得意地向孔子炫耀:我们这里的社会风气很好,人很正直,所以举了一个例证:“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但孔子不同意他的观点,所以回答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个故事之所以引起争论,是因为:按照古人的观点,自然认为孔子是对的,而叶公是不对的(要不然就不会记载在《论语》中);但按照今天的观点,自然认为叶公是对的,而孔子是不对的。因为按照今天的法律,叶公家乡那个人的做法是大公无私、大义灭亲,当然符合正直的定义;而孔子所说的做法当然是错误的,是不正直的。正因为如此,这个故事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用来作为批判孔子的一项罪证,但这样的理解真的正确吗?“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吗?如果这真的是孔子的观点,那他还值得人们敬仰并称之为圣人吗?为了准确地理解这个故事的内涵,必须仔细地对其进行解读,而不要被其表面的肤浅理解所蒙蔽。

我认为,要准确地理解这个故事的内涵,必须抓住其中的两个关键字:一个是“攘”,一个是“隐”。首先看“攘”,请注意:它不是简单地“偷”,按《康熙字典》:其來而取曰攘。也就是说:“攘”的原意是,这个动作不是主观起意,而是客观随意而为;“攘羊”不是主动去偷,而是顺手牵了羊。这种做法当然是不对的,但性质上有所不同,需要予以区分。其次看“隐”,同样请注意:它不只是有“隐瞒”的含义;在古代,它也有“檃”的含义。隐,檃也。《说文》注:揉曲者曰檃。荀子的《性恶》篇说:枸木必将待櫽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弯曲的木材必须经过蒸煮再用檃栝矫正才能变直,不锐利的金属必须经过磨厉才能锋利)。《法行》篇说: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弯曲的木材)。其中的“檃栝”就指矫正竹木弯曲使其成形的器具。如果弄清了这两个关键字的含义,就可以理解孔子的真正观点了。因为在孔子看来,父亲攘羊,虽然不好,但不是犯罪,没有必要由儿子去主动告发,只需要由儿子教育父亲,使其改正,将羊送还即可。否则,去主动告发,虽然表面上看,儿子得到了正直的名声,但结果却伤害了父子之间的亲情,这反而是不直也不值得。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一方面非常注重亲情,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把握分寸,而且还主张:不要事事都付诸法律,特别是不要让亲人直接对簿公堂,这样就会伤害人间最重要的亲情而使社会风气受到不良影响。如现在经常有家人为了一点经济利益(如房产、遗产等)就对簿公堂,实在是让人痛心,即使你得到了一点利益,可是却失去了亲情,真是得不偿失啊。众所周知,孔子最重视“仁”,《说文》说:仁者,亲也。《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也强调要“亲亲、仁民、爱物”。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很注重“情”的,甚至可称为是一种“情本体”的文化(请参见李泽厚先生的文章《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这种文化,是需要我们珍惜并发扬的。同时,现在的法律为了保护亲情,也做出了“亲亲相隐”的规定,指的是不能让亲人在法庭上直接面对。这是法律的进步,也是对亲情的保护。同时,我们还应该记住“亲亲相隐”有另一个含义:亲人和亲人也需要相互之间指出缺点、加以改正,共同成为正直的人。所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真正含义是:父亲为儿子改正缺点,儿子为父亲改正缺点,正直就可以培养起来了。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有这样的主张,真值得今天的我们对其产生由衷的钦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