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之学重在哪里(子路篇13.18父为子隐)(1)

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语[yù]:告诉。

▲党:乡党。指乡里,家乡。

▲直躬:直,正直。躬,躬行。直躬者指以直道立身修行的人,大公无私的人。后人认为“直躬”是一个人的名字,不太合理。从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一句分析,也应该是直道而行的人,而不是人名。

▲攘:侵夺,偷窃。

▲证:本义是告发。《说文解字》:证,告也。

▲隐:通“檃”,檃栝的檃,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这里就是矫正之意,非隐瞒之意。

▲直在其中: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左传·襄公七年》:“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 杜预 注:“正人曲。” 孔颖达 疏:“能以己正,正人之曲,是谓直也。”

【译文】

叶公对孔子说:“我们这里有个直道而行的人,他的父亲偷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们家乡直者与你们这有所不同,父亲会矫正儿子的错误,儿子会矫正父亲的错误,通过矫正使人改正错误也就是直了。”

【学而思】

“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实则是叶公的政治主张,叶公主张法治,大义灭亲。“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父子之间相互矫正错误,这是儒家提倡的教化,是德治。

参读:

《公冶长篇》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雍也篇》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乡党篇》10.1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卫灵公篇》15.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卫灵公篇》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季氏篇》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微子篇》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知识扩展】

“直躬者,其父攘养”是一个寓言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根据民间传说加以改编而成的。

《韩非子·五蠹[dù]篇》: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译文】楚国有个直躬者,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告发,令尹说:“杀掉他”,认为他对君主虽算正直而对父亲却属不孝,结果判了他死罪。由此看来,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亲的逆子。鲁国有个人跟随君主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向他询问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丁官。由此看来。父亲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所以令尹杀了直躬者,楚国的坏人坏事就没有人再向上告发了;孔子奖赏逃兵.鲁国人作战就要轻易地投降逃跑。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却既赞成谋求私利的行为,又想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肯定没指望的。

这是儒法之争,法家提倡“法治”,儒家提倡“仁政”,韩非子举例批判不能因孝而损害国家集体利益。《韩非子》一书是后人搜集其遗著编撰而成,书中有很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成书时间应在秦汉时期,这个时候的“忠”已经与孔子时期的“忠”有了不同含义,法家的“忠”是忠君爱国,儒家的“忠”是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关于士兵因“孝”逃跑而被孔子奖赏的问题,需要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士族阶层的争霸之战,到了韩非子所处的战国时期,战争由争霸战争转变为兼并战争。兼并战争是消灭军队,吞并领土,是灭绝之战。争霸战争不存在消灭对方,而是打服对方,让对方听话。《司马法·仁本》:“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意思是说,追击败逃的敌人不超过一百步,敌人主动退兵,跟踪追击敌军的最大距离就是三舍,一舍是三十里路,超过这个距离,就不能追了,否则就是违背礼了。《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不重伤”意思是说,古代战争一旦把对方打伤,不能继续打;“不擒二毛”,二毛指头上有黑白两种头发的人,即老年人,要让他回去养老。

《吕氏春秋·当务》也有差不多相同的记载: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之上,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孔子闻之曰:“异哉!直躬之为信也,一父而载取名焉。”故直躬之信,不如无信。

【译文】楚国有一个直躬者,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直躬者将这件事报告荆王,荆王派人捉拿直躬者的父亲并打算杀了他。直躬者请求代替父亲受刑。将要被杀的时候,他对执法官员说:“我父亲偷了别人的羊,我将此事报告给大王,这不也是诚实不欺吗?父亲要被处死,我代他受刑,这不也是孝吗?像我这样既诚实又有孝德的人都要被处死,我们国家还有谁不该被处死呢?”荆王听到这一番话,于是不杀他。孔子听了后说:“直躬者的诚信真奇怪!一再用他的父亲为他取得好名声。”所以直躬者的诚信,还不如不诚信。

《庄子·杂篇·盗跖》:“直躬证父 ,尾生溺死,信之患也”

《吕氏春秋》和《庄子》都批判了“直躬者”的诚信,间接赞同了孔子的“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