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某些史书和神话故事的描述,犹太人在公元前一世纪被灭国,从此流落世界各国,即使是远离巴勒斯坦的欧亚大陆边缘——俄罗斯远东地区都有犹太人居住。
80多年前,苏联时期在远东地区设立了犹太自治州,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犹太人民族行政区,也是如今俄罗斯联邦89个联邦主体中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令人疑惑的是,虽然是少数民族自治区,如今的俄罗斯犹太自治州却几乎没有几个犹太人,苏联为什么要建立这么一个徒有其名的自治州呢?
一、大国沙文主义者:我们要移民实边沙皇俄国对土地的执念非常强,18、19世纪的时候沙俄在亚洲地区的扩张速度非常快,即使是苦寒的西伯利亚也不放过。
中国和沙俄在东北地区的边界划分,早在康熙年间就通过《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不过沙俄一直谋求撕毁这个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政府被英法联军和太平天国运动搞得焦头烂额,沙俄趁机派军队侵入黑龙江以北地区。
沙俄通过忽悠和强迫的方式逼迫清政府的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走,《尼布楚条约》就这么被废了。
这事儿不仅要谴责侵略者的贪婪,还得怪罪清政府的短视,沙俄的侵略方式也简单,派遣大量移民渗透居住在中国的土地上,等人口足够多时就组建军队入侵。
清政府一向把东北视为“龙兴之地”,禁止汉人移民东北,而满人又因贪图关内的富庶生活移民关内,这导致东北没有开发,一直人丁稀少。
本土居民减少、外来移民增加的后果必然是鸠占鹊巢,奕山就算想抵抗沙俄入侵,他也没有人可用。
至于关内出兵援助奕山更不可能了,因为腐败,八旗军早就名存实亡,绿营不堪使用,清政府打太平天国还是靠曾国藩训练私军。
即使没有英法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也已经失去了派大军劳师远征黑龙江的能力了。
沙俄由于扩张太快,人口增长速率跟不上领土增加的速率,远东地区同样人丁稀少。
虽然沙俄利用清朝的愚蠢和衰弱完成了扩张,但它也怕重蹈清朝的覆辙——中国有4亿人口,要是大量移民渗透,不要说废了《瑷珲条约》,就是整个西伯利亚也保不住。
为了守卫边境,沙俄至后来的苏联一共办了两件事,第一是修建举世闻名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加强对远东地区的控制。
第二件事就是向远东地区移民,而西伯利亚铁路的建成,更加速了这一过程,铁路沿线出现了“比罗比詹”等居民点。
大概是寒冷的自然环境让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降温,抑或是大量饮用的伏特加伤害了俄罗斯人的种子,俄罗斯人的生育率有点悲剧,居民增长速率一直不理想。
进入20世纪,俄罗斯人面对黑龙江南岸的发展,越来越不淡定了。日俄战争后清政府意识到东北人少难以防守,于是开放关内向关外移民。
关内汉人太多了,即使东北再苦也能有千万人口移民,东北因此被迅速开发起来。
1929年,中国东北军阀张学良的部队和苏联发生冲突,也就是“中东路”事件,让苏联政府非常担心远东的安全。
虽然中国现在孱弱,谁能保证日后强大了不会跨过黑龙江向北扩张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强占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更让苏联人如坐针毡。
日本人对外扩张的欲望难以掩饰,直到苏德战争之前,苏联都不得不在远东部属大量精锐部队防范日本进攻。
而日本为了扩张,制定了著名的“河豚鱼计划”,打算把5万德国犹太人安置在东北,依靠这些犹太人的金钱和支持加强统治。
犹太人有钱,河豚鱼计划一旦成功实施,一个强大的“满洲国”对苏联远东的威胁不仅无法忽视,而且必然对苏联境内的犹太人产生吸引力,这让缺少人力资源的苏联感到不可接受。
纠结之下,苏联决定加大移民实边的力度,对抗来自中国和日本的威胁。俄罗斯族人不够就动员少数民族定居边境,而比较能生孩子的犹太人,也成为动员的对象之一。
二、布尔什维克:我们要解放犹太人
目前广为流传的说法,历史上的犹太人几乎走到哪都不受人待见,但实事求是地说,相比西欧国家,沙俄对犹太人还算比较宽容。
犹太人在沙俄时期的增长速率比较快,根据统计,1795年时犹太人口不足80万人,在各少数民族中排名第八。
一百年后的1897年再统计时,犹太人口已经增长到521万多人。
这个数字意味着犹太人是俄罗斯第五大民族(前四个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和波兰人),意味着全世界三分之二的犹太人都在俄罗斯。
不过沙俄对犹太人还有一些歧视性政策,1914年时列宁说:俄国没有哪一个民族受到过犹太民族的那种压迫和迫害,必须废除对犹太人权利的一切限制性法律,保障犹太人同其他民族平等的权利。
为此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着力改善犹太人的待遇,还专门设立一个犹太民族事务委员会,负责援助和安置犹太人。
由于苏联的友好政策,犹太人群体决定趁势要求建立一个犹太人的聚居区,最好可以独立建国。
犹太自治州州徽
他们看中了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越的乌克兰南部地区和克里米亚半岛。由于克里米亚半岛也叫克里木半岛,所以这个安置犹太人的提议被称为“克里木”方案。
为了让苏联政府同意“克里木”方案,美国的犹太组织“犹太战争难民援助基金分配委员会”说愿意为此提供大量贷款。
苏联政府内的部分犹太人高官大力支持“克里木”方案,但遭到了以斯大林为代表的政治人物的强烈反对。
首先,苏联政府不仅要划出一块土地安置犹太人,还要从犹太人那里借钱、以后要给犹太人付利息。
其次,克里木半岛还居住有大量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鞑靼人,信奉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反对犹太人迁入。
虽然因为波兰、立陶宛独立,导致苏联境内的犹太人大量减少,但也有两三百万。如果强行把犹太人安置在克里木半岛,恐怕要因为土地紧缺和宗教矛盾爆发冲突。
再者,关注俄乌冲突的读者们应该很清楚,克里米亚半岛对俄罗斯有多重要,不会轻易交给一个可能独立的少数民族控制。
巧合的是,由于苏联高层内部的政治斗争,一些支持“克里木”方案的高官靠边站,“克里木”方案就没了下文。
到了1930年,随着苏联政府对远东防御的危机感越来越强,遂决定彻底废止“克里木”方案,鼓励犹太人移民到黑龙江以北的比罗比詹附近。
苏联领土横跨欧洲和亚洲,境内的犹太人大多生活在条件较好的欧洲部分,苦寒的亚洲部分只有大约4万犹太人。
为了吸引犹太人、加强地区管理,1934年苏联政府以比罗比詹为中心建立了犹太自治州,虽然当地气候比较寒冷,但在苏联政府看来这里也是个好地方。
犹太自治州领土的60%覆盖着森林,木材蓄积量高达1.67亿立方米。
除木材外,还有药用植物近300种、蜜源植物200多种,光是这些木材和植物就能带来不少财富。
犹太自治州的地下还蕴藏着20多种矿产资源,比如铁、锰、锡、镁、铍、锂、石墨等,还有大理石、陶土和泥炭资源。
有的矿区距离西伯利亚大铁路只有几公里,如此优越的资源禀赋,如果开发将是很大一笔财富。
事实却和苏联政府的设想相差深远,比罗比詹最终并没有成为犹太人的向往的家园。
苏联政府负责犹太人工作的部分高官说:比罗比詹地区太荒凉,犹太人的热情很快就会冷却下来!
三、不爽的斯大林:犹太人不可信!犹太人在欧洲各国都被歧视,多个国家发生反犹排犹运动,即使苏联因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犹太人比较友好,也没能免俗。
相比于欧洲国家把犹太人塑造成贪婪、吝啬、狡诈的形象,苏联更加担心犹太人的复国主义运动。
犹太人因为被压迫所以希望独立建国,但他们独立建国的愿望越强烈就越受到猜忌,毕竟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把领土交出去。
十月革命前夕,沙俄境内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成员多达30万人,不管是沙俄还是苏维埃政权,都很警惕这个组织。
尤其是苏维埃政权,以充当“帝国主义代理人”的罪名取缔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苏联刚成立,实行的社会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如何治国理政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这就导致苏维埃政府犯了很多错。
列宁建立苏维埃政权后,评价饱受战乱的国家比欧洲最落后的地方还要落后。为了尽快恢复经济、推动发展,列宁施行了“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中包括停止收走农民的余粮,改为征收粮食税;允许外国资本投资,推动商品经济,有效促进了苏联在社会动荡后的经济恢复。
但相当部分的苏联领导人和老布尔什维克党员并不认同这个政策,他们认为这有违社会主义制度的初衷。
1928年斯大林上台后完全废止了新经济政策,开启了集体农庄、全面实施计划经济,这让喜欢经商和放贷的犹太人损失很大,进而产生不满。
这种情况下犹太复国主义开始复苏,有的犹太人希望分一块苏联领土建国,有的希望移民西欧,总之都打算脱离苏联管理。
苏联经济在斯大林时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国内未开发的地区还是太多了,远没有达到欧美的富裕程度。
相比西欧压榨犹太人的钱财,苏联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更希望犹太人贡献知识。
犹太人中有不少工程师、医生等高学历人才,要发展工业可不能任由他们外流。
斯大林把比罗比詹宣传成犹太人的“民族家园”,希望犹太人能老老实实地去西伯利亚建设社会主义,别再想着复国、出国或者去克里米亚了。
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如果想要走向富强,就必然得有人牺牲美好的生活,投入到艰苦的建设中,而犹太人为苏联献身的热情并不高,大多不理会斯大林的号召。
1928年第一批犹太人到达比罗比詹,一年后60%以上的移民回流原住地或移居至远东其他地区。
1928年—1933年,累计约2.15万名犹太人迁移到比罗比詹地区,但其中1.15万人最终选择离开。
犹太自治州刚建立时犹太人的比例为20%,此后犹太人比例再也没有超过这个数值。
比罗比詹建立伊始
二战结束后,苏联在比罗比詹地区加大投入,建设大量的工厂,犹太文化也兴盛起来,但犹太人还是没有在这里扎根。
苏联全境的犹太人口大约200万,其中120万居住在俄罗斯,然而犹太自治州的犹太人口最多时有4万人,只占苏联犹太人的2%。
1956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批评道:苏联投入大量资金建起了比罗比詹,但犹太人只在那里留下了一些犹太语标语。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像中国人一样愿意加入生产建设兵团,扎根边疆屯田戍边。
不愿意待在苦地方可以理解,但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当一个群体都被打上某种标签的时候,就容易发生问题了。
斯大林和以后的苏联领导人可不是什么慈善家,犹太人这么干,显然不会再得到苏联政府的信任。
四、犹太人:难逃宿命的结局在苏联的视角来看,犹太人有点不知好歹,但在犹太人看来,苏联办事也忒不地道。
起初犹太人觉得比罗比詹是个好地方,但去了之后才发现气候寒冷,有的犹太人更是被强制送去远东,所以犹太人觉得被骗了,斯大林的民族迁移政策是对他们的压迫。
犹太自治州成立三年后,犹太人又给斯大林安上屠夫的罪名。
为了巩固统治和打击所谓的“敌人”,1937年—1938年间,斯大林在苏联党政军内部发起了“大清洗”运动。
这场运动十分残酷,所谓的“清洗”其实就是杀人。当初为了安置犹太人而专设的政府部门被指控为“特务巢穴”,支持犹太人的高官接连遇害。
犹太自治州的高官也成为被“清洗”的对象,州主席、党委书记被指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而被杀害和流放。
因为仰慕比罗比詹这个传说中的犹太家园,部分犹太人不远万里从美国、西欧赶来,却被当作美国日本间谍和参加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内奸而被逮捕。
其实,“大清洗”运动并非专门针对犹太人,苏联党政军的高层几乎都被杀了个遍。
但作为一个有着深刻被迫害记忆的民族来说,斯大林的行为给犹太人和苏联之间造成了巨大隔阂。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前线的苏军损失惨重,苏联全国都动员起来向前线输送兵员和物资。
犹太自治州作为一个偏远落后地区,在战争中也承担了繁重的任务。
4年中,自治州共向前线送去48列运送重型武器和粮草、被服的火车,1500车的弹药、38车的医疗用品和食品。
人口增长缓慢地犹太自治州共有1.2万人应征入伍,其中7000人战死沙场或失踪。
二战期间苏联伤亡高达2700万,其中军人就牺牲了800万,几乎穷尽了人力资源。
但在一些别有用心宣传下,犹太自治州为战争做贡献被描述为压迫犹太人的铁证。
1953年后,由于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苏联和以色列的关系急转直下,导致苏联境内的犹太人受到怀疑和冷落,苏联政府对犹太自治州的投入大幅减少。
在赫鲁晓夫时期,犹太人不能在外交、外贸、安全等重要部门担任领导职务,而且在教育、旅行等方面依然面临歧视性政策。
犹太自治州的文化宣传工作逐步趋于平静,此后30多年中苏联官方媒体和俄语报道中很少见到犹太自治州的影子。
赫鲁晓夫在法国媒体的采访中直言不讳:建立民族自治州安置犹太人的做法是不成功的。
1969年中苏边境局势紧张,珍宝岛上两国边防军发生激烈冲突,和中国黑龙江省一水之隔的犹太自治州进驻大量苏联军队,被打造成一座堡垒。
军事压力之下,犹太自治州几乎与世隔绝,这时候犹太人把自治州称为犹太人的流放之地。
就这样,在苏联政府和犹太人的相互嫌弃之中,犹太自治州走向名存实亡的境地。
犹太民族自治州建立后的80年间,脑子活络的犹太人来了又走,最终大部分去了欧美国家和巴勒斯坦。
1989年苏联政府统计,犹太自治州人口总数为20万,犹太人仅占4.2%。
1991年苏联解体后,社会经济十分糟糕,又有6000多名犹太人移民国外,目前自治州内的犹太人大约只有一千余人。
古今中外,民族问题一直都是一个敏感且难以处理的问题。
苏联建立后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曾经做出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最终在列宁去世、二战爆发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走向失败。
后世在对待犹太人、处理各类少数民族问题的时候,应当吸取苏联的教训。
参考文献:1、《俄罗斯联邦犹太自治州》;赵海燕;《西伯利亚研究》2003年03期
2、《俄罗斯远东的“犹太民族家园”》;王晓菊;《世界历史》2007年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