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几乎所有人都会理解为早晨闻了道,就算是晚上去死,也没有遗憾了呀。我想说的是,人们对这句话的误解恰恰彰显了人类的虚伪。太可笑了,你们明明如此的贪生怕死,却一个个的可以大言不惭地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来,表示自己在闻道这件事情的面前视死如归,生死看淡。我打赌一百万,你们说这句话的时候,自己心里都不信吧。早晨闻了“道”,晚上就可以去死,太可笑了,你中午怎么不行,按你这个劲头不是应该一闻“道”,马上就应该去死嘛。

论语朝闻道讲解(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1)

孔子绝对不会承认这种虚伪而又脑残的理解,因为孔子根本不会说这样的话。孔子的道是积极入世的道,是要让人们成就一番事业,实现理想,有所作为的道;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去改变世界的道。你理解的那种,早上知道了,晚上去死也可以的“道”是什么狗屁“道”,是害人的邪教吧。

来来来,赶紧忘了他。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里的核心字和生僻字。首先这句话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我们首先可以确定的就是在这句话里的“道”指的就是圣人之道,就是君子们学而时习之的那个道。这里的“朝”和“夕”,绝对不是早晨和晚上这么浅显的意思,而是分别引申为一件事情的起点和终点。所以“朝闻道”的意思就是在你闻到的最开始的那一刻,这是什么?不就是曾经最令你心潮澎湃,你心中的那个最初的梦想吗?就是你的初心嘛。而后面对应的“夕”自然就是在你闻“道”以后所能走到的最后一刻,也一定是你生命的终点和尽头。

关键的来了,就是这里的死字。这里绝对不是叫你去死,而应该是固守、坚守、死守,也就是以死为决心,至死不渝的去坚持的意思。比如说死敌,死战,死誓里的死,都是这个意思。最后就是结尾的这个“可”字表达了一种在态度上的允许和接受。有一种孔子的强烈的情绪表达,引申为,只有这样做才是可以被接受的。反之,如果你不这样做,那就是不允许不接受。

论语朝闻道讲解(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2)

现在我们来尝试着还原一下孔子当时说这句话时候的场景。有一天孔子给弟子们正在讲学,在快下课之前,孔子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灵魂拷问。孔子问:同学们,不管你们来自于哪里,之前都是什么人。但是今天坐在我的教室里,你们全部都是立志要去行圣人之道的君子们。那么我来问你们一个问题,有谁还曾经记得你们曾经最初在得闻圣人之道的那一刻,心中是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吗?

大家沉默了一会儿,子贡第一个举手,说:老师,我记得当初我是第一次听老师在讲圣人知道,当时我听见以后立刻就感觉仿佛是重获新生一般,感觉人生立刻达到了高潮,自己瞬间走向了人生的巅峰,感觉我迷茫的人生终于找到了方向,总之就是特别的通透。

孔子听完微笑着点了点头:嗯,不错不错,子贡,你先坐下吧,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

子路也举起了手,然后站起来说道:老师,我就是当时一边上厕所一边无聊刷抖音,不小心就刷到你了,然后我马上就被你讲的圣人之道所吸引了。我听得老激动了,后来屁股都忘了擦,我就进来了。我当时的感觉就只有一个,就是这辈子我就跟你混了,反正就是你走到哪,我跟到哪儿。孔子听完。哈哈大笑,示意让子路也坐下。

这时候颜回在下面问道:老师,我们都特别的好奇,我们都想知道当初在您第一次闻到的那一刻,您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大家听见颜回这么一说,都跟着附和道,对对对对,老师赶紧说说我们都想知道。

孔子听完以后笑而不语,过了一会儿,等大家逐渐地安静了下来,孔子默默的点燃了一根烟。然后对着窗外深深地吸了一口,思绪回到了十五岁的那年秋天,过了一会儿,孔子对同学们说道:同学们,为师呢,当时在心里只是对自己默默的说了一句话,那便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当时告诉自己的事,我一定要从我闻到的那一刻开始,就要决心至死不渝的把它坚守下去,直到最后一刻。在我未来的人生里,只有这样做才是可以接受的呀。

论语朝闻道讲解(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3)

孔子说完这句话以后,班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而随后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剧情结束。以上才是本篇论语的正解。

最后我想说的是,当你以为自己开悟了,明白了很牛逼的道理,不管你当时的心里是多么的激动,多么的通透,多么的有成就感,但是你没有能做到一以贯之由始至终地去践行,去死守,去坚守,最后让他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好意思,真相是,你其实从来就没有明白过。知而不行,等于未知,行而又不能死守原则,贯彻始终,等于未行。你既未知也未行,何谈开悟,这就是你为什么知道了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关注我,我们一起把《论语》用正确的方式再打开一遍。解论语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