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成为全球首位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攀登者,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珠峰发起挑战。
但是,要想登上珠穆朗玛峰,并非易事,曾经,拥有丰富攀登经验,却7次攀登珠峰失败的英国“探险家”们总结称:“想从北坡攀登这座连鸟也无法飞过的山峰,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对中国人来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在仅仅组队4年的短暂时间里,就从北坡成功登顶,打破了“珠穆朗玛峰北坡不可征服”的神话。
1960年5月25日 中国登山队登顶人物 (右起)王富洲、贡布(藏族)和屈银华
前些天上映的中国影片《攀登者》,就以当年的中国登山队为故事背景,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为梦想而攀登的故事。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攀登的过程,为梦想而攀登,为祖国民族而攀登
梦想是什么?
梦想是一种对未来的期望,一种信仰,一种目标,一种动力。
攀登,本是一件极其危险又艰辛的事情,但是人活着,总要有点梦想,有点精神。
对方五洲(吴京饰演)、曲松林(张译饰演)等人来说,梦想就是登上那一座世界高峰,那既是自己的梦想,也是国家的梦想,全民族的梦想。
威尔逊曾说:“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
有梦的人,心中总怀有一颗希望的种子,只要给它一点土壤,它总能在阳光和风雨中长成参天大树。
方五洲、曲松林等人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第一次登顶成功,却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而被国际质疑,否定。本来,成功登峰一次已经是个奇迹,要知道这世界上有多少登山者想登上那座高峰,最终还是失败了,甚至不幸死在了山脚下。
面对不被承认的事实,方五洲、曲松林等人有过失望,有过绝望,但是却从来没有想过就此放弃再次登山的念头,纵使登山可能会要了自己的性命。就如当年屈银华(曲松林的角色原型)为了减轻队友的负重,脱掉了高山靴,即使冻掉双脚也无所畏惧。
1960年 中国登山队成员之一 屈银华
时隔十三年后,即1973年,国家再次组建登山队,方五洲、曲松林等人再次响应号召,组队登山,即便当时曲松林的双脚早已因为冻伤而被截去脚趾头,走路都已困难,但是,他还是选择加入了团队,担任指挥。当时,还新加入了年轻的骨干成员李国梁(摄影师,井柏然饰演)、杨光(攀登者成员,胡歌饰演)等人。
从最初的3人,到后来的多人,一群怀着共同梦想的人走到一起,只为登上那座高不可攀的山峰。
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曾说:“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
对于方五洲、曲松林等人来说,再次登上那座高峰就是梦想,这个梦想从未被浇灭过,它一直潜伏在心底,直到梦想成真,心才能得到平静,因为那是自己的梦想,也是全中国8亿人的梦想,梦想没有实现,心中就永远得不到宁静。
最终,他们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天气,再次登上了山顶,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珠峰顶上。
五星红旗在雪峰上空飘扬的那一刻,仿佛在向全人类宣告,中国人从来不怕不畏艰苦,从不向命运低头,再高的山我们也能登,再难的事情我们也能办到,中国人的脊梁可以扛天下,就像当年中国先辈们在高山上修建长城,打下江山一样,中国民族从不缺勇气和毅力,更不缺精神!
人生,不能没有精神信仰,中国登山队,中国精神的传承
- 方五洲在学校给学生代课,学生问:“人为什么要登山?”
- 方五洲说:“人类是注定走向未来的,大洋深处,喜马拉雅,甚至是外太空。我们就要在这个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当中,走向未来……”
是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左拉名句)
他在讲台上一本正经地向学生们讲解知识,描述着对未来的憧憬,甚至拿出了当年从珠峰峰顶带回来的化石给学生展示,但是学生并没有太大的感触,甚至有些麻木。
学生问方五洲:为什么西方登山界,有人拒绝承认你们登上过珠峰呢?我们到底有没有登上过峰顶?
方五洲听完僵住了,登顶不被承认,本想通过代课的方式来给学生讲讲那些知识,激发学生的理想斗志,谁曾想自己满腔热情地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却丝毫没有感悟,甚至还茫然地质问他。
看着化石被学生从桌角推掉下来,摔成两半,方五洲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当年登山时被雪埋的老队长,想起了队长死前对他的叮嘱:登上去,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
他默默地朝着那个被摔成两半的化石走去,轻轻地俯下身拾起了课桌底下的化石,并把它捧在手心,那刻阳光打在他的身上(影片的色彩艺术),他转向身离去,从此就再也没有走进过教室。
电影中,没有给方五洲太多的内心独白描写,但是透过那个镜头,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麻木,不尊重,对方五洲来说,那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自己和团队用汗水、生命换来的登顶成功,最终得到的是不理解,不尊重。
在现如今这个缺乏信仰的时代,或许很多人没有办法理解他,看到这个场景,有人说方五洲太矫情了,登个山而已,何必把它描述得如此宏伟壮志,何必太较真。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在那个年代,人人基本都有信仰,也正是因为有信仰,中国才克服了三座大山的压迫,走过了十万里长征,靠着小米加步枪换来了今天的独立,走向了繁荣昌盛。
影片中的中国登山队,用鲜血,用汗水,用生命换来了珠峰顶上插着的那一面鲜艳的五星国旗,而在那白雪皑皑、冰冷的雪地里倒下的不仅有老队长,还有李国梁,徐缨……
为了登顶,攀登者死的死,伤的伤,中国登山队,用人梯搭出了“山路”,那是中国梯,那是中国精神的传承。
每个人的心中,都应有一座“珠穆朗玛峰”
记得曾经有人问首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埃德蒙•希拉利:“为什么花这么大的力气去做这件事情?那儿究竟有什么?”
埃德蒙•希拉利:回答:“那里几乎什么也没有,只有石头和雪……我去攀登珠穆朗玛峰,只是因为珠穆朗玛峰在那里,我要去征服它,但是无论我如何征服,珠穆朗玛峰始终都在那里,所以我征服的不是珠穆朗玛峰,而是我自己。”
埃德蒙•希拉利
是的,人的心中,总应该有些梦想追求。
说到这里,必须说说中国登山队的另一个攀登者——夏伯渝,即影片《攀登者》中胡歌饰演的“杨光”的角色原型。
1975年,26岁的夏伯渝加入了中国登山队,随队攀登珠峰,在攀登的过程中,他为了照顾队友,把自己的睡袋让了出去,最终导致双脚冻坏,被迫截肢。
那时,中国登山队共9人成功登顶,而他不但没有登上世界第一高峰,反而失去了自己的双腿。
被截去了双脚的夏伯渝,生活曾一度是灰暗的。而当得知可以安装假肢并重新行走时,他再次燃起了希望,每天坚持锻炼。但是,由于长时间持续性的高强度运动,导致其腿和假肢的相交位置处出现了浮肿、被磨破皮等情况,最后只能再次截肢保命,而在这过程中,甚至还诱发了淋巴癌。
对他来说,人生真的够苦,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一边在为梦想而继续拼搏,一边在和病情作斗争。
从2008年,到2016年,他四次挑战珠峰,四次均以失败告终,其中离他梦想最近的一次,距离仅有94米。那一次,在登到了8750米,突遇暴风雪,那次,他完全可以任性地、冒险地再攀上去,但是,他看了看身边5位年轻的向导,最终选择了下撤。
他曾回忆称:“他们都才20岁出头,我不能因为我的理想而罔顾他人的生命”。”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他深刻地明白这点,就像影片中的方五洲一样,为了救曲松林,他选择舍弃摄像机,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第一次登顶时没有顺利留下影像资料的原因。
因为有一颗虔诚、信仰,永不服输的心,最终他在经历了四次挑战失败之后,于2018年5月14日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那年,他69岁。
夏伯渝说:“山再高,高不过登山的人;路再险,挡不住勇敢的心”。
他,用了43年的光阴岁月,靠着一双冰冷的、笨重的假肢,去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登上了那座曾经让他失去双腿的世界的最高峰!
一木君说人生,有很多事情不正如攀登一样,只有不畏险阻,勇敢前行,才能突破挑战,实现梦想。
对于夏伯渝来说,珠穆朗玛峰差点让他失去了生命,然而,反过来说,也是珠穆朗玛峰给了他生命,那是一种精神上的“生命”,这股生命力量不断驱使着他前进。
对于《攀登者》故事中的人物来说,珠穆朗玛峰是他们的精神导向指引,这种精神向导不断驱使着他们往上走,向前攀登,而这些归根到底,也正是民族精神的皈依。
都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攀登者,用一里,一丈,一步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青春的光辉,生命的意义!
人生有梦,各自精彩!
《攀登者》,虽然整部影片有不少瑕疵,但不失是一部暖心的剧作!
文 | 一木君
图片 | 网络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一枚热爱写作的有志青年,写过上千份稿子,码过几百万文字,梦想做一个有温度的创作者。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一木MU。】
每周一本好书、一位人物、一个好故事分享,专注文字,品读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