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变法的主张 盘点那些载入历史的变法(1)

改革背景:公元前686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管仲为使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著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当时齐国已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库空虚;同时齐国面临着复杂的外部形势严峻,各邻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乱,而对齐国也是俯视眈眈,管仲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推动改革的。

管仲变法的主张 盘点那些载入历史的变法(2)

改革措施:

一:政治方面。在政治方面,管仲特别强调建立一套严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级官吏的办法。他采取“四民分业”的措施,将国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类别,按各自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区域。他还激烈地批评以下三种不良现象:"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他认为这三种现象都是国家的大患、动乱的根源。

二、经济方面。在经济方面,管仲把富民放在首位。“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和"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实现'富民',管子认为发展农业最重要,管子不仅重视农业生产,同时也十分重视工商业。他说:"无市,则民乏矣。无末利,则本业何出?"因而认为,农、工、商各业必须同时兼顾。

三、军事方面。原则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其措施是"参其国而伍其鄙"。出“轨里连乡”的基础行政建制,即: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十轨,一轨有五家。并改变军队建制,指出军队由“伍”(50人)、“小戎”(200人)、“卒”(800人)、“旅”(1万人)、“帅”(1万人)的等级组成。

四、外交方面。提出“对外开放”的外交策略,规定鱼盐能够自在出口以便诸侯各国,他还主张齐桓公专门建立款待外国商人的客舍,每三十里有一处,来一搭车者供应自个饭食,来三搭车者供应马的饲料,来五搭车者装备可供自在调遣的人员。从此,"全国之商贾归齐若流水"。

管仲通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施政纲领、“以商止战”的治国思想、“富民强军”的改革措施而使齐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富国强兵,帮助齐桓公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而管仲改革也成为载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