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任性的诗人 他是唐朝最无耻的诗人(1)

宋之问是初唐最有才华的诗人之一,是一个背负了千年“骂名”的唐朝诗人,同也是被黑的最惨的一位唐朝诗人。究其原因,宋之问是武则天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侍臣,神龙政变后,张柬之他们以“媚附二张”为借口对武则天身边的朝臣、文士发动了大清洗,宋之问首当其中,成为政治漩涡的牺牲品,难免会被安上很多不符合史实的罪状。

1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宋之问出生在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阳市)的一个官宦豪富之家。父亲宋令文文武双全,多才多艺。据说他有三大超能力,能文章,工草书,力气大,还曾和卢照邻一同拜在药王孙思邈门下,学习医术。据说当地有一头勇猛好斗的公牛,无人敢接近,宋令文徒手上前,拔掉公牛头上的两只角,双手抱住牛头用力一拧,便将牛的脖子扭断,围观的人无不惊叹他的勇猛。唐高宗时,宋令文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饶著声誉。

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问专攻文辞,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一时成为世人相传的佳话美谈。

宋之问在未中进士之前,诗名已经很盛。除了自己拥有过人的才华之外,还得益于当时文坛大腕骆宾王的提携。骆宾王担任宫中奉礼郎兼任弘文馆学士时(当时称东台详正学士),和宋之问的父亲宋令文是同僚兼好友,宋令文把未及冠但已经才华初露的儿子宋之问介绍给骆宾王,希望能得到骆宾王的关照和提携。骆宾王见宋之问一表人才,再加上他才华横溢、为人热性,骆宾王便不负所托,精心栽培。两人成了忘年交,经常一起吟咏,宋之问每作一首诗,骆宾王便给予表扬。

2

上元二年(675年),宋之问进士及第。宋之问以才名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主要负责宫庭教育。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参军。永隆二年(681年),又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

宋之问在沉沦下僚15年后,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机,同时也迎来了了被“黑化”的人生。

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

此时,宋之问一心想成为天后朝的北门学士,于是来了个毛遂自荐,结果被武则天泼了冷水。宋之问心有不甘,写下了一首《明河篇》,诗末云:“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武则天读后赞不绝口,对著作郎、右史内供奉崔融说:“我不是不知道宋之问是个有才华、懂情调的人,只是他口臭熏人,让朕无法忍受。”得知这样的答复,宋之问有些无地自容,据说从此他一天刷几十次牙。不仅如此,上殿时还要口含鸡舌香,以解口臭。只可惜,女皇最终也没能看上他。

武后久视元年(700年),宋之问被武则天宠臣张易之看中,入选张所主持的奉宸府,担任奉宸内供奉,成了武后晚年幸臣张易之(时任奉宸令)的属官,成为宫廷文学侍臣,参与编写了《三教珠英》。据史料记载宋之问为了感谢张氏兄弟的知遇之恩,与另一个马屁精阎朝隐为张易之捉笔代刀献诗于武后,还厚着老脸为张易之提尿壶端屎盆子。

说到阎朝隐,此人的马屁功也十分了得。有一次武后患病,他跑到少室山为其祷告后,沐浴净身,一个大男人伏在祭祠的俎盘中以为牺牲,祈求上苍,请代后疾。想不到,瞎猫碰上了死老鼠,武后的病竟然好了。于是,武后对阎朝隐大加褒赐。

武后喜好文词乐章。作为宫廷诗人,宋之问少不了写一些应制诗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以博得武后的重视。

有一年初春,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到洛阳龙门游玩,看到眼前的美景,一时来了兴致,并安排文学侍从著名才女上官婉儿主持一场诗文比赛,并裁定优劣,胜出者赐以锦袍。

结果左史东方虬首先写好,题为《咏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武则天读了,赞不绝口,按事先约定好的把奖品锦袍赐给冠军东方虬。东方虬谢过赏赐,还没坐稳。

宋之问赶忙呈上自己的大作《龙门应制》,上官婉看后不禁感叹:“此诗鸿篇巨制,文理兼美,真是难得的佳作。”就连左右的大臣也纷纷点赞,武则天看后更是大喜过望。可是,这次出宫,锦袍只带了一件,已经赏赐给东方虬了,怎么办?于是,武则天命令东方虬脱下锦袍,转交给宋之问。

3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臣崔玄暐、张柬之乘武则天病危成功地发动了一次宫廷政变,逼武后退位,杀二张兄弟,迎立中宗。依附二张诸文人皆遭贬窜,宋之问于同年正月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南)参军,二月负罪离开东都洛阳,开始了他奔赴岭南的行程。

“一生失意之时,千古得意之句。”宋之问途经大庾岭时留下两首经典的诗作,读起来让人荡气回肠。

登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好在这次南贬仅一年多即得召回,归途经过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作了一首《渡汉江》,寥寥几笔,把游子复杂的心绪刻画得淋漓尽致,的确令人赞叹。

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意很简单:南行经年,家人久无音讯。渐要到家,更为胆怯,不知道家中发生了怎样的变故。怯问来人,其实内心是急切希望知道,越急切则越不敢问。

据说,宋之问到达泷州后不久,难以忍受岭南蛮荒之地的生活,竟然瞒着朝廷,偷偷逃回了洛阳,藏匿于好友张仲之家中。当时虽然武则天已死,但武姓残余势力仍在,武三思等人依然声势显赫,包括张仲之在内的一些朝廷大臣对此愤恨不已。一天,张仲之正与人密谋杀掉武三思,宋之问听到后立即派侄子前去告发,结果张仲之全家被杀。宋之问卖友求荣,依附武三思,不但其擅自逃回洛阳一事没有被追究,反而被提拔为鸿胪主簿,后又改任考功员外郎。其所作所为,为时人所不齿。

宋之问转身投靠权倾朝野的武氏家族,几乎成为武氏家族的代言人,写了一系列的拍马屁的文章。

大概是后人太厌恶宋之问的卑劣的人品,特意把告密这件事情扣到宋之问的头上。陶敏、易淑琼著《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附二人年谱,已考明造成王同皎之死的告密者,是宋之问弟之逊,与宋之问无关。宋之问是遇赦北归,有《初承恩旨言放归舟》述得归心情,沿途也都有诗纪行,包括前举之《渡汉江》,从容得很,哪有逃归之心虚胆怯。

人们觉得编造这个故事还不过瘾,于是又给宋之问安排了另一场谋杀案。

宋之问有一个外甥名叫刘希夷,与宋之问相仿,中过进士但无心仕途,也是当时一位著名的诗人。有一次,刘希夷写了一首题为《代悲白头翁》的诗,这是一首拟古乐府,诗题也叫《白头吟》。描写了宇宙间万物变化不息的现象,抒发了一种伤老恨衰的迟暮之情和升沉不定的人世沧桑之感。不论是从艺术形式还是思想性上来看,这首诗在初唐时期的诗歌园地里显得出类拔萃,甚至直接影响了后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刘希夷将此诗作成后,呈给舅舅宋之问品鉴,宋之问读后拍案叫绝,特别喜欢其中的两句,“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得知这首诗尚未公之于众,便请求外甥将这首诗让给自己,刘希夷起初答应了,可不久又反悔,因为他实在难以割爱。宋之问恼羞成怒,为了将此诗据为己有,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死,可怜才华横溢的诗人刘希夷去世时还不到30岁。

这件事确实成为了历史的悬案,没人知道其中的真相,但以宋之问一贯的品行,人们宁愿相信这事就是他干的。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全唐诗》中,刘希夷的名下收录了题为《代悲白头翁》的诗作,宋之问名下也收录了这首诗,只是将标题改了一下,并将原本的“洛阳女儿惜颜色”中的“洛阳”二字改为“幽闺”,其余的诗句与刘希夷的原作一模一样。

4

景龙元年 (707年) 秋七月,武三思伏诛后,宋之问见武氏家族大势已去,转身投靠到干预朝政的太平公主门下,次年被提拔为考功员外郎。

宋之问在《奉敕从太平公主游九龙潭寻宴安平王别序》中表露了自己的心迹:“下官少怀微尚,早事灵丘,践畴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树,情可何之。”

后来中宗之女安乐公主得势,他考虑还是安乐公主这颗大树更可靠,他觉得皇帝的妹妹不够给力,似乎皇帝的女儿、后来居上的安乐公主更加炙手可热一些,便改抱安乐公主的大腿。宋之问因此和太平公主结下了梁子。

中宗时期,宋之问又一次以赋诗得幸。话说正月最后一天,这一天是古人的一个重要节日,叫“晦日”,大家一般都到水边搞点庆祝活动,比如划船、喝酒、赛诗。

当时的皇帝唐中宗在长安郊区的昆明池搞了一场隆重的赛诗大会,为了凸显活动的隆重,现场修起一座彩楼作为比赛场地,唐中宗还邀请了当时影响力超大的才女——上官婉儿担任此次活动评委。

大家的诗陆续交上来了,由上官婉儿当场判卷,只要觉得不好的便从彩楼上扔下来。一时之间,诗稿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飘落下来。不一会儿,所有人的诗都被上官婉儿淘汰了,只剩下沈佺期和宋之问两人的。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她手上。经过一番思索,上官婉儿手一挥,一张纸从天而降。大家都很好奇,上前一看,原来是沈佺期的。也就是说,宋之问的诗被认为是最好的。

沈佺期不太服气:“凭什么说我写的不好?”

原来两人的诗就差在最后一句:沈佺期的结句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大概意思是:我这么没本事的人能有幸看到朝中这么多能人真是觉得很惭愧。听起来很谦虚,但却有些泄气的感觉。宋之问的结句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他的意思是:我不担心今晚的月亮会暗淡,因为一定会有夜明珠来照亮我。这句诗很有气势,很自信。

宋之问在这次宫廷的赛诗盛会中,以不减当年的才力,凭借一首《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力克群臣,再次荣登首座,一直不服气的沈佺期,这一次彻底服气了。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景龙三、四年(709 - 710年),中宗李显准备提升宋之问做中书舍人,太平公主知道后,便向中宗告发了宋之问在知贡举期间时受贿。唐中宗闻之,便把他发配到汴州(今开封)长史,还未动身,又改任越州(浙江绍兴)长史。

在越州任职期间,他常登山涉险、访察民生,诗歌创作也开始转入了健康清新的轨道。但就在宋之问开始走上“新生”之路的时候,又一次宫廷政变将他逼上了绝境。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六月,临海郡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睿宗即位,武韦势力得到铲除,宋王景、姚崇主持朝纲,宋之问因谄附二张、武韦罪遭彻底清算,配徙钦州(今广西钦州东北)。

宋之问曾给史家吴兢去信,说自己贬在南方,“心凭神理,实冀生还;关号鬼门,常忧死别”,一直求生畏死,希望能活着北还。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当赐死的诏书送达时,他战战兢兢,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使者允许他回家与老婆孩子诀别,他“慌悸不能赴家事”,最后不得不“饮食沐浴就死”。

宋之问的最大悲剧,就是他本不适合官场,却偏要混迹于官场,他有一颗敏感的诗心,却无政治的敏感,以致每次关键时刻,他都站错了队。

参考资料:

1.傅璇宗《唐才子传校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