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避讳作为一种古老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来源于对名字的回避。避讳,《辞源》解释为:"古人该言谈和书写时要避免尊父和君亲的名字,对孔子及帝王之名,众所共讳,称公讳:人子避祖父之名,称家讳。避讳之法,一般或取同义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或用原字而省缺笔画。避讳的产生,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周代之前,后人可不避先祖之名,而使用先祖的名字。周代的避讳,可以说是避讳制度的萌芽。


历代避讳方法 古代特有的历史现象(1)

周代的避讳,有掌管周王名讳的官员,出现了最早的避讳方法,以及为天子、诸侯和尊亲避名的规定,它是以"礼"的形式出现的。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后,开始实行严格的避讳制度,对周代的避讳制度加以改造。周礼的一些规则失去了作用,临文不讳变为临文须讳。避讳成为巩固皇帝权威的一种工具,开始与封建统治紧密联系在一起。

汉代,避讳制度进一步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始避皇后讳和外戚讳。第二,在避讳形式上,出现了避嫌名。第三,继承了秦代改字的方法,按照"同训代换"的原则,每一个避讳字都有一个固定的替代字。第四,出现了颁讳制度。魏晋时期,除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外, 我国处于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避讳制度仍在发展之中。三国时期,不仅讳名,并且讳字。避字在当时渐成风尚。

历代避讳方法 古代特有的历史现象(2)

两晋时期,尤其是东晋,对避讳问题进行了多种讨论,这些讨论涉及许多方面,如皇帝七庙讳,皇后讳,太子讳,以及父讳与上司讳同,官名与本人名同,官名与祖讳相犯一系列问题,反映出避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在避讳方法上,西晋不像汉代那样整齐划一,而是采取临时训避的方法,一个避讳字往往有多个替代字,主要体现在前期的几个帝王。

南北朝时期,国家仍处于分裂状态,政权不一,避讳制度存在差异,由于无统一的标准,才会出现当时矛盾之事。这个时期,由于家讳重于国讳,人们对家讳普遍重视,在当时出现了一些精通谱学的谱牒专家。

历代避讳方法 古代特有的历史现象(3)

唐代避讳制度的演变

避讳制度按类型可分为庙讳、御讳、太子讳、官讳和家讳。庙讳和御讳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太子讳,最后是官讳和家讳。李渊建唐之初,各种制度尚不完备,且四方战事未息,无暇建立新制度,因而沿用隋制,自高祖之下置四亲庙。武德元年(618),建立四庙制度,开始避其名讳,开唐代避讳的先河。

武德九年(626) 六月,唐太宗尚在东宫,经历了统一-战争的唐朝,百废待举,为给臣僚创造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下令日:"依礼,二名不偏讳。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除避庙讳外,对避御讳的范围作了规定。随着唐王朝的逐渐强盛,避讳对象由避帝王讳到避外戚讳,由避名到避谥号、尊号和国姓,改易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真可谓至繁。

历代避讳方法 古代特有的历史现象(4)

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统一、繁荣、强盛的政治局面一去不复返。唐代宗到唐文宗时期,大都遵循唐前期的制度,对避御讳更加重视,避嫌名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官员犯家讳的处理上,唐前期基本上是改授他官。唐后期,朝廷表现出不同的处理方式。法律规定嫌名和二名不避,但生活中避嫌名和二名的例子很多,对律法的执行造成了影响。

尤其是在唐后期,法律的凝固已不能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加上唐后期政局动荡,为了能及时地体现君主的意志,在动荡的环境中维护皇帝的权威,大多依靠皇帝的敕旨来决断。唐后期,避讳制度的发展受到当时唐朝政局的影响,整体上处于-一个松弛发展的时期,只是局部有一些变化,避嫌名更为普遍,太子讳曾一度扩大到东宫以外的百官。但总体上,唐后期避讳实施的范围已经很有限了。

历代避讳方法 古代特有的历史现象(5)

唐代避讳制度演变的原因

唐代是门阀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关键时期,在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的背景下, 提倡-种"内奉父母,外事君主"的孝道,而避讳作为孝的一种具体行为,唐代统治者更加重视避讳,将避讳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核心是注重人伦,提倡忠君与孝亲。

唐代,儒、释、道三教鼎立,唐代帝王虽不同程度地尊崇道释二教,但治理国家的主导思想仍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有唐一代始终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唐后期,三教逐渐走向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儒家的忠孝观对道释二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道教讲礼仪和忠孝,佛教各宗派也吸收了儒家的孝悌学说,儒家思想成为避讳制度演变的理论基础。

历代避讳方法 古代特有的历史现象(6)

唐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同时国内局势较稳定,加上对周边地区的开拓,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管理。统治者加强避讳制度,进行各种文化建设活动。

才有前期众多的避讳之例,避讳的数量超过前代,避讳对象也不断扩展。唐后期,安史之乱使唐朝元气大伤,藩镇割据是留给唐王朝的后遗症,使得地方对中央的离心力日益增强,中央控制力逐渐削弱。同时,由于藩镇之间,以及中央与藩镇之间的斗争,使得唐后期的政局极为动荡。直至唐末,政治更加黑暗,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唐王朝名存实亡,避讳也随着政治权力的转移而发生转移。

历代避讳方法 古代特有的历史现象(7)

避讳制度的宽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本人。唐太宗时期的避讳制度是相对宽松的。而到唐高宗时期,避讳制度就开始严格,开始全面避唐太宗名讳。

对唐代避讳也有一定影响。除避国讳外,家讳也得到很大发展。避讳范围逐渐扩大,由官场发展到科场,再发展到民间。避讳习俗的发展,使得避讳成为一种法律制度,成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成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若犯讳,则被看作是一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要受到舆论的谴责。人们把避讳当作孝的一种表现,避嫌名和二名。除避父、祖讳外,又避家族中的其他亲属,避讳风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历代避讳方法 古代特有的历史现象(8)

唐代避讳的类型

一、国讳

国讳,是指避帝王及其祖先的名讳。包括皇帝御名和曾用名,在皇帝死后成为庙讳。皇帝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表,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避讳成为一种维护统治的工具。遇到君主之名或与其名字相同的字,必须改用其它字代替,或用某些方法加以回避,包括口头和文字两方面,否则会受到法律处罚。

二、官讳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需要相应的官僚制度来维持。官员作为皇帝命令的执行者,是整个官僚集团的组成部分,处于尊贵的地位,也需要为他们避讳,即官讳。官讳,主要是指属吏或百姓避官员本人及其父祖名讳。官讳一般出现在官员的具员簿中。

历代避讳方法 古代特有的历史现象(9)

三、家讳

家讳,是指避自己或他人父祖的名讳。与家长制经济相适应,产生了维护家长权威的道德,避家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要在言语和行为两方面避家长名讳。家讳体现出古代的尊亲观念,是古人孝的一种表现。若谁触犯别人家讳,会被看作不道德的行为。或者谁冒荣居官,便会遭到舆论的谴责。

四、其他讳

(1)太子讳。.

太子作为储君,也在避讳之列。但其范围小于国讳,唐前期只限于东宫臣僚。

百官不避太子讳,显示出皇帝唯我独尊的地位。

(2)皇后讳。

避皇后讳在东晋时已出现。

(3)外戚讳。

外戚讳源于后宫的裙带关系,指皇亲国戚,主要包括皇后的父母和皇室亲属。当皇后活动不限于内宫时,外戚讳就很突出。晚唐时期,类似武则天时期的现象没有出现过,外戚的势力在朝中无立足之地,外戚讳在唐历史上昙花一现。

历代避讳方法 古代特有的历史现象(10)

唐代避讳的特点

从避讳规模上看,唐代避帝王讳的数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多的:首先,经过前代对避讳的各种讨论,至隋唐时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避讳体系。避讳在唐代有了一个飞跃发展。唐统治者大都重视避讳,从而不断强化避讳制度,以体现天子的权威,将避讳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其次,唐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文化的繁荣,各种书籍大量增加。

唐代的避讳与宗庙制度相协调,沿用已祧不讳的古礼,成为礼仪制度的组成部分。《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西晋孙毓提倡建立七庙,与避讳相统一,为唐代的庙讳制度打下基础。唐初设四庙,至唐太宗仿古礼建立七庙制度。

历代避讳方法 古代特有的历史现象(11)

唐代避讳的方法可以说是一个集大成者。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比较常用的方法有空字、改字、代字、改称等方法,唐代增加缺笔法。在前代,已有增减笔画的方法,至唐代才正式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即"为字不成",往往是缺字的末笔。这种方法较其他方法危害小,人们能够识别本字,但也容易发生讹误。然则唐人避讳之例,旧文则缺笔,撰述则采用代字,斯其例矣。"

在避讳的使用范围上逐渐扩大,首先由官场发展到科场,最后扩展至民间,避讳的群体也不断扩大。官员首先要避国讳,其次是避自己家讳,同时在交往中避对方讳。官员在上书奏事中不能触犯国讳,同时,其所被授予的官职名或者所;在机构的名称不能与本人的父、祖名相同。若被授予的官职名犯家讳,便要申请辞官。唐代科举选拔人才,在考试中也要避庙讳和家讳。当试卷中出现与家讳相同的字时,考生便要退出考场。

历代避讳方法 古代特有的历史现象(12)

唐代避讳存在地域上的差别,从而造成唐代避讳内紧外松的特点。这种差别主要指中原与边疆地区,而以敦煌地区为代表。敦煌位于河西走廊之上,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五万余件写本,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写本的抄写者既有官方书手,也有民间书手,政治背景和文化层次不同,反映在写本中间,使得敦煌地区的避讳相对宽松。唐代的避讳制度是很严格的,但在以敦煌为代表的边疆地区,避讳就没有中原地区那么严格。

唐代避讳还扩展至周边国家。唐朝与周边国家有密切的联系,文化的认同度非常高,就产生避唐朝国讳的情况,主要发生在唐与其附属国之间。唐初,朝鲜半岛上的三个国家就遣使与唐往来,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历代避讳方法 古代特有的历史现象(13)


后记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避讳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唐代二百八十九年的历史中,避讳制度及习俗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由相对宽松到逐渐严格,最后又逐渐松弛。由避名到避谥号、尊号和国姓,由避正讳到避嫌讳。

避讳习俗的发展,首先由官场发展到科场,最后扩展至民间,由避父祖讳扩大到家族中的其他亲属。避讳的发展,既有统治者的因素,又有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同时受到前代避讳风气的影响,成为在全社会流行的时代风尚。避讳制度的宽严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政治制度兴衰的制约。

历代避讳方法 古代特有的历史现象(14)

避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发展反映了当时民众的心理,唐代避讳经历了个由逐渐兴盛到衰落的过程,透过唐代避讳的演变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加清晰地认识唐代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