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德州市平原县,一个不大不小,玲珑精致的小县城。

讲真,我们这个小城虽说不大。但一辈辈人在吃上还是比较讲究的。尤其是过年,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前,必定要把房子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然后开始采购。鸡鸭鱼肉牛肉羊肉是货比三家挑选出来的。也有老主顾,年年直奔老店铺。

小年那天,我们这里的风俗是包水饺。各种馅,自家选,爱吃素的,图个一年素素静静。爱吃肉的,就包白菜肉,韭菜肉,茴香肉,牛肉大葱,胡萝卜羊肉,再讲究的家庭会包好几种。在娘家那会儿,母亲年年包两到三种馅料。

小年以后,就开始蒸包子,蒸馒头,蒸枣糕。枣糕是最见工夫的。面皮擀长切出花刀,把煮熟的红枣或买来的蜜枣一个一卷。然后裹了被子的枣就一个个排起来,围成圆圈。这是底座。然后依次递减,第二层摞到第一层上,一定要比第一层少,露出第一层三分之一的脸儿,一般到最上层就是一个枣的了。所以枣糕的大小取决于底盘的大小。

我们叫它“步步高”,寓意家庭幸福吉祥,步步登高!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蒸上几个,图个吉利!蒸“年”糕,也是我们这里必做的一道面食。买回来的黏米面,裹进几个枣,上锅蒸!香甜软糯,大人孩子都爱吃。

蒸完各种面食,大约从二十六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启炖肉,煮肉模式。胡同里,院子里,到处飘荡着肉香。所有家庭都会备齐各种肉,一样样做出来。

待到腊月二十七,二十八,炸货儿上场了。通常我们必炸的是油香。发好的面,擀成圆片,往锅里一放,就鼓成一个大圆盘。家家户户都爱吃。现在条件好了,油腻的不敢多吃,但人们还是保留着这个习俗。咬一口,外酥里软,很管饱。

酥果儿,也就是百叶,用糖和面,甜丝丝的,切成片儿,两片一掏,一绕,一拉,往油锅里一放,很快就变硬了。等捞出来的时候,几乎碰不得,一拿,就会掉渣,又酥又甜。小的时候,我爱吃极了。

第三项大炸货儿就是炸藕盒了。我们这边的炸藕盒,有两种馅料:一种是豆腐香菜的。一种是羊肉大葱的。活面糊,是技术活儿,面糊要磕进一个鸡蛋,顺一个方向搅动,直到用筷子挑起来,顺汤流下来不断线,才算搅好。然后开炸。菜香,肉香,豆腐香,藕香,闻着都流口水。还有一个是炸素丸子。白菜,萝卜,都可以炸。有的家庭还炸地瓜蜜食,地瓜丸子。煮熟的地瓜晾凉,添上面粉,揉成团,可以做很多造型,因为地瓜粘手,大家喜欢团成球状,也有切成菱形块的,进油锅一炸,外酥里嫩,香甜可口。过年餐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年前的蒸面食,煮炖肉,炸货儿之后,第四个大活儿就是年夜饭了。年三十照例包出初一的饺子,搁置一边,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提前炖好的鸡鸭鱼肉,选不太油腻的分盘盛上几样,再做几个拿手的素菜。

年夜饭是旧年里最后的一顿饭,吃多吃少无所谓了,重要的是仪式感,这个夜晚是从天还未黑就各处鞭炮齐鸣的夜晚,也是直接把人带入年最彻底的一个夜晚,这个年夜饭是倾其一个家庭的所有创意,所有手艺的最完美呈现。其菜品和美观程度及其敬畏之心一定是平时不曾有的。

其实,菜肴还是平时那些,但是在摆盘时,就尽量摆出各种造型,甚至使用的器皿都是压箱底的器皿。有荤有素,尽量满足全家人的口味。

年夜饭是向旧年的宣告,是虔诚的等待,是对未来和美好的迎接。

(一)大年初一来拜年

吃完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通常最晚熬过12:00,各处的鞭炮声就开始变得寥落。即使再兴奋,再难耐,大家下半夜也尽量睡个觉。因为明早的拜年还是一个活儿。

天还蒙蒙亮,在农村要早早打开院门,迎门桌上摆好:各种糖,葵瓜子,西瓜子,烟等零食。放一挂鞭,就抓紧去下水饺。忽然听到院门外人声鼎沸。一行二三十个男壮青年被一个稍有威望的带着,一声“叔,婶子在家吗?过年好!磕头!”,随着这一声喊,呼啦一下一群人匍匐在地,主人家就赶紧从屋里跑出来,那场面就像拍电影!

主人家会赶紧上前先搀起带头人,“进屋坐坐,吃糖,抽烟,吃瓜子,”通常男主人会给带头人点一只烟,看看这个,拍拍那个,小男孩通常跑在队伍的最前头,女主人会赶紧往孩子的衣兜里塞糖,“这个个头,长得真快,好好学习!”有的孩子会赶紧往衣兜塞,有的孩子就说:“装不下啦!”

几口烟之后,带头人会寒暄着“不坐了,还有好几家没拜呢!你这是头一家!”说着一转身,那群人就得了暗示,从屋门口到院门口的呼啦一下就涌出院子!

这时,就听到对面,或前院,又开始了喧哗。几波男子拜年之后。在家里安排妥帖的妇女大部队就出发了。妇女拜年同男子不同,如果说男子拜年是速战速决,那女子拜年就有点视察工作的味道。她们是真到屋里坐坐,且仔细看看你家买的是什么口味儿的糖,今年你家里添置了什么家当,你们家大人孩子穿的什么样的新衣,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看够,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二)初三.初四回娘家

成家的,家中父母剩下一个的,初二回娘家。家中父母都健在的,初三.初四回娘家。

正像《回娘家》那首歌里唱的:“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我们这里通常不是拿这些东西,年前给娘家送的,已然送去了。年后回家也不能空手,再带两瓶酒,或者一箱奶。再或者加一点水果。如平时串门的那种。

大人孩子都穿上新衣,梳洗打扮一番,女人最高兴,忙碌了一年,回娘家拜年,看望自己的父母亲,那心情别提多高兴。

一进门,父母亲也是早就等候着了。娘几个有说有笑,老人们照例给孩子压岁钱,女人通常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要,父母年岁大了,留着自己享用是正理。可老人们不管多少都要塞给孩子,嘱咐孩子买点好吃的,好好读书!

一家人其乐融融,老人们会把年前蒸的枣糕,年糕,煮炖的肉,炸货儿的各样都端上来,包括年初一女儿在家没吃到的饺子。那几个饺子,是老人的一份心哪!

吃过午饭,一家人打打牌,搓搓麻,聊聊天。和老人叙一叙,直至太阳偏西,才恋恋不舍地离家。

(三)初五.初六给七大姑八大姨拜年

初五,初六,走亲访友。每个小家派个代表,也可全家出动,姐妹几家,凑成一桌七八人,就浩浩荡荡直奔姑舅娘姨家。那头姑舅娘姨家,也早早在等候。

进门先问候长辈,一年到头,有的只见一面。小辈儿见面也很亲。“姑舅亲,姑舅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这是老年俗话。有老一代牵连着,小辈儿们自然就觉着是一家人。大家交流的话题也是这一年都忙的啥?谁过得好?谁咋样?孩子学习咋样?好像不抖漏个底朝天,就是不实在。

说着拜年的话儿,喝着过年的酒,老人们拼命让,一年来一回,不让喝足,可不行。男人们通常容易喝多,倒头炕上呼呼大睡的有之,话越说越过的有之,女人批评男人没出息喝多了,男人发恨明年一定不能多喝。可明年这样的场景继续上演。等酒醒的差不多了,临近傍晚时分,才离开。一顿饭吃一天。

(四)正月十五,踩高跷。

时间哩哩啦啦,就到了正月十五。这一日,大人孩子都盼着大晴天。因为这一天大街小巷只要不下雪,就有秧歌队和高跷队出来活动。九点钟不到,街上已经人山人海,那些身着花花绿绿彩衣的秧歌队拿着五颜六色的扇子,踩着同样的鼓点,一扭一扭的跳起来。

技术活儿是高跷队。平衡感不好的人根本做不了这个。据说他们是年前就开始排练。这里面也是有绝活儿,踩着翻一个跟斗,接着扭。队伍里总有一个丑婆模样的人,打扮得怪里怪气,动作扭得极为夸张,还有一个傻小子模样的人,两人边踩边逗趣。你踢我一脚,我打你一下,再加上表情和特殊的装扮,总会逗得大人孩子哈哈直笑。

这是年的闭幕曲,这一天人们要尽情地看,高跷队在几条主要的干道来回踩。

人们跟随着高跷队,似乎跟随着年,似乎抓着年的尾巴,因为过了这一天,年便没有了。

各个地区过年的美食(家乡过年的美食和风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