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本质(书法思考缘由)(1)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从小在家父的耳濡目染下和家兄学习书法,那时候没有任何功利性,纯粹就是喜欢,一天不写几页纸要说是食不甘味是有点夸张,但确实就是这个感觉。父子三人互相品评书法,其乐融融。田蕴章老师在书法讲座里面谈到和其弟田英章一块学习书法时也表达过类似感受,大概这是所有书法爱好者的一个相同点,这个“爱好者”是既“爱之”又“好之”的意思。

初中三年在我姑姑家读书,有幸得到我爷爷(我姑父的爸爸)的悉心指导,我爷爷笔名祥如,德高望重,80岁高龄仍然为村里写对联等书法作品,由于笔墨纸砚齐备,所以我和我哥,还有表弟三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习书法。我们知道初中三年是一个人行为养成的关键时间段,因此,我的书法爱好主要是在这段时间养成的。

但跟其他事物一样,有人会问你,你天天练这个有什么用,现在都有电脑、打印机了,什么字体都有,谁还要你写毛笔字?听起来好像是这么回事,练书法看起来好像确实没什么用,那就不练了吧?但又舍不得扔下,至于原因,那时候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但也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有一次听鲍鹏山老师讲《论语》,他说了类似的疑问,他说曾经有学生问他,当今社会学论语有什么用?他说他听到后很生气,但是不知道怎么回答。

后来读诸子百家,发现古人对这个问题有完美的答案,比如《道德经》中关于万物平等的观点;《庄子》中“齐物”的观点,特别是庄子,他怕我们还不理解,就举了“朝菌不知晦朔”,“夏虫不可语于冰”等作例证。认为看问题角度和高度不同,则得出不同的结论。

懂了这一点之后,为什么还要把它写出来呢?是因为,现在很多人沉迷于手游,快手,抖音等各种直播平台。本来这些直播平台本身是个很好的技术,可以学习,传播很多有用的知识,有用的信息。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也有人利用这些技术,传播一些低俗信息,甚至有害信息。比如美女直播吃肥肉,吃活虫,吃灯泡。这样的内容很能够吸引人观看,特别是青少年好奇心强且自制力较差,会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上次休假回国,发现这个现象非常普遍,随着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各种网络直播占据了青少年学生的大量学习时间,而家长们对此束手无策,甚至有些家长也沉迷于这些既不用动手又不用动脑,随时随地触手可及又免费的视频节目。

对这个问题解决的之道是找一种替代方案,即培养一项既有趣又有用,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技术活动。当然这样的活动很多,比如棋、琴、书、画、武术、篮球等文体项目都是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方式,且寓教于乐。

孔子说过,君子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将“艺”作为君子修身立德四原则之一。古人认为,学习一项技能就是格物,格物才能致知,王阳明称之为“致良知”,也就是良好道德的培养,他认为“致良知”需要“知行合一”。而且《尚书》认为“行”比“知”更难,所谓“匪知之艰,行之惟艰”。

书法的本质(书法思考缘由)(2)

乾隆手迹

在这么多艺术门类中我推荐书法,原因如下:首先,相对于钢琴、架子鼓等乐器,书法费用成本最低,只需要一支毛笔,一张水写布,一本字帖;其次,书法用具方便易携,学习、工作、出差可随身携带;第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书法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比如,古人认为“书之为功,与天地同流”,将书法列为君子“六艺”,即“礼、乐、御、射、书、数”之一。

先贤是这么讲的,那么现代人怎么认为呢?

2019年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7496号建议的答复”其中提到“显然将书法纳入中考高考体系对于切实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进课堂有直接推动作用”。教育部首先肯定了将书法纳入中考高考体系的作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3月30日第12版以“书法是中国人的内在精神”为标题对书法做了报道。以国家级媒体的权威性强调了书法的文化传承功能。

当代哲学家熊秉明先生以哲学的高度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的核心”。

那么书法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有这么重要的价值呢?为什么偏偏是书法,而不是其他艺术门类呢?

本文将分别从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抛砖引玉,尝试回答这一问题。

书法的本质(书法思考缘由)(3)

文房四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