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当作敬辞,由美、善的本义引申而来,用于赞美与对方有关的人以“令”敬称的称谓,只有“令堂”一词较为费解那么,“令堂”为什么用来尊称对方的母亲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古代朝堂有什么别称?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朝堂有什么别称(词汇中的古代风俗)

古代朝堂有什么别称

“令”当作敬辞,由美、善的本义引申而来,用于赞美与对方有关的人。以“令”敬称的称谓,只有“令堂”一词较为费解。那么,“令堂”为什么用来尊称对方的母亲呢?

古代的建筑物面南背北,内部分为三个部分:堂,室,房。最前面是“堂”,“堂”不住人,是家族举行祭祀或者接待宾客等礼仪活动的处所。“堂”建在一个高台上面,台前有台阶,或为三阶,或更多阶。之所以建在台上,是为了防潮。“登堂”一词,就是指必须登上台阶才能进到堂内。

“堂”后面(也就是北面)的建筑,正中的一间叫“室”,因此,所谓“登堂入室”,就是指登上“堂”,然后穿过“堂”,才能进入后面的正室。“室”两侧的建筑叫“房”,东边的叫“东房”,西边的叫“西房”。正中的“室”为主人所居,两侧的“房”则为晚辈所居。

“堂”高大轩敞,又是祭祀的重要之地,后来引申用来泛指房屋的正厅,因此古人就把一家之主的父母尊称为“高堂”。举行祭祀之礼的时候,一家的主妇也就是母亲通常活动于东房的北部,因此用“北堂”来指代母亲。

《仪礼·士昏礼》中规定:“妇洗在北堂。”“洗”是盥洗用的器皿,主妇盥洗都在北堂,故又称“北洗”,有小门和台阶通户外。《诗经·国风·伯兮》中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诗句,“谖草”即萱草,又称忘忧草。《毛传》说:“谖草令人善忘;背,北堂也。”

古人认为萱草可以使人忘忧,游子出门远行的时候,常常要在母亲居住的北堂台阶下种上几株萱草,以免母亲惦念游子,同时让母亲忘记忧愁,因此就将母亲的居处称为“萱堂”。唐代诗人聂夷中有诗《游子行》:“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门望,不见萱草花。”

这就是将对方的母亲尊称为“令堂”的来历。“北堂”或“萱堂”用来作为对自己母亲的代称;“令堂”则只能尊称对方的母亲,如果称自己的母亲为“令堂”,就会让人笑掉大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