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三国,是一个精彩纷呈、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为后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很多。诸如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等等。一说起三国中的“空城计”,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诸葛亮用空城计退司马懿的故事。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其实《三国志》(含裴注)记载了三个人使用空城计的事例,他们分别是诸葛亮、赵云和文聘。但这三件事陈寿均未记载,都出自裴松之注,其历史真实性也一直存在争议。作者便从三人相关的史料记载,拨开历史的迷雾,浅析三人使用空城计的真实性。

诸葛亮空城计简介及评价(瑶琴三尺胜雄师)(1)

诸葛亮的空城计

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事见于《蜀记》记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蜀记》郭冲说诸葛亮五事的第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蜀国赵云使用空城计出自《云别传》记载。《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注引《云别传》曰: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三国志•魏书•文聘传》裴注引《魏略》记载了魏国文聘使用空城计的事。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诸葛亮空城计简介及评价(瑶琴三尺胜雄师)(2)

诸葛亮的空城计

空城计的浅析

《三国志》裴松之注记载的三个空城计,文聘所用计是一场战争中的主要计谋,而诸葛亮和赵云所用计则是一场战争中某个战役所用的计谋。

诸葛亮所使用的空城计,裴松之在引用这段史料为《三国志》作注后,马上对这段史料的记载的真实性进行了发难,他说:“案阳平在汉中。亮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亮于关中相抗御耳。魏尝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后,无复有于阳平交兵事。就如冲言,宣帝既举二十万众,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案《魏延传》云:‘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岂得如冲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且冲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善冲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由此可见裴松之认为诸葛亮没有使用过空城计。

明代史学家严衍则认为诸葛亮虽然没在阳平使用过空城计,但在其它地方用过此计对阵司马懿,他说“此事乃晋初郭冲对扶风王骏之言,冲去亮未远,言必有据。但冲谓此乃亮在阳平时事,夫阳平关在汉中,懿自从魏武破张鲁后,未尝复至汉中,裴松之驳之是也。然因阳平二字,谓冲为妄言,则又不然。何也?骏,懿之子也,使冲言果妄,骏岂不能为父辨诬?而乃慨然善冲之言,即在坐刘宝、桓隰辈,皆思寻隙索瑕,以诋亮谀懿者,终亦不能复难,乃知冲言不妄矣,但非阳平时事耳。”

诸葛亮空城计简介及评价(瑶琴三尺胜雄师)(3)

诸葛亮画像

对于诸葛亮才能如何,司马懿曾下判语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司马懿为西晋王朝的奠基者,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又尊他为宣皇帝。众所周知,诸葛亮与司马懿发生正面交锋是在231年和234年,诸葛亮率军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时,这两次正面交锋,司马懿主要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即便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和司马懿第一次正面交锋时,司马懿率军追击过诸葛亮,但最终也采取的是追而不交战的策略。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载司马懿率军追击诸葛亮到卤城的事。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悬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

从上述记载可知,张郃建议司马懿不交战,就此扎营,然后另外出一支奇兵偷袭诸葛亮后面。司马懿不听,还是追诸葛亮,但追上后又登山挖掘营地不交战。魏国将领贾栩、魏平多次请战,他对此情况感觉很担忧。可见司马懿表面未采纳张郃建议,但实际上还是认同不交战有利于魏军,总体采取追而不交战的策略。

诸葛亮空城计简介及评价(瑶琴三尺胜雄师)(4)

三国

至于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第二次正面交锋,司马懿更是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晋书•帝纪•宣帝》载: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因此司马懿在对敌诸葛亮时,基本不主动出击,就算追击诸葛亮,也采取的是追上而不交战的策略。郭冲说他率军20万追击诸葛亮,被诸葛亮的空城计吓走,很有可能是他追击过诸葛亮,但想到交战不利于魏军,于是又率军撤退了。诸葛亮治理蜀国有方,蜀国人感念他的恩德从而赞颂他,由此产生很多关于他的故事或者传说,这种故事或者传说或多或少脱离实际,带有夸张和虚假成分。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诸葛亮死后“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虽说司马懿是自己率军撤退了,但老百姓将他说成被诸葛亮吓退了,《蜀记》由此记载也是可能的。

诸葛亮空城计简介及评价(瑶琴三尺胜雄师)(5)

空城计发生的公元228年三国形势图

至于文聘所用空城计,裴松之在引用《魏略》记载作注后,紧接着说“《魏略》此语,与本传反。”《三国志•魏书•文聘传》即本传对这段的记载是“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于石阳,甚急,聘坚守不动。权住二十余日,乃解去。聘追击破之。”因此裴松之只说明了《魏略》的记载与《三国志》文聘本传对此事记载的不同,而对文聘是否使用过空城计没有提出明确意见。

关于孙权围文聘于石阳之事还见于《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八月,孙权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坚守。朝议欲发兵救之,帝曰:“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几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持,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也。”先时遣治书侍御史荀禹慰劳边方,禹到,于江夏发所经县兵及所从步骑千人乘山举火,权退走。

从上述记载可知,当时孙权围文聘于石阳是突发事件,而文聘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是采取了坚守的态度,后来孙权退兵,是因为治书侍御史荀禹调集了江夏沿途各县的军队以及自己所带的步兵、骑兵共千人,登山放火虚张声势,让孙权以为文聘援军已到,所以退兵。倘若如《魏略》记载,文聘使用空城计,孙权不至于围了20多日才撤兵,魏国朝廷也不会讨论派不派兵解救石阳之围。

因此文聘没有使用过空城计,而《魏略》之所以记载文聘使用过空城计,很有可能是因为荀禹采取虚张声势计策吓退了孙权,《魏略》作者将发生在荀禹身上的事误会发生在文聘身上,由于文聘当时坚守在城中,也只有用空城计让孙权以为他兵多而退兵。

诸葛亮空城计简介及评价(瑶琴三尺胜雄师)(6)

空城计

赵云是否使用过《空城计》,裴松之在引用《云别传》记载为本传作注后并未提出异议,可见他是认可赵云使用过空城计的。清代史学家何绰则对《云别传》多处记载提出了质疑,尤其是赵云驳将成都城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和刘备伐吴的记载,他总体认为“别传类皆子孙溢美之言。”

即便如此,何绰也未对赵云使用过空城计提出质疑。前面已说过,赵云使用空城计是一场战争中某场战役所采用的计谋,相对于整场战争的记载,史书一般不对一场战争中某场不影响大局的具体小战役进行记载,更何况这场战役与作战双方的主帅也无关。别传则不同,它是子孙对长辈的记载,赵云使用空城计凸显了他的智谋和胆识,《云别传》选择对它记载也是合乎情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赵云应该使用过空城计。

诸葛亮空城计简介及评价(瑶琴三尺胜雄师)(7)

诸葛亮雕像

结语

综上所述,三国中真正使用过空城计可能只有蜀国的赵云。至于出现魏国文聘使用过空城计的记载,原因可能在于《魏略》作者将发生在荀禹身上的事误会发生在文聘身上。诸葛亮用空城计退司马懿,很有可能是司马懿率大军追击过诸葛亮,但想到交战不利于魏军,于是又率军撤退了。

参考文献

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华书局,1982

卢弼著:《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82

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