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面壁思过(乱世流萍杜甫传)(1)

沉浸其中,仔细梳理,整部文本还是相对完整地勾勒了一代诗圣杜甫人生的来龙和去脉,综合把握,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作者重在以诗文为主线。作者以杜诗和杜文为线索,勾勒出杜甫从出生到交游、从困守到飘零,到最后悄然凤落,每一处的着笔无不从诗文中求得踪迹,在诗文中树立坐标,没有主观推测和臆想,这也是作者作为一个学者的基本品格体现。最大的感触就是作者依靠当时当地的诗文创作,来合理化尽可能最大程度地给予文本以生动的叙述和故事再现,以期给予本书最大化的可读性,从阅读体验来讲,作者的这一目的基本实现。另外,文中作者并没有更多的评论,而是合理合情地从诗文中来,到诗文中去地娓娓道来,这也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杜甫面壁思过(乱世流萍杜甫传)(2)

二是以飘为故事主线。文学评论家李敬泽2012年4月10日《人民日报》在纪念杜甫诞辰一千三百周年文章中称杜甫为“人民与大地的诗人”,在整个叙述中,作者抓住了杜甫一生行走广袤大地,从家乡出发历经飘零的人生际遇。杜甫行踪东至山东、西至甘肃,南到四川、湖南。行万里路,于今是等闲事,于古是千难万险。但就是在这不断的一次次行走中,一首首事关苍生的诗文,《诗经》之后第一次呈现在历史的最深处,上千多年华夏历史中的只知埋首耕耘,而无声响的黎明得以被朴素地投影。这种飘零,有时是主动的,因为诗人“每依北斗望京华 ”,诗人长期漂泊, 壮志难酬, 长安是唐王朝的首都, 是国家的象征, 借北极星在天空中的永恒位置来表达诗人对唐王朝的坚贞之意,诗人始终情系国家;有时却是被迫的,“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吃野果子、搭窝棚,诗人迫于安史之乱,和流亡的人民一起忍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也正是这种飘零,造就了这位行走大地的伟大诗人,是诗人之不幸,也是诗人之大幸,是时代之不幸,是我们后世之大幸。

三是以忧为感情基调。可以说作者写忧,主要来源还是杜甫诗风之忧,杜甫人生之忧。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生不逢时,尤其遭遇安史之乱动荡,而其又迫切建功,报效皇朝,效仿祖辈。理想的丰满,少时的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后来的现实跌宕,国运衰微,壮志难酬,两者的差距使杜诗诗风转变为“沉郁顿挫”。我们在杜甫的生涯中很难寻觅到李白的洒脱,也难以感受到苏轼的那份超然,跟多的是屈子那种重重块垒积压下的“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封建士大夫的执着。杜甫忧己、忧家,更忧国、忧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吏三别”中的悲天悯人之忧,让人切肤之痛,剜心之怨。杜诗之写实,也来源于其忧思,杜甫之伟大,也源于其忧深。这一点,作者在阐发时还是把握到了。

杜甫面壁思过(乱世流萍杜甫传)(3)

四是以苦为乐贯穿全篇。在许多诗文中,杜甫仍能以苦为乐,苦中作乐,这短时期主要集中在杜甫在西南漂泊,在成都、梓州、阆州、夔州、湖北、湖南的历次漂泊中,杜甫难得偷闲,也被迫得闲,《春夜喜雨》《登高》《登岳阳楼》》等写出杜甫的不同喜悦。诗人感叹世事的多舛,但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闲,感受身边的一草一木,雨雪星辰。同时,这种苦中寻乐的来源,还有与家人的绑定,《江村》里“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是天伦之乐,《江畔独步寻花》里作者终于得以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是安居之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是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是复归京华之乐。

杜甫面壁思过(乱世流萍杜甫传)(4)

不足之处就是,作者创作比较保守、拘谨,忠实于诗文,没有丝毫的突破和合理合情的联想。若从学术而言,是其可贵之处;若考虑到阅读的兴趣,适当的想象也许是不可或缺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