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有人经历过三十而立的焦灼,进入了危机;有人经历过三十而励的沉淀,转换了赛道;也有人经历过三十而骊的绽放,如骏马奔驰,保持着逐梦的激情。

有人说35岁,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道分水岭,你已经没有了年轻时候的一腔热血,只有被现实压垮的自信心。但是,也有很多人用行动在反驳,凭什么人生在35岁就被定义?

35岁的中年危机,其实自古有之。我们来看看书本里走出来的大佬们,35岁时都在干什么?

50岁的他们在干什么(35岁他们)(1)

01

李 白

我们对于诗仙李白的印象,大概是有钱有闲有才华。似乎他一生都不曾被职场所束缚,令辛苦打工人们格外羡慕。在他的诗歌里,有酒有朋友,有理想有大鹏。但,你可能不知道,他可能非常羡慕我们现在的“平等”“自由”。

根据史学家们的描述,李白出身于商贾之家,不缺钱,这是幸运,但更是不幸。

据《唐六典》中记载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

也就是说,小时候可能挥金如土的命运,纵然有着一身才华,却出身商贾无法让他摆脱身世阴影,终生不能参加科举的选拔。于是,他只能走推荐这条路,这就要有求于人。

少年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既是增长了见识,也让他对仕途抱着憧憬。但所求没有下文,经历了各种原因被拒。当我们都忍不住为诗人哭泣时,也许是自信使然,他要自荐。

34岁时,他终于有了一次面见玄宗的机会,献上著作《明堂赋》,然后并没有任何效果。35岁时,李白仍然没有放弃。在玄宗狩猎时,等待多日的李白,献上了溜须拍马的《大猎赋》。后世人印象中仰天长笑的李白,此时卑微的不能再卑微了。

这应该是他一生中的至暗时刻,屡次受挫,再另寻门路。他并未能够三十而立,35岁时还像无头苍蝇在到处碰壁。然而不耽误他40多岁后渐悟人生,离开长安去漂泊,去巡游,去结交好友,去求仙问道。最终成为独一无二的李白,后人难以模仿,亦超越不了。

50岁的他们在干什么(35岁他们)(2)

02

杜 甫

我们对于杜甫的印象是一生困顿潦倒,他的诗里道尽了民间疾苦,一个“愁”字刻在了血液里。其实,杜甫并非生来就是愁苦的,他还有一个相当不错的出身。

少年时代的杜甫其实拥有着这样的标签:富二代、官二代、名门之后、少有诗名。京兆杜氏是从西汉到唐末跨越1000年的豪门大族,仅仅在唐朝就出了9位宰相。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初唐的“文章四友”,母亲来自清河崔氏,同样是跨越700多年的豪门大族,仅唐朝就出了12位宰相。在极其讲究门第的时代,杜甫几乎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少年成名,十八岁开始漫游,30岁时娶了弘农杨氏,这结婚生子后,才开始考虑功名的问题。

一直到35岁,杜甫才正式去长安寻找出仕的机会,少时一番无忧的杜甫初到长安还是满怀信心的。但是生不逢时,遇上了把权的李林甫。参加科举考试,无一人被录取。

这一年也许是杜甫人生下半场潦倒困顿的开始,无论怎么努力,也没有得到一官半职。日子慢慢开始过得艰辛,人也不得不变得现实起来。

如果没有李林甫排斥贤才,杜甫会不会官场顺意。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受尽颠沛流离,他会不会成为历史上那颗闪耀的星辰?

人生没有如果,但每个人也许都会走过35岁,摆平自己的心态,不断地提升自我,只有你不放弃自己,人生才不会放弃你。

50岁的他们在干什么(35岁他们)(3)

03

苏 轼

公元1071年,也就是北宋熙宁四年,苏东坡开始了他的外放之路。

三年前,苏轼还朝时,朝堂上已经是另一番局面。神宗继位后,开始重用王安石,推行变法。苏轼对王安石实施的新法有着不同的看法,带着少年意气的他曾两次给神宗上书,全面批评新法。遭到王安石一党的不满,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述苏轼的过失。面对诋毁,苏轼选择了自请离京外放。

苏轼的第一站是到杭州担任通判,相当于今天的杭州市公安局长。这里,山明水秀,富庶繁华,西湖的迷人风光治愈了苏轼,感受到许久不曾有过的宁静、清新和愉悦。他的诗心得到滋润,写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美景、佳肴与情投意合的朋友们的影响下,苏轼变得热情开阔,沉浸于这一方水土。

生活上的不如意和职场上的挫折常有,换一番心境也许是开启人生瑰丽下半场的开始。

50岁的他们在干什么(35岁他们)(4)

04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0岁的他们在干什么(35岁他们)(5)

八多年前的一个元宵之夜,南宋临安城迎来了一年中最辉煌绚丽的一夜,夜空盛放烟花熠熠生辉,无处不在的灯笼点亮了一座不夜城。

初春的寒意被人潮驱散,人人簇拥着偏安一隅的热闹繁华。辛弃疾随着人流在四处漂流,也许站在城门前的那一刻,他会想起南归的那一天,被万人簇拥着进城,他一度以为那是他大展宏图的开始,不想却是沉寂的开端。一起归来的人啊,正在享受着喧嚣和繁华,只有他经历着日复一日的落寞和迷茫。站在今日繁华的街头,思想起往日的困顿,心里其实是孤寂的。蓦然回首,那灯火阑珊处微笑的是女子,还是昔日纵马的少年?

这一年,辛弃疾35岁,看到南宋王朝内忧外患,统治者却畏缩不前,偏安的人们更是在歌舞升平中麻痹自己。

唯有辛弃疾,从少年奔向中年,初心不曾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