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企业可视化大屏解决方案(一屏连万端产业千机变)(1)

湖南企业可视化大屏解决方案(一屏连万端产业千机变)(2)

图/CFP

湖南企业可视化大屏解决方案(一屏连万端产业千机变)(3)

广汽TIME概念车座舱

汽车“小助手”似乎就“坐”在副驾驶室,司机动动脑就能控制汽车,从而腾出双手做更多的事情……汽车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变成集低碳、前卫、乘坐、休憩、娱乐、互联在内的综合智能终端。未来智慧座舱不仅是“第二个手机”,还是综合智能终端,未来智慧座舱将有力地帮助人们充分利用车上时间。

以往,从概念车到量产车,从量产车到全面普及,距离相当远。不过,在如今的智能汽车时代,这些过程就要快多了。智能技术驱动、汽车产业带动,更多基础性技术产业迎来爆发良机。自动驾驶为智慧座舱构造了足够高的“上限”,芯片半导体产业设定了智慧座舱的“起点”,摄像头和传感器产业更将赋予智能汽车“三头六臂”。未来一切,尽情憧憬。 文/图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伟力、邓莉(除署名外)

未来,我们的车还可以做什么?

1 “小助手”车里坐

当下,“小助手”已经是智能汽车的标配。然而,目前“小助手”只能“住在”车机系统里,通常“只闻其声,未见其人”。驾驶员与小助手做不到面对面交流。

“小助手”的实体化,有望在未来2~3年内实现。这里说的“实体”,并不是简单地安放一个实物,而是通过“声光电”等技术手段,赋予小助手视觉上的实体形象。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大家已经比较熟悉的技术会起到重要作用:那就是裸眼3D。

2 车厢设计“千人千面”

比液晶屏更前沿的是“电子纸”——其生产成本更低,耗能更小,且不伤眼。近年,电子纸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不仅可以实现彩色电子纸 柔性屏幕的组合应用,还可以播放简单动画。不过,由于分辨率较低,在汽车座舱内,电子纸暂时还不能取代液晶屏。

然而,电子纸可以与液晶屏、氛围灯搭配,呈现“千人千面”的车厢设计。未来,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选某一天的车身颜色和内饰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电子纸并不是只能呈现单一颜色,还可以显示图案。比如,躺在车厢内,通过全景天窗看星星,车厢内其他装饰件都可以相对应地呈现“星空”主题的图案。

3 车内沉浸式娱乐体验

未来,后排乘客进入车厢,坐在后排,戴上沉浸式头盔或VR眼镜,能够更为逼真地体验网络游戏、影片。现实的变化,可以对虚拟现实空间带来直接影响。比如,当车辆右转弯时,虚拟现实体验中,宇宙飞船也会随之右转和倾斜。还比如,一辆大型SUV从旁边驶过,虚拟现实中,则是一辆“史前恐龙”和你一起奔跑。如果你看过电影《盗梦空间》,你会对该技术有更为直观的认知。奥迪等部分汽车企业已经进行布局,搭建平台或者与现有平台对接,尝试汽车座舱全新娱乐的商业化。

4 用脑电波控制车辆

相比语音和手动,用脑电波来控制车辆,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脑控车”已经以概念技术的方式,出现在近年的消费电子展会上。现阶段,用户需要戴上一个设备,该设备用于收集脑电波,后台通过分析、处理、提炼后,再执行。由于数据量大、数据复杂和干扰因素多,脑控车目前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短时间内只能应用在驾驶辅助上。举个例子,需要刹车时,车辆会通过脑电波提前预判驾驶员行动,刹车系统提前介入。

5 边行驶边充电

不可否认,充电桩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汽车界人士提出了解决方案——让电动汽车在智能道路上边行驶边充电。目前,全球已有多个无线充电道路项目的尝试。2018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重点科技项目“电动汽车路段移动式无线充电系统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制”暨“电动汽车移动式无线充电实验路段”顺利通过验收。该实验路段长度181米,移动式无线充电功率20千瓦,转化率达80%,汽车行驶速度可超过60千米每小时。 更加进阶的做法是铺设光伏智能道路,实现边开车边充电。道路最上层是类似毛玻璃的半透明新型材料,摩擦系数高于沥青路面。在轮胎不打滑的前提下,保证较高的透光率,太阳能电池把光能转换成电能,实时输送上电网。多余的电能可以供路网其他设备使用。冬季,光伏路面将启动附加的路面自动加热功能,协助解决道路结冰、化雪问题,减少行驶中因刹车不及时导致的交通事故。

6 无人机从车里放飞

给智能汽车配上一架无人机,在符合空管规定的前提下放飞,在更高、更远、更大范围看风景——这是智能汽车一直在描绘的未来生活场景之一,同时也是智慧空间的延伸。截至目前,车载无人机还未大面积普及。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无人机成本不低,一旦发生遗失、毁坏和失联,车主负担高;二是无人机要安全着陆在行驶中的汽车车顶,难度较高;三是收纳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法——无人机安放在车顶,日晒雨淋,会加剧损耗;以升降方式,收纳进车厢,则会减少车内的空间。车载无人机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可以期待,随着成本降低、运动灵活、维护方便,无人机搭载在车上,成为智慧空间的延伸,将会成为现实。

搭上智慧座舱的“便车”

三大基础技术产业将爆发

自动驾驶:

决定了汽车智能“天花板”

决定汽车智慧座舱“天花板”的基础技术,是自动驾驶。当自动驾驶解放了双手和双脚,驾驶员才可能腾出手来喝咖啡、逗狗、撸猫等;当自动驾驶解放了司机的双眼和双耳,司机才可以刷微信、看电影、听音乐,智慧空间的“娱乐”功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当自动驾驶发展到极致,解放了驾驶员的“大脑”,司机才可能在车上睡觉、娱乐和聊天,智慧空间才能全方位与用户互动。

从低到高,自动驾驶分为5级,最低是L1级,最高是L5级。现在,大部分车企自动驾驶系统介于L2~L3之间。蔚来、小鹏、理想、特斯拉、埃安等车企都已经能够实现L3级的自动驾驶——比如,在高速路上,支持短时间的双手离开方向盘。自动驾驶什么时候能够跃升到L3级以上?尚无明确时间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在加速向前。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斌表示,“电动汽车非常适合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延时更少,冗余更安全,更容易进行软件控制。”他认为,我国2030年智能电动汽车的渗透率将会达到90%。他表示,未来10年汽车将会逐渐普及智能驾驶辅助技术,将是基本功能。多家车企的自动驾驶负责人也告诉记者,2022年将是城市智慧领航辅助驾驶量产的元年:继高速路场景之后,将会开放城市场景。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表示,广汽集团将在今年组建Robataxi车队,广汽集团还将投入850亿元到1000亿元实现智能网联新能源方面的重大项目。

芯片半导体:

设定汽车智能的“起点”

如果说,自动驾驶决定了汽车智慧座舱的“天花板”,芯片则决定了汽车智慧座舱的“起点”。芯片数量越多、算力越强,汽车座舱的“智能”程度也越高。芯片的“摩尔定律”在改变了电脑、手机之后,现在也在改变着汽车。汽车的行驶会产生比电脑、手机高出几个数量级的数据,相应对芯片算力的要求也会高得多。分散、单片式的芯片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智能汽车的需要,集成电路式芯片、高算力芯片、AI芯片,以及围绕芯片的全新软件架构,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辆汽车有500~1000个芯片。业内人士认为,相比于手机,由于数量少和更新频率较低,汽车芯片的市场容量潜力没有外界预期的那么大,芯片企业单纯依靠生产汽车芯片,难以实现盈利。所以,在芯片产能扩产和车规级芯片性能提升方面,需要进行前瞻性布局。记者了解到,从2020年起,上汽、东风、一汽和广汽等车企已经行动起来,加紧建设核心零部件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摄像头、传感器:

为汽车智能装上“眼睛”

在智能汽车上,摄像头和传感器的作用不再单一,当摄像头和传感器朝向车外,可以让汽车“看得见”,感知周边环境;当摄像头和传感器朝内,再配合AI系统,则能够捕捉车内驾乘者的情绪、动向,实现预判式的功能操控,实现驾乘者与车辆的互动。要让车辆“看得更远、更准”和更加精准地感知驾乘者,就不断提升摄像头和传感器的性能,以及基于摄像头和传感器的算法。截至目前,这一领域的技术处于“发散”阶段。所谓“发散”,就是技术路线“百花齐放”。技术“发散”的优点在于能够根据用户需求,选择不同方案。好消息则在于,技术正在加速迭代,最具代表性范例是激光雷达。第一代激光雷达还未全面普及,第二代激光雷达已经具备量产条件。

能加速实现的,还有汽车产业变革带动的新商业模式。威尔森智能网联应用中心总设计师竺大炜认为,像特斯拉、小鹏这些新势力,它们不再按照车型价位的高低去释放科技能力,而是像移动互联网产业者一样快速进行软硬件的更新迭代,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研发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