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失,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曹嵩,官至太尉,莫能审其出生。嵩生太祖。

三国曹操传红色剧本(三国曹操传001)(1)

影视剧照

太祖武皇帝,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引起不熟悉三国历史的小白的一个“错误”概念。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终其一生,虽然“三分天下有其二”,却从来没有真正的称帝过。《三国志》之所以称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实在是曹丕篡汉后给自己的父亲曹操追谥的尊号,所以陈寿引用了这个称呼。

所谓的沛国,原本只是个侯国,具体名称应该是沛侯国,源自汉高祖刘邦的侄子沛侯刘濞建立的侯国。次年,刘濞被改封为吴王,沛侯国被撤除。直到建武二十年,光武皇帝刘秀封其子刘辅为沛王,建立了沛王国。刘辅之后,沛王王位一共传了八世,直到东汉灭亡后,沛国才再次被撤除。也就是说,曹操就是出生在沛王国的谯县。

三国曹操传红色剧本(三国曹操传001)(2)

曹操雕像

对于曹操到底是姓曹还是姓夏侯这一疑案,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却从未有过定论。就我个人理解,曹操应该本来就是姓夏侯的。《三国志》记载说“(曹腾的)养子曹嵩”,“养子”两个字就成了关键。根据我国古代家谱编修的文字使用规则中的解释,“养子”一词俗称义子,又叫螟蛉子,系收养而非亲生的儿子。刘备的第一个儿子也是养子,刘封,本名寇封。曹操本人也有过养子,那就是名将曹真。曹真本名秦真,后被曹操收为养子后改姓为曹真。由此来看,我个人更倾向认为曹操本姓夏侯而非曹氏。而且曹丕还追封夏侯睿为魏始祖。虽然如此,我个人认为我们还是没有必要太纠结曹操的本姓,因为按照传统来讲,他父亲成了曹腾的养子而姓曹后,曹操就自然也该姓曹。但是,曹操是不是曹参的后裔就真的值得再商议了。

三国曹操传红色剧本(三国曹操传001)(3)

东汉帝陵遗址

《三国志》说“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那么中常侍和大长秋又是怎样的职位呢?东汉时期的中常侍由宦官担任,伺候皇帝左右,担任传达召命等事,权力颇大;大长秋则是负责传达皇后旨意,管理长秋宫(皇后居住的地方)各项事宜,权力也是相当的大。而曹腾的为人也是胸怀宽广,有用力之功,却并没有居功自傲,反而提携了很多能人名士,名声很好。曹腾本人也是中国历史上被追谥为皇帝的唯一一人——太和三年(229年)六月二十六日,魏明帝追尊其高祖父曹腾为高皇帝。

曹操的父亲曹嵩,虽然官至太尉,但内核却是一个和吕不韦差不多的生意人,他与养父曹腾比起来,品行就差太多了;曹嵩的太尉,都是用钱买来的——中平四年(187年)十一月,太尉崔烈被罢免,大司农曹嵩贿赂中官以及给西园捐钱一亿万,故为太尉,位列三公。太尉仅次于大将军,曹嵩由此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最高峰。结果第二年,曹嵩就被罢官了,自己则屁颠屁颠地滚回了老家谯县。

曹操是曹嵩的长子,字孟德,小名叫阿瞒。不知道有没有人好奇曹操的表字为什么是孟德而不是伯德?按照中国古代“伯仲叔季”的兄弟排行取字规则来说,曹操既然是曹嵩的长子,取字应该用“伯”才对,可为什么他偏偏用了“孟”呢?这其实就牵扯到了嫡出与庶出的概念了。

汉朝之前,“伯”和“孟”的区别在于性别。在商周时期“伯”是兄弟之长,而“孟”是姐妹之长。而“伯”、“孟”发展至汉时变为了嫡长子与庶长子的区别,并且被后世一直沿用。汉代的“伯”和“孟”不再表示男女之长,而是有了嫡庶之分。《礼纬》中有提到:“庶长称孟”,《释俐》中也提到了庶长子被称为“孟”的说法。相反,嫡长子才能用“伯”。

所以,曹操虽然是曹嵩的长子,却不是嫡长子,而是庶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