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时代约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据14C测年数据,其年代约在前19~前16世纪,此年代范围在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夏王朝纪年范围内。中国青铜时代约终于前5世纪中叶至前4世纪中叶,即战国早期。战国中期以后,冶铁业有长足发展,铁器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战国中晚期乃至秦汉时期,青铜仍被经常用来制造容器与兵器、乐器及镜鉴、带钩等服御器。   

青铜礼器八边形(古代青铜礼器原本是金光闪闪的)(1)

大方鼎(郑州杜岭张寨南街出土)

上述中国青铜时代的一千数百年间,青铜虽也曾被用于铸造生产工具、日常生活用具及装饰品,但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思想的支配下,更主要的还是用来制作以祭器为主的礼器与兵器。青铜兵器被用来武装国家及各级贵族的军事组织。青铜容器与乐器更大量被应用于贵族间的礼仪活动,包括祭祀以及婚媾、宴享、朝聘、盟会、丧葬等活动,以维护王朝政治统治与贵族阶级内部的等级制度。自商晚期始流行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使青铜器更成为各级贵族通过铭文追念祖先,颂扬君主或上级贵族,记录与自身及其家族有关的重要政治、礼制、经济活动的载体。青铜器对社会政治生活发生巨大影响,成为中国青铜时代的突出特点。

现代人把青铜器之所以叫做“青铜”,是因为青铜氧化后的颜色是青灰色(或青绿色),但青铜器刚做出来的并不是这种颜色。许多青铜器刚做出来的时候,都是美丽闪耀的金色或者银色。因此古人把铜铸的礼器、祭器称为“金”或“吉金”。

青铜的合金成分以红铜为主。在古代中国,与红铜混合的其他金属元素(占合金总成分2%以上一般视为有意加入)主要是锡或铅。

青铜礼器八边形(古代青铜礼器原本是金光闪闪的)(2)

越王勾践剑

先秦手工艺专著《考工记》说“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这段话说明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已掌握了青铜器的使用性能与铜、锡配比的关系。纯铜制成的器物太软、易弯曲,如果把锡与铜熔炼制成铜锡合金,就可提高铜器的硬度。铅的加入则可增加青铜熔液的流动性和冲型性能,也就是说,铸造出来的青铜器纹饰会更加细腻。

不同合金组成的青铜器除具有不同的机械性能外,还具有不同的颜色。铜的含量高,颜色偏黄;锡的含量高,颜色偏白。

青铜礼器八边形(古代青铜礼器原本是金光闪闪的)(3)

四羊方尊

现在看到的青铜器,大都是青绿色,是因为在室温下铜制品表面会被氧化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它附着在铜器的表面,不易剥离。在适宜的条件下,氧化亚铜又会生成黑色的氧化铜。而长期暴露于空气或埋藏在土壤中之后,铜的氧化物就会逐渐变成碱式碳酸铜和碱式硫酸铜等复盐,呈蓝绿色。所以从古到今,铜器表面的颜色可经历红色—红绿色—棕色—蓝绿色的变化过程。

不过,在不同条件下,青铜器的锈斑的颜色也不尽相同,除了我们常见的青绿色,也有一些青铜器呈现黑色,四羊方尊表面就呈黑色。

青铜礼器八边形(古代青铜礼器原本是金光闪闪的)(4)

战国楚墓出土的铜扁壶中保存的铜餐具

但也有一些保存完好的青铜器,我们依然能看到他最初样子。像越王勾践剑,有着“千年不锈”的美誉,现在,我们依然能看到它的光泽。2002年信阳市长台关战国楚墓出土的铜扁壶中保存的铜餐具,可能是因为环境封闭,也可能是因为配方不同,也还保持着金光闪闪的本来面目。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