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条姐

——记“陕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刘改改

炊事员三八红旗手事迹(粉条姐记)(1)

刘改改(右)正在给老党员讲党课。

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榆林讯(记者 鱼玉军 通讯员 张瑜 文/图)刘改改是清涧县宽州镇刘家川的一位女支书。3月2日,她刚刚参加了省上的表彰大会,被授予“陕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3月6日,一回到家,她就忙碌起来,又是开会,又是发货,又是加工粉条……

6日下午,接到记者采访电话时,她正从热水锅里把长长的粉条拉倒冷水盆内。

“没办法,两个工人请假了,我临时顶上来。”刘改改笑着解释。她雇的工人都是周边的农民,难免家里有事耽误,自己经常顶工。

3月5日,她才从西安领奖回来,当天回到县城又办了些事,回到村里就到晚上十二点了。第二天一早上,她去镇上开“两干会”,中午一个客户要货,装了一车。三点多货刚拉走,她就到锅上拉粉条来了。

数十年来,刘改改就是这样忙碌打拼的,她不仅让自家脱了贫,还带富了一片区域,成为红旗沟里数十个村上的名人。

把百家作坊做成大产业

1975年,刘改改出生在清涧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姊妹六人,从小挨冻受饿。1993年,她上初二时,奶奶病逝,母亲也有病在身。为减轻家里负担,她辍学打工,补贴家里开支。

21岁那年,刘改改与邻村青年康岗结婚,自此来到婆家所在的上刘家川村,扎下根来打拼。婆家十来口人,生活本来非常艰苦,做生意还赔了钱,又欠下10多万债;借钱买了农运车跑运输,本钱还没回来,又出肇事,给人赔了数十万。生活屡屡受挫,刘改改没有低头。她开小卖部,开磨坊,坚持打拼,挣钱还债。

清涧县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山区,许多地方山大沟深。刘改改生活的地方有一条水沟叫红旗沟,地处榆林延安2个市、4个乡镇、22个村,纵深二十多公里,既是沿途村庄的水源地,也是周边村民的出行路径。

红旗沟域内村民有加工粉条的传统,自产自食,有多余的卖点补贴生活,上刘家沟村也不例外,是这里有名的粉条村。只是后来,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粉条加工日渐衰落。

2003年,刘改改拿着东拼西凑的10万元,开办了红旗沟的第一个粉条加工厂。闯过了原料采购、加工流程、熟练工人的雇用、市场销售等一个个难关,她的粉条厂一步步发展壮大。

“在市场经济中,单打独斗很难长远发展!”刘改改认为。虽然,到2010年,刘改改的粉厂规模已经做到了红旗沟第一,但她还是联合村里的刘建林、呼岗、刘菊英等小作坊,成立了清涧县改改粉条专业合作社,并被推选为合作社的理事长。

“普通的作坊没有太多的本钱收购淀粉,也没有稳定销路。”所以,刘改改统一购回淀粉,以65%的市场价格给其他作坊赊销。其他作坊加工的粉条卖不出去,她再回购。几年下来,她逐步发展了120多户家庭作坊成为合作社会员,涉及周边村民1000多人。

2016年,刘改改的合作社生产粉条1200吨,年产值约2000万元。

“你就当红旗沟沟长”

2014年,刘改改当选为上刘家川村党支部书记,又开始为村里的事忙碌。

清涧县城历史以来缺水,而上刘家川村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县政府计划在此打7口水井给县城引水,一些村民却以各种借口阻工。刘改改去做村民的工作也没少被指责埋怨。

村里年近七旬的老刘,辈分很高,在村里影响大。刘改改常常借着帮老刘干农活,做他思想工作。在刘改改苦口婆心地劝说下,老刘认识到这是大局,解决县城几万居民饮水问题是积善行德的大好事,最终带动村民转变了看法,使得引水工程顺利实施。

“这人威信好,待人热情,能吃亏!”说起刘改改,现年54岁的邻村村民王清平这样评价。王清平在刘改改的合作社打工十多年了,从刚开始每天60元的工资涨到现在每天160元,还包吃住。他家抚养了四个孩子,老婆做了三次手术,自己也做了一次手术,全靠这里的打工维持生活。

“手工粉条筋道,光滑,口感好,但是干活比较苦。”刘改改介绍,工人每天凌晨三点半起床开始加工,等十点多就要把粉条晒出去,因此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干这行。现在,她在清涧县城买了地,下一步打算建一个粉丝厂,引进机器生产。

另外,她发动村民种植优质山地苹果、核桃,种植苹果1800多亩、核桃1000亩;并鼓励村民发展牛、羊、猪、鸡等养殖业。她还带领村民成立了3个公司、7个专业合作社,以“企业 基地 农户”的模式,在红旗沟打造种养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

她说,以后粉条基地、山地苹果和核桃基地、散养牲畜基地发展起来了,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会回来的。

刘改改当选为榆林市人大代表后,一次去榆林市开会,一位市领导半开玩笑地说:“今后,你就当红旗沟的沟长,为那一带的产业发展带好头。”

目前,上刘家川村正在成为产业基础强、建设标准高、综合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基地,为榆林市走出一条发展山区现代农业的新路子。如今,说起刘改改,红旗沟几十里一道沟村民都赞不绝口:“改改了不起,她是我们的致富带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