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三十六计之第六计声东击西(三十六计之第十九计釜底抽薪)(1)

釜底抽薪,顾名思义,指从锅底下抽出柴草,使水停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运用到军事上,就是要抓住决定战争胜败的关节点。面对势力强大的敌人,虽然不能从正面遏制其攻势,却可以抓住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的关键点,想办法削弱其气势,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瓦解敌人。

三十六计之第六计声东击西(三十六计之第十九计釜底抽薪)(2)

釜底抽薪,语出《吕氏春秋•数尽》:“夫以汤 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厕止矣。”《淮南子•本经训》:“故以汤上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到了明代俞汝楫《礼部志稿》载戚元佐《议处宗潘疏》:“谚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才演变成今天的固定的语言格式。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 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候,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的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三十六计之第六计声东击西(三十六计之第十九计釜底抽薪)(3)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三万多人,两军隔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今河南旧滑县东),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三十六计之第六计声东击西(三十六计之第十九计釜底抽薪)(4)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于乌巢。曹操探知此消息,便亲率五千精兵成功地偷袭了乌巢,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此时,曹操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大败,袁绍带八百亲兵逃回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釜底抽薪”的核心意思是:抓住敌人的要害、关键之处,从根本上对其实施致命打击。

水所以能够沸腾,是因为火的助力;火所以能够燃起,是因为柴薪的存在。反过来说,将

“薪”从“釜底”“抽”出,“火”自然就会熄灭;而一旦“火”灭“水”也就必然“止沸”。所以“釜底抽薪”是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它形象地说明了抓住要害和关键之处,从根本上下手解决问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

要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就首先必须准确地找到“薪”的位置。这就需要具有居高临下通览全局的能力,细致、全面地分析敌情,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最后做出准确判断,确定用兵打击的方向。

三十六计之第六计声东击西(三十六计之第十九计釜底抽薪)(5)

战争中,敌方之“薪”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敌之屯粮之所。孙子说“军....无粮食则亡”。俗话也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尤其冷兵器时代,粮草实系全军根本所在,一旦粮草被劫或被毁,便意味着这支军队战斗力的全面丧失。所以,历代精明的军事家,无不将断敌粮道和毁敌粮草作为克敌制胜的法宝。

二是敌之装备辎重。战争中,装备辎重虽然不如粮草那样须臾不可或离,但其重要性也绝不可忽视。战争史上,许多军队所以最终遭到失败,就是由于某些装备辎重严重缺乏。如汉代李陵最终所以败于匈奴,其中就有箭矢用尽而得不到补充的因素。所以,孙子也说过“军无辎重则.....无委积(指物资储备)则亡”的话,并指出火攻就包括火烧敌人储备、辎重和仓库。

三是敌之人心士气。军队的战斗力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既有物质的方面,如充足的粮草辎重和武器装备等等,也有精神方面的,如人心士气组织纪律等等,还有物质与精神结合一起的因素,如严格长期的训练等等。其中,人心士气应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为,在任何战争中人的因素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再好的武器装备,也要人去使用;再好的种种优势,也要人去发挥:再好的作战计划,也要人去制定;再好的战法策略也要人去创造。一支军队如果人心散了,十气没了,它就只有失败了。

四是敌之指挥机关,首脑所在。战争中,敌之指挥机关和首脑所在,犹如人的头颅和心脏一旦被利器击中,这个人的性命多半无法保全;同理战争中军队的指挥机关或国家的首脑一日被消灭,其后果之严重也可想而知。

喜欢的欢迎评论区留言,点赞关注转发,下期不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