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述古代姓名的相关知识

原创作者:余世亮

三国时期带有三个名字的人(名为统的九个三国历史人物)(1)

7月10日,我写了《凌统怨恨甘宁的前因后果:兼论甘宁射杀凌操之公案》一文;七月最后一天,又写了《孙权的破碎镜子·骆统》的文章。偶然觉得三国历史上名叫“统”的人还真的不少。比如,东吴有二“统”:凌统、骆统;曹魏四“统”:管统、张统、郭统、仲长统;蜀汉三“统”:关统、赵统、庞统。据不完全统计,在陈寿《三国志》里取名为“统”的人,就有以上九人。

一、悲剧人物:凌统想杀眼前的仇人,却无能为力

三国时期带有三个名字的人(名为统的九个三国历史人物)(2)

凌统(189年-217年或237年),字公绩,吴郡馀杭(今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凌操之子。

建安八年(203年),孙权领兵西攻江夏,黄祖大败,狼狈逃溃,甘宁将兵为其断后。他沉着冷静,举弓劲射,射杀孙权的破贼校尉凌操。于是孙权军队不敢再追,黄祖性命这才得以保全。

父亲凌操去世那年,凌统才十五岁。由于凌统很小就展现出不凡的武艺,周围的人大多赞赏他,又因为凌操为国牺牲,孙权就任命凌统为别部司马,代理破贼都尉,让他重新统领父亲凌操的原班人马。

建安十二年(207年),甘宁离开困居十三年之久的荆州来到江东。由于甘宁与凌统有杀父之仇,凌、甘二人矛盾很深,甘宁因而也防备凌统,尽量避免和他见面。孙权命令凌统,不得与甘宁为仇。这对凌统来说是残酷的,因为杀父仇人就是身边却不得报!

二、悲情人物:骆统规劝孙权数十次,期望他成为一代明君而不得

三国时期带有三个名字的人(名为统的九个三国历史人物)(3)

骆统(193年-228年),字公绪。会稽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学者,陈国相骆俊之子。

《三国志·骆统传》介绍了,络统“志在补救、察知君主的过失,只要是自己听到或看到的,都立即进谏,不会等到第二天”的做法。陈寿接着写道,“骆统多次陈述有利时政的意见,前后数十次上书。所说的都很好,文字太多所以没有全部载录。”其实,陈寿在此处是在暗示骆统大部分劝谏,孙权并没有采纳。

其证据就是,陈寿在《骆统传》后的评价:“骆统耿直地阐明正道,文辞恳切,说理周密,正好遇上孙权闭塞而不开明。”

三、悲哀人物:管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却以忠臣得以善终

三国时期带有三个名字的人(名为统的九个三国历史人物)(4)

管统,东汉末年袁谭的部将,曾任东莱太守。

在《三国志·王修传》里,记载了有关管统两件事:第一,建安八年(203年),袁谭进攻袁尚失败后,刘询起兵反叛袁谭,各城纷纷响应,唯有管统弃妻儿不顾来投奔袁谭,被任命为乐安太守。第二,建安十年(205年),曹军攻破青州,袁谭兵败,各城都投降了,只有管统在乐安不肯投降。

曹操命令王修去斩首管统,王修认为管统是亡国的忠臣,就为管统松了绑,让他去见曹操,曹操赦免了他。

四、 悲惨人物:张统抗击高句丽的英雄,是否为张辽之孙

三国时期带有三个名字的人(名为统的九个三国历史人物)(5)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聂壹的后人。张辽是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将士,袭击东吴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令东吴军队皆披靡。在东吴撤军时,张辽率领追兵,大破孙权、甘宁、凌统等,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 “张辽止啼”成为流传千古的典故。屡立战功的张辽,最终官至前将军,爵封晋阳侯。

张辽去世之后,其长子张虎继承了他的爵位,但并未立下什么功绩,只做到了偏将军。张虎去世之后,其子张统承袭爵位

不过,随着西晋代魏,张统的晋阳侯爵位便被废除了。永兴元年(304年)后,随着天下大乱,张统率兵连年与高句丽交战,后在乐浪郡王遵的劝说下,率领民众千余家归附于慕容廆,慕容廆设乐浪郡,以张统为太守,遵参军事。

至于张辽的另外两个儿子,史料并未记载其姓名,也未提到有什么功绩,只是因张辽之功,一个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被封为列侯,另一个于黄初六年(225年)被封为关内侯。

上述张统的事迹来自《资治通鉴》: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有辽东人张统凭据乐浪、带方二郡,与高句丽相攻,连年交战。后来在乐浪郡王遵的劝说下,张统率领其民众千余家归附于慕容廆。慕容廆为此而重新设置乐浪郡,以张统为太守,遵参军事。

由于《资治通鉴》认定“张统”为辽东人,这与张辽的祖籍雁门马邑是不一致,故有人认为,无证据证明《资治通鉴》里的“张统”系张辽之孙。

三国时期带有三个名字的人(名为统的九个三国历史人物)(6)

五、悲嚎人物:人事为本,天道为未

仲长统(180年-220年),字公理,山阳郡高平(今山东省邹城市西南部)人。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仲长统的思想和才华集中表现在其著作《昌言》之中。

《三国志·刘劭传》提及,“(缪)袭友人山阳仲长统,汉末为尚书郎,早卒。著《昌言》,词佳可观省。”意思是说,缪袭的友人山阳仲长统,汉朝末年担任尚书郎,去世较早。他著有《昌言》,文辞佳美值得一读。

缪袭撰写了仲长统《昌言》上奏表。在表章上,缪袭说仲长统字公理,少年时敏思好学,博览群书,很用功于文辞。二十余岁时,便游学青、徐、并、冀州之间,与他交往的人大多惊异他的才华。并州刺史高幹平素很仰慕名士,广招天下游学之士,很多人都去投奔他。仲长统路过高幹的地盘,高幹给他很好的待遇,向他咨询世事。仲长统对高幹说:“您有大志却没有雄才,喜欢名士却没有选拔人才的能力,这是您应该深以为戒的啊!”高幹自以为是,不采纳他的建言。仲长统离去了,没多久高幹就兵败了。并州、冀州的名士,由此了解了仲长统这个人。

三国时期带有三个名字的人(名为统的九个三国历史人物)(7)

大司农常林与仲长统一起在上党时,常林的臣属跟他讲仲长统这个人性情倜傥(即洒脱,不拘束),敢直言,不拘小节,每有地方官府征召他时,他总是称病不去。他沉默和开口说话从不按常规,当时的人们称他为狂生。汉献帝在许昌时,尚书令荀彧总领朝政,喜欢名士,爱好奇才,听闻了他的名声后,便举荐他为尚书郎。后来又成为曹操的军事参谋,回朝后又任原职尚书郎。延康元年(220)去世,当时他的年龄为四十多岁。

仲长统每当谈论古今世俗行事,就发愤叹息,当即写成论文,名叫《昌言》,这部书总共有二十四篇。

仲长统认为,“人事为本,天道为未。”这里的“天”即自然,它没意志和目的。“天”的运行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要顺“天时”,如适时播种,辛勤管理,及时收获,就有好收成。收多少不在于“天命”,而是在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政权得失上,仲长统批判了“神的旨意”。他认为创业者夺天下,建立霸业是由“人事”所致。同样,王朝由盛而衰,毁业亡国,也是由“人事”所为。他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天命”决定社会兴衰的说教,从而否定了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这在两汉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卓见”。

六、悲健人物:郭统系郭淮名将之子,官至荆州刺史

三国时期带有三个名字的人(名为统的九个三国历史人物)(8)

郭统,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郭淮之子,官职升到荆州刺史。

郭淮,字伯济,是曹魏中期名将。诸葛亮北伐期间,身为曹魏雍州刺史的郭淮多次参战,数次击退诸葛亮的进攻。诸葛亮病逝后,郭淮又与名将姜维有过数次较量,堪称姜维的克星。曹魏正元二年(255年),郭淮病逝。

郭配、郭镇都是郭淮的弟弟。郭配曾经担任过曹魏城阳郡太守,郭镇官职谒者仆射。

郭淮去世后,儿子郭统继承了阳曲侯的爵位,官至荆州刺史。有一子名郭正。

七、悲喜人物:关羽孙子关统,大树底下好乘凉

三国时期带有三个名字的人(名为统的九个三国历史人物)(9)

关羽(?—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名将。

汉末关羽亡命涿郡,与张飞从刘备起兵。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军打败曹操,刘备收江南诸郡,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刘备西定益州,使关羽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拜为前将军,围攻曹操将征南将军曹仁于樊城,时值汉水泛滥,左将军于禁所督七军皆被淹没,又斩将军庞德,自许(今河南许昌)以南往往遥应,威震华夏。曹操派平寇将军徐晃往救,而吴乘机袭取江陵,关羽遂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与儿子关平同为吴军俘杀。关羽后来被追谥为壮缪侯。

关羽好《左传》,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以忠义见称于后世。他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

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死后,他的儿子关兴继承了爵位。关兴字安国,年少时就有声名,丞相诸葛亮对他十分器重,且认为他不同常人。关兴二十岁即担任侍中、中监军,几年后去世。

关兴的儿子关统继承爵位,娶公主为妻,官至虎贲中郎将。也就是说,关统是关羽的孙子,蜀汉皇帝刘禅的女婿。

关统没有儿子,死后就由关兴的庶子关彝续封爵位。

三国时期带有三个名字的人(名为统的九个三国历史人物)(10)

八、悲壮人物:赵统系赵云之子,真谓虎父无犬子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①加入公孙瓒。期间结识了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局观念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 。

赵云去世后,于蜀汉景耀四年(261年)被追谥为“顺平侯”,其“常胜将军”的形象在后世被广为流传。

赵云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统继承其爵位,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赵广官至牙门将,在沓中追随姜维时战死沙场。

三国时期带有三个名字的人(名为统的九个三国历史人物)(11)

九、凤雏庞统:神话背后的真相

三国有云,“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伏龙”,即卧龙先生诸葛亮;“凤雏”则是庞统的名号。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今湖北襄阳人。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庞统率众围攻雒县的县城时,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36岁,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为靖侯。

后来,人们将庞统所葬之处命名为“落凤坡”。有必要说明,不是因为庞统路过地名为“落凤坡”而犯忌,而是因为庞统死在此处而被后人命名。

许多人说起庞统,眼前立即会浮现《三国演义》里的庞统艺术形象,心中会有一个疑问,诸葛亮名满天下,而庞统怎么昙花一现,庞统真的很厉害吗?另外,《三国演义》里的庞统形象靠谱吗?

为此,2020年我在微信公众号《三国余记》(yu2781211)上,用一个月的时间发表了《庞统小传:解密凤雏》,就是想告诉大家,曾被誉为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先生到底有多么神秘。

三国时期带有三个名字的人(名为统的九个三国历史人物)(12)

《庞统小传:解密凤雏》全文有六万六千多字,在此将庞统小传的目录附于此,希望读者能从目录中体会出《解密凤雏》的主题要旨:

01.襄阳庞公 02.少时朴钝 03.桑下之论

04.诸葛同学 05.凤雏庞统 06.首任功曹

07.勉励有加 08.阴差阳错 09.三顾茅庐

10.沧海桑田 11.周瑜狠招 12.东吴送丧

13.不同频率 14.鲁肃举荐 15.各有所长

16.刘备报怨 17.耒阳县令 18.凤翔龙飞

19.张松卖国 20.定计益州 21.庞统入蜀

22.三条计策 23.涪县进谏 24.马革裹尸

25.孔明入川 26.靖侯庞统 27.实干之人

28.比肩荀彧 29.艺术形象 30.假作真时

十、三国时期姓名的特点与取名艺术

三国时期带有三个名字的人(名为统的九个三国历史人物)(13)

(一)三国时期姓名的最大特点就是,名取单字。用单字名是汉朝之前我国人起名字的主流。西汉的名人中,取两个字名字的人还很多,如周亚夫、萧望之、薛广德、范明友、李信成等人。到了东汉时期,取两个字名字的人就几乎绝迹了。比如本文名为“统”的三国人物都是单名(其中的“仲长统”也是单名,复姓为“仲长”)。据说,《三国志》中单名人物441人,占99%,双名人物3人,仅占1%。可见东汉三国时期是一个单名盛行的时代。

东汉、三国、西晋三百余年之所以盛行单名,究其根源,乃是一种文化传承现象。再加上王莽“二名之禁”与《公羊传》“二名非礼”对社会潜意识的影响作用,这才造成了东汉以后三百余年间盛行单名的社会风气。

(二)在三国时期姓名呈现的另一特点是“单名 字”。比如,凌统,字公绩;骆统,字公绪。仲长统,字公理,庞统,字士元,号凤雏,另外5人,即管统、张统、郭统、关统、赵统,在《三国志》里没有注明其“字”,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没有“字”,只不过他们都不是陈寿最为关注的人物,或许被忽略不计了。

三国时期带有三个名字的人(名为统的九个三国历史人物)(14)

(三)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存在决定意识,人的取名总要这样那样地受到时代、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当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更时,作为人的称为符号的姓名及取名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易。例如在今天老一辈的人名中,带有“福禄寿喜,荣华富贵”等字眼的比较多,例如郑祥福、张寿升、李有禄、姚得贵、李梦富等等,不胜枚举。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公民中,这一类名字大大减少了。

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也就能说明为什么在三国时期叫“统”字的人较多的原因之一。“统”,形声。从糸( mì),充声。本义:丝的头绪。统,纪也。(许慎《说文》)。清代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称:统,纪也。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女工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按此其本义也。引申为纲纪,准则。比如,《荀子·臣道》: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统”作动词:总括、合而为一、统一。

三国时期带有三个名字的人(名为统的九个三国历史人物)(15)

(四)名与字的关系。我们知道,古人的名与字都有意义上的密切联系,或同义近义,或互补呼应,或相对成义。也就是说,“字”往往是“名”的意思延伸而得,比如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所谓怀瑾握瑜。本文中的凌统,字公绩;骆统,字公绪;仲长统,字公理;庞统,字士元,也能体现名与字关系特征。

在此需说明,名字的“字”往往是两个字,第一个字可以是没有意义的字或用来修饰之词,比如,公绩、公绪、公理、士元中的“公”与“士”字就是如此。因为典籍中的“士”也指对未婚青年男子的称谓,故“士”为古代男子的美称。“公”系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后成为诸侯的代称。

(1)凌统,字公绩。“统”,纪也。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女工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而“绩”则是把麻纤维披开接续起来搓成线。又如:绩绪(搓麻线);绩女(纺织的女郎);绩火(夜晚纺织时用来照明的灯火);绩纺(泛指纺纱,绩麻诸事等。故凌统,字公绩,取法于词的同义近义。

三国时期带有三个名字的人(名为统的九个三国历史人物)(16)

(2)骆统,字公绪。《说文》曰“绪,丝端也”。端即头,绪即丝线的头。用语如头绪,绪论。《天工开物》称,凡茧滚沸时,以竹签拨动水面丝绪。骆统,字公绪,也是从词义的近似来考虑的。

(3)仲长统,字公理。“统”引申为纲纪、准则;在《说文解字》中“玉”为玉石,“理”从玉,表示与玉石有关;“里”为里面、里边,表示内部、内在。“理”为加工玉石,即把玉从璞石里剖分出来,顺着内在的纹路剖析雕琢,引申有纹理之意。引申之意为治理、料理。《淮南子时则》:“理关市,来商旅。”引申之又有条理、纹理、道理等义,也有“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等含义。“统”的引申词义“准则”,与“理”的引申词义“道理”,意思相近。

(4)庞统,字士元。“统”,形声。从糸( mì),充声。本义:丝的头绪。引申为“首”的词义。元,《说文解字》:始也。从一从兀。《说文解字注》:始也。段注:见《尔雅·释诂》。九家易曰:元者,气之始也。从一,兀声。“元”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头部突出地侧立的人形,本义即人头。头位居人体最高处,而且功能非常重要,因此引申表示首要的、第一的。也用来表示天地万物的本源,含有根本的意思。“元”作为头的用法后来逐渐被“首”取代,“元”在语言使用当中更多的是使用它的引申义。“统”引申义为“首”;“元”的引申为首要的,第一的。由此可知,“庞统”的字“士元”,则是“名”的意思延伸而得。

本文简述了九个名为“统”的三国历史人物,正因为在陈寿在《三国志》里留下他的名字,后人才会关注他、研究他、甚至欣赏他,但是人世间绝大多数人都未能在历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这也不必悲伤。因为创造历史的人,历史当然会铭记,即使没有一个特定的名字,也会化入一个崇高的集体:人民。

三国时期带有三个名字的人(名为统的九个三国历史人物)(17)

(二〇二二年八月二十一日星期日于丽水)

注:

①义从,汉语词语,一是汉魏时称归附朝廷的羌胡;二是自愿从军者;三是依附。这里是指自愿从军者。

②③王泉根著《中国人姓名的奥秘——王泉根教授说名号》(二),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11,第44页、第59页

④本文除“姓名”来自网络,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三国时期带有三个名字的人(名为统的九个三国历史人物)(18)

,